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五文集(套装上下册)》谙运春秋笔式,文思活跃,叙述酣畅,对于中国出版史学者、中国教育史学者,乃至边缘科学研究者,《王云五文集(套装上下册)》都极具价值。“王云五文集”被列为国家“十一五”重点图书,该文集分为专著、文论、回忆、序跋等部分,总规模约七百万字,拟分为十一卷(十四本)出版;2007年推出三本,2009年全部出齐。该文集的编辑顾问委员会由海内外著名学者、出版界资深人士及王云五家属、门生组成。 《商务印书馆与新教育年谱》共90万字,系编年体例,以出版家为线索,以新教育为侧重,翔实记录了作为中国最为资深的出版社——商务印书馆,与初涉西学之中国“新教育”所经历的崎岖发展过程。
王云五,这是一个曾经遭到谴责的名字,一个负面色彩较浓的人物,一个一度声名显赫而又一度沉寂的达官政要,一个出身卑微而又著作等身的文化巨匠,一个文化情绪浓郁而又长于经营和管理的巨贾。作为一个充满神秘和矛盾的复合体,王云五的文集首次在新中国的大陆面世,不谈其内容,仅这一出版事件就是一大卖点。
民前十五年(公元一八九七年)
民前十四年(公元一八九八年)
民前十三年(公元一八九九年)
民前十二年(公元一九00年)
民前十一年(公元一九0一年)
民前十年(公元一九0二年)
民前九年(公元一九0三年)
民前八年(公元一九0四年)
民前七年(公元一九0五年)
民前六年(公元一九0六年)
民前五年(公元一九0七年)
民前四年(公元一九0八年)
民前三年(公元一九0九年)
民前二年(公元一九一0年)
民前一年(公元一九一一年)
民国元年(公元一九一二年)
民国二年(公元一九一三年)
民国三年(公元一九一四年)
民国四年(公元一九一五年)
民国五年(公元一九一六年)
民国六年(公元一九一七年)
民国七年(公元一九一八年)
民国八年(公元一九一九年)
民国九年(公元一九二0年)
民国十年(公元一九二一年)
民国十一年(公元一九二二年)
民国十二年(公元一九二三年)
民国十三年(公元一九二四年)
民国十四年(公元一九二五年)
民国十五年(公元一九二六年)
民国十六年(公元一九二七年)
民国十七年(公元一九二八年)
民国十八年(公元一九二九年)
民国十九年(公元一九三0年)
民国二十年(公元一九三一年)
民国二十一年(公元一九三二年)
民国二十二年(公元一九三三年)
民国二十三年(公元一九三四年)
民国二十四年(公元一九三五年)
民国二十五年(公元一九三六年)
民国二十六年(公元一九三七年)
民国二十七年(公元一九三八年)
民国二十八年(公元一九三九年)
民国二十九年(公元一九四0年)
民国三十年(公元一九四一年)
民国三十一年(公元一九四二年)
民国三十二年(公元一九四三年)
民国三十三年(公元一九四四年)
民国三十四年(公元一九四五年)
民国三十五年(公元一九四六年)
民国三十六年(公元一九四七年)
民国三十七年(公元一九四八年)
公元一九四九年
公元一九五0年
公元一九五一年
公元一九五二年
公元一九五三年
公元一九五四年
公元一九五五年
公元一九五六年
公元一九五七年
公元一九五八年
公元一九五九年
公元一九六0年
公元一九六一年
公元一九六二年
公元一九六三年
公元一九六四年
公元一九六五年
公元一九六六年
公元一九六七年
公元一九六八年
公元一九六九年
公元一九七0年
公元一九七一年
公元一九七二年
民前十五年一月(公元一八九七年,清光绪二十三年,丁酉)商务印书馆创业于上海。先设印刷所于宝山路。
