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集了民国时期最喜闻乐见的上海话俗语文章252篇,插图多达170幅。其主要由民国时四部连载上海俗语作品组成,即《海派俗语图解》《舞场俗语图解》《舞场术语图解》《骂人辞典》。多采用俗语图说的形式,或文字简洁、绘图夸张,以图取胜,耐人寻味、图文俱佳;或文字短小精悍,绘图诙谐幽默;或文字短小简洁,不同的是其绘图比较直观写实;或内容更加诙谐幽默,以“骂人”俗语进行详细诠释。全书内容生动有趣,雅俗共赏,展现了当时上海的风土人情和上海民众的人生百态。本次重新整理出版,完全按照当时文章刊发顺序编排,对早期版本不实之处进行了更正说明,除对明显错字做了更正外,尽最大限度地再现文章的原来的语言文法及时代历史风貌,不仅有助于真实了解当时的社会文化与语言文字的变迁,而且对于语言、民俗、文化、社会等各界的研究兼具一定的文史价值。同时新版增加了上海话俗语篇目索引,更加适合广大读者阅读。此为“上海话俗语系列”之一,该系列共包括五部作品:《上海俗语图说》《上海俗语图说续集》《洋泾浜图说》《上海话俗语新编》《海派俗语图解》。
以上海俗语诠释或图解的形式,全面展现了昔日上海的风土人情和上海民众的人生百态。
上海话俗语系列:《上海俗语图说》《上海俗语图说续集》《海派俗语图解》《洋泾浜图说》
《上海话俗语新编》上海话系列图书:《上海话童谣》《新版自学上海话(附MP3光盘1张)》《小学生学说上海话(附CD光盘1张)》《新上海人学说上海话》《妙趣横生上海话》《上海话流行语新编》《上海话流行语》
海派俗语图解
一独养儿子老鸾
二魁绍兴
三吃豆腐脚跷黄天霸
四邱六乔老旦唱京戏
五糟田螺统厢房
六盖叫天摆架子
七么六夜饭阿元戴帽
八跑香槟串龙灯
九法兰西闲话罩子过腔
一零老虎肉一零一
一一脱底棺材鸾子一夜天
一二九更天揭眼药
一三黄牛肩胛孵豆芽
一四色霉开条斧
一五小放牛牙签
一六十三点龙头
一七干血痨摆华容道
一八量尺寸砍招牌
一九大舞台对过小科
二零六路圆路装胡羊
二一挨血眼睛地牌式
二二邓禄普漶浴
二三白板对煞抛岗
二四摆血头还小帖
二五隐抛开光
……
舞场俗语图解
舞场术语图解
骂人辞典
附 篇目笔画索引
前 言
\\t
\\t上海话又称沪语,是吴语的代表方言,是上海本土文化的重要根基,承载着上海这座城市的历史回音、文化血脉、时代记忆。上海话是最早接受了近现代世界文明洗礼的,又汇聚了江南文化风俗的大方言,尤其在民间活跃的思维中不断创造出的大量极具海派特色的民间俗语,这些鲜活的上海话俗语,对社会生活有极大的概括力,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
\\t这次我们从20世纪30至40年代上海出版的小报中,囊括了当年以连载形式发表标于“上海俗语”总纲下的诠释文字,这些被当年小报上文人称作“上海俗语”的语词,是广博多彩的上海话俗语中的一小部分,反映的是上海这座大都市的方言、社会的一角面貌。
\\t1932年由汪仲贤撰文、许晓霞绘图的《上海俗语图说》最早在上海小报上连载,首开把上海话的一些坊间俚言俗语以“俗语图说”连载的形式。这些俗语和漫画展现了当时上海的风土人情和上海人生百态之一部分,可谓上海“浮世绘”之一角风景。之后效颦者颇多,各种小报上洋场作家不断对上海话的一些俗语进行演绎诠释。
\\t这些“上海俗语”总纲下的诠释文字,其中连载比较完整的作品有十部:《上海俗语图说》《上海俗语图说续集》(汪仲贤文、许晓霞图),《洋泾浜图说》(李阿毛文、董天野图),《上海新俗语图说》(尉迟梦文、陈青如图),《上海闲话新篇》(姜太公文),《新语林》(浅草文),《海派俗语图解》(萧萧文、江郎图),《舞场俗语图解》(亚凯文、徐润图),《舞场术语图解》(尤金文、佩卿图),《骂人辞典》(之明文)。
\\t这些作品合计约190万字,共有1150多篇上海话俗语文章,插图800多幅,内容大多秉持“俗语图说”的形式,文图俱佳。根据上述作品的具体情况,现整理出版取名为《上海俗语图说》《上海俗语图说续集》《洋泾浜图说》《上海话俗语新编》《海派俗语图解》五部作品,其中前三部独立成编,后两部为作品汇编。
\\t这次整理出版这些上海话俗语,本着尊重历史再现历史的原则,尽可能保持原来作品的历史面貌。主要特色如下:
\\t一是全面交代了各部作品的来源,做到有典可查,便于后来者深入研究,同时对于作者也尽可能加以介绍。
\\t二是对早年出版过的作品进行比对考证,如1935年版的《上海俗语图说》,其中两篇文章不是汪仲贤撰文,重新整理出版时进行了说明以防“以讹传讹”;对文章发表时的变化过程也进行了说明,以有助于全面反映当时的时代背景及其发表真相。
\\t三是完全按照文章当时刊发顺序编排,真实再现作品历史风貌及作者创作心路历程。对于个别篇目只有标题而没有正文的或序号跳跃的均加以注明。值得一提的是1935年版的《上海俗语图说》一书,文中涉及前面交代的内容会以“见第×篇”表述,因未按刊发顺序编排,无法找到相关内容。本次重新整理出版,完全按照刊发顺序编排,再现历史真貌。
\\t四是除对明显错字做了更正外,语言风格、用字、标点符号等都一并按旧。对一些看不清楚的字,用“囗”符号标注。对于现今在普通话用字中作为异体字取消,但在上海方言中含义或用法不同的字,仍以原字面貌出现,如“睏、搨、捱”等字。有的字是当年的通用写法,也一应如旧,如“帐目、服贴、陪笑、搁楼、如雷灌耳”。有的词条在原文中有不同写法,均不作改动,如“小瘪三”“小毕三”,“出风头”“出锋头”,“吃牌头”“吃排头”,“搅七廿三”“搅七拈三”。如此则有助于了解当时的语言文字变迁,且对于语言、民俗、文化、社会等各界研究亦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t五是把竖排繁体字改为横排简体字,书前加了目录,还配以上海话俗语篇目笔画索引方便查找,使得新版不仅具有一定的文献历史价值,更适合社会广大读者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