本书以时间和事件为主线,穿插对重要人物的刻画评析,讲述了1819年(莱佛士爵士创建新加坡殖民地)到2005年(新加坡独立40周年)间的新加坡历史,对其起源、早期发展和此后独立、经济腾飞、新老领导层交替、遭遇金融危机等各个阶段都给予了应有的重视。
当代许多研究都聚焦在新加坡从一个发展中的地区到一个发达国家的成功转型这一非常近期的历史阶段,但也有一些历史学家对其过往的各个方面都有越来越大的兴趣。康斯坦丝·玛丽·藤布尔(1927—2008)所著的《新加坡史》原以英文出版,已经修订过两次。当本书第一版(A History of Singapore,1819-1975)在1977年出版时,立刻获得了学界认可,1989年出版的第二版则补充叙述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在结合新史料和包括社会、文化在内的新近学界研究成果之后,作者对过去进行了重新审视,第三版在原来的基础上又补充了新的内容,并且增加了一整个章节描述吴作栋任总理期间的新加坡历史以及向李显龙政府过渡期间的状况。时间跨度延长到2005年,新加坡独立40周年之际。20世纪90年代,掌控新加坡从殖民地向独立国家转变进程的老一代领导人隐退,更年轻的一代开始成为中流砥柱。新一代的任务是,找到能够延续前辈缔造的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现状的道路。20世纪90年代末,东南亚遭受了一场严重而持久的金融危机,这使他们经历了一次严峻考验,新世纪伊始,他们又受到国际恐怖主义的威胁。此外,他们还要学会如何去面对一群新富起来且受过良好教育的公民,这些公民厌恶过去受到的种种束缚,渴望对社会建设事业拥有更大的发言权……
前言
缩略词
第一版导言
导言
第一章 新的殖民地(1819—1826)
第二章 “这块生机勃勃的、无与伦比的小小殖民地”(1826—1867)
第三章 帝国正午(1867—1914)
第四章 “东方大洋里的克拉彭站”(1914—1941)
第五章 东方的战争(1941—1942)
第六章 昭南:南方之光(1942—1945)
第七章 战争的后果(1945—1955)
第八章 通往“默迪卡”之路(1955—1965)
第九章 新生的国家(1965—1990)
第十章 新的卫士(1990—2005)
注释
前言
缩略词
第一版导言
导言
第一章 新的殖民地(1819—1826)
第二章 “这块生机勃勃的、无与伦比的小小殖民地”(1826—1867)
第三章 帝国正午(1867—1914)
第四章 “东方大洋里的克拉彭站”(1914—1941)
第五章 东方的战争(1941—1942)
第六章 昭南:南方之光(1942—1945)
第七章 战争的后果(1945—1955)
第八章 通往“默迪卡”之路(1955—1965)
第九章 新生的国家(1965—1990)
第十章 新的卫士(1990—2005)
注释
进一步阅读书目
索引
译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