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中海晓风残月》中详细阐述了作者弱冠之龄负笈去西班牙深造,学业完毕后留西定居就业,参与国际影片制作。虽足迹遍及欧美非亚四洲,然三分之二有余之悲欢岁月,均消磨于地中海畔。此书是作者在晓风残月海波不兴的时日,闲情漫步于海滨的往事回忆记录。 札记始于新中国成立前夕自沪辞母远游,直到现今半世纪有余之亲身经历,包括就读、游历、工作、爱情等欢乐年华和生离死别的沧桑,以及对世事、道德、专业的个人见解和不羁的思维,不顾舆论走笔记之,似乎不宜仅用自传形式阅读。 作者有鉴一般观众对电影的实质和其制作尚不甚了解,在叙述西欧风情习俗、学习工作……等同时,以深入浅出之笔触予以介绍。此外,还将荧幕后鲜为人知的点滴轶事曝诸予众。但篇章中最重要者,乃是一个离乡背井的海外华人,在异国他乡悲欢离合的生平介绍。 “少小弱冠去国,瞬间已过古稀,往事如潮,在地中海的晓风残月下,记忆中的悲欢离合重新浮现……” 这是一位久居海外半个多世纪的华裔电影人在古稀之年的深情回忆,也是一位国际知名电影摄影师、设计师、建筑师数十年横跨东西方生活和工作写照。作为一位国际电影人,作者兼具
一位久居海外半个多世纪的华裔电影人的深情回忆,他靠自己的奋斗,创造了无数传奇……他是画家,建筑师,摄影师,他还是获得巨大成功的电影人。
他与斯皮尔伯格、大卫·林奇等导演搭档,合作拍摄了《太阳帝国》、《沙丘》、《罗马帝国衰亡记》、《天国王朝》等上百部巨片。
叹夏夜之流星划空而灭,朝菌不知晦朔,浮生在世瞬间即杳,我欲将一名久居海外半世纪有余的华裔影人,亲历四大洲之所闻所见,对人对事的看法和态度,公之于世。
——米格尔·张
本书是作者在晓风残月海波不兴的时日,闲情漫步于海滨的往事回忆记录。札记始于新中国成立前夕自沪辞母远游,直到现今半世纪有余之亲身经历,包括就读、游历、工作、爱情等欢乐年华和生离死别的沧桑,以及对世事、道德、专业的个人见解和不羁的思维,不顾舆论走笔记之,似乎不宜仅用自传形式阅读。作者有鉴一般观众对电影的实质和其制作尚不甚了解,在叙述西欧风情习俗、学习工作……,同时,以深入浅出之笔触予以介绍。此外,还将荧幕后鲜为人知的点滴轶事曝诸予众。但篇章中最重要者,乃是一个离乡背井的海外华人,在异国他乡悲欢离合的生平
楔子
负笈西游
旅途风光
入学攻读
异乡新识
家书万金
转学影校
绮丽恋情
新巢始筑
初涉影坛
宝岛行
双栖工作
重返校园
返乡归里
爱女之夭
七点二十四分
天作之合
妇唱夫随逍遥游
丁香树下的神伤
后记
负笈西游
上海的暮春,仍是料峭多阴,清晨起床,打开阁楼卧室天窗,灰云密布,似将雨。冷风拂面,我不觉打了个寒噤。
今天,渴望已久的今天,一九四九年五月三日,我本该兴高采烈地整理留洋行装(那仅是一只中型旧皮箱),可是,当时的情绪正相反,即将抛弃生活了十七余年的家园,尤其是必须辞别从安庆赶到上海的慈母,那份沉重抑郁的心情,早把达到出国愿望的豪兴,驱散得荡然无存。
记得,一九四八年仲夏,我在安庆的教会学校高中毕业的前夕,我的英文老师王通儒(Jaureguizar)神甫突然来家造访,转达安庆天主堂何广扬(Heras)院长的意见,准备在我高中毕业后,保送到西班牙深造。当时母亲一听此说,起先十分兴奋,但随即意识到,孩子此去何日能返?踌躇良久不能决定……最后终于毅然忍痛允诺。
当时,西教会决定保送赴西留学的中国学生,共有七人:鲍克俊,上海震旦大学法学系毕业,管茂生、曾宪揆,同大学分别在文学系和政治系肄业;王安博、韩伯贤、施正祥以及我,都是同届高中毕业生。
回忆次年春季,我一家人分散在外,大姐海玲在南京邮局服务,姐夫胡章南在同市银行工作;二哥葆和赴湖南与未婚妻丁紫芬会合,那时她正服务于白崇禧军团属下政工队话剧团,湘潭一役国民党军队溃败,她遂随军队退转广西柳州,后被解放军追击时,两人均被俘收入人民解放军编制,并派入艺宣队工作。
在此之前,北方战场国民党军队节节失利,解放军转瞬南下,渡江在即。尚留安庆的王、韩、施、我四人,亟须赴沪办理出国手续。那时,我与母亲、大哥宝笙、大嫂王镇以及小弟宝玮住安庆南水关一座楼房,院中一棵大银杏树高耸穿越屋顶,枝头已满绽扇形嫩叶。母亲在厢房为我整理行装。“喜欢吗?这是我替你赶织的。”她拿出一件胸背米色两袖咖啡色的绒线衣给我试了试,立即低下头把它塞进皮箱,显然不愿给人发现她那伤感湿润的双眼。当时,我本想好好安慰她几句,可是,话到嘴边便哽住了,一字也无法吐出,眼泪猛往肚里吞。
大哥、大嫂和小弟默默在旁,似乎有千言万语无从说起。突然,大哥跑进内室,拿了两本厚册给我:“这些邮票是当初父亲帮助我们搜集的,经过我和葆和继承整理,蛮像样了。如今带出去在空闲时翻翻,也可寥解寂寞。”我接下邮册非常激动,惊喜之余,突感一种莫名负担。自忖这是父亲的遗物,再加上兄长们的心血,虽称不上什么“传家之宝”,可在情感上的意义,却无物能与之比拟,我该如何去珍惜它们!