时在甲午对日首次战争挫败后三年,戊戌维新前一年,中国在创深病巨之际,蕴酿革新运动。此一运动以办理新学堂,从事新教育为中心。新学堂之最早开办者为设于北京之同文馆(时在公元一八六二年,清同治元年,壬戌),次则为没于上海之广方言馆(时在公元一八六三年,清同治二年,癸亥),皆以教授外国文为主。随后各省先后开办各种学堂,如福建之船政学堂(公元一八六九),上海之正蒙书院(公元一八七八年张焕纶所创办),天津之电报学堂(公元一八七九年),天津之水师学堂(公元一八八0年李鸿章奏办),上海之电报学堂(公元一八八二年),天津之武备学堂(公元一八八五年李鸿章奏办),广东之水陆师学堂(公元一八八七年张之洞奏办),南京之水师学堂(公元一八九。年南洋大臣奏办),武昌之自强学堂(公元一八九三年张之洞奏办),天津之中西学堂(公元一八九五年天津海关道盛宣怀奏办),南京之陆军学堂(公元一八九五年张之洞奏办)。凡此或为专业,或为普通,皆按需要而设,初无整个系统。及公元一八九六,即商务印书馆创立之前一年,刑部左侍郎李端菜疏请于京师设大学堂,各省府州县皆设学堂,并设藏书楼,仪器院,译书局等,始为整个新式学堂系统之滥觞,然犹待六年后之公元一九。二年张百熙奏进学堂章程,新学堂系统方具体化。商务印书馆则于此六年间之第二年应运而起,期以新式印刷业赞助此革新运动。然此新式印刷业之兴起,实亦有赖于初步出版事业予以支持。
商务印书馆之发起人四名,皆为服务于教会所设之上海美华书馆之职工。其中夏瑞方、高凤池二人从事业务,鲍咸亨、鲍咸昌昆弟二人则从事工务;因鉴于上海读英文者众多,其所用课本大多数系英人为印度学生编辑之英文教科书一套,共五六册,其流行名称为Indian Readers(印度读本)。是书并无中文注释,读者与教者多感不便。发起诸人灵机一动,认为如能附人中文注释,即便教学,营业定佳。于是商请一位牧师名谢洪赉者代为译注,并将该书订定中文名称为华英进阶,其首册则称华英初阶。译注将竞,先以华英初阶一册试探市场,初版先印二千册,由夏瑞方君亲向各学校推销,甫二旬,即全部售罄。得此鼓励,于是集资本四千元,由发起四人,各投资一千元,最先在上海江西路德昌里租赁所谓三楼三底房屋一幢,购印刷机数架,创办一家印刷所,兼营小规模之出版事业,先由夏瑞方及鲍成亨咸昌昆弟共同主持,二鲍主持印刷,夏氏则出外推销自印之华英初阶进阶全书,并接受外间委托印件。三君既独立经营,即辞去美华书馆原职,及营业渐发达,高凤池君亦辞职加入。最初一二年获利颇厚,因上述之英文读本,附有汉文注释,为当时创举,极受英文教师与学生之欢迎,销数甚广,同时接受之外间印件,因鲍氏昆弟,有多年技术经验,亲自主持,亦甚发达。故开办未及两年,已觉原租之印刷所房屋不敷应用,乃于次年,即光绪二十四年迁居于北京路顺庆里,共占房屋十二楹,等于原有三楼三底房屋之四倍,并添购印刷机若干,一面扩充排版设备,此外又没一个小规模的营业所。自是外来印件虽与日并增,出版则仅限于一部英文读本,尚嫌不足,却以无适当人才棋以主持编译,于是零星星不免接受若干外来书稿,大都由日文翻译而成,庞杂不精,且多由于直译,难免措词生硬,印刷发行以后,多不能持久,初期之出版物,仅有一部流传至民国时期之日文译本,即所说日本法规大全,余尚及亲见,为书百册,合装一木箱。此为彼时最大规模之出版物,而亦成本最巨,耗去资本不少。于是商务印书馆由获利丰厚之成立初期一二年,渐因开支日巨,其他出版物,亏多于盈,财务周转,亦渐感困难,乃增招外股,以资应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