房中又恢复了使人窒息的沉寂,窗外黑黝黝一片,只有微风吹着树叶沙沙作响,一盏昏暗的顶灯发出微弱的黄光,姐弟五人加强了凄凉的离别气氛。
翌日一早,我们便在小东门江边会集,伴送我们的家属亲友留在岸旁,母亲不耐伤怀留在家中。我们辞别众人仓促登上渡船,乘风破浪扬帆而去,遥见大哥、小弟和其他诸人,在江边远远挥手道别,直到芦苇渐渐遮蔽了他们的身影,晨雾吞噬了一切,我才默默地念着:“别了,孕育了我少年时代的宜城!”船到江心,回首依稀可见高耸在雾层上面的迎江寺镇风塔的模糊塔影……
我们一行人渡江到大渡口,辗转抵达芜湖,王、施二人直接赴沪,我则赴宁小住向大姐辞别。但韩伯贤却在芜湖途中留下,其原因似乎是:他父亲坚持传统观念,若长子不先与养媳“圆房”,绝不允许出走。韩秉性至孝,在“父命不可违”的故有“美德”下,莫可奈何只得留下。
临行时,姐姐从私房中资助了我一些国外零用钱,数目如今记不清了。对从来没有过钱的我来说,觉得数目已经很多。此外,姐姐还给我一枚金戒指,说是如果钱花光时可以变卖。
出国前在上海那段时间,其他同学均下榻震旦大学宿舍,唯我一人住在桃源路表姐夫吴玉岱家。有时和比我还大几岁的表侄们去荡马路。值得回忆的是:曾去“兰心剧院”看了一场《孔雀胆》,内容和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很相似,不知是否抄袭人家改编而成。另一次是看《浮生六记》,我非常欣赏女主角卢碧云的精湛演技,谁能预料多年后,我被聘去台湾任“台湾电影制片厂”总技师时,和她一块儿拍了好几部影片。谈起旧事,我们两人的大哥竟在安庆邮政管理局是同事,于是两人之间的友谊又加深了一层。
我们在上海等待启程时,正是解放军南下渡江前夕,整个大上海乱成一团。金圆券无限制地贬值,物价连日高涨,政府控制无策,全国经济崩溃,濒于瘫痪。记得我曾花了几十万元才买到一副墨镜!为了挽救国民党金融体系,蒋经国以太子身份出现,高呼“打老虎”口号,雷厉风行,不知多少投机取巧、囤积居奇的奸商,被打得落花流水,大快人心,其威望之盛不可一世!可惜,这辉煌成果只落得昙花一现,结果,国民党政府只有窝窝囊囊地退避三合、销形隐迹。这样一来,奸商们立即死灰复燃,更加肆无忌惮,警察们乘机浑水摸鱼。
期盼已久的一天终于来临。
我站在弄堂口,皮箱靠在腿旁。母亲注视着我,没有流一滴泪。我也没流泪,但脑中漠然一片,方寸缭乱无法理清,不知是喜是悲。周围送行的亲戚邻里絮絮交谈,我也无心听他们说些什么。
“黄包车来了!”母亲用手挽着我,似搂非搂,暖暖的,那么温馨感人!表面上,我还是呆若木鸡,毫无表情,胸中恰似浪涛翻滚,无法抑制。
“乱世大家境遇拮据,我本想回乡筹点钱给你在外派用,怎奈时局紧张不得成行,只得自姐姐处取得少许,就算是为母的一点心意吧!”
刹那间我清醒过来,紧紧握住母亲的手,不由悲从中来,泪如雨下……
“一个人在外没人照顾,自己多小心点冷暖。”她继续叮咛着,“逢人遇事谦和点,别盛气凌人,免得招嫌招嫉。记得吗?你曾自己刻过的一枚篆体阳文偏章,刻的是:‘与人为善伯夷风’,不是特别喜欢把它盖在你的画上吗?做人,不要忘记这句话,能让人处且让人,朝‘与世无争’去修身。一般父母都望子成龙,我却希望你淡泊名利,多追求点精神上的安逸和快慰。”她顿了顿,用手轻轻理了理我额前的散发,亲切地劝导着,“你从小喜欢画画,这次去欧洲留学,没准要选修油画。孰知投身画坛,人能出人头地?多少画家连图个温饱都成问题。我想,你最好选一门和艺术直接相关的学科,首先把生活问题解决了再去学画,把绘画作为你的所好,你的精神寄托。这样,你的作品不至于为了讨好观众而受影响。画的好坏,要看你是否具有天才和艺术修养。如果你真能不迁就外来因素,依照自己的灵感去发挥,成品即使不能出类拔萃,至少是你自己的真实作品。”
母亲的一番至理名言,使我感动得涔涔泪下,后来成为我毕生为人处世和求知理学的座右铭!
我们六人在震旦大学会齐后,随即乘出租车来到杨树浦天主堂,由将来率领我们赴西的尚(Losantos)神甫陪伴,到距离外滩很远的远洋码头上船。此时的离沪并非出国,只是先到香港等待办妥护照后再直飞西欧。震旦大学的安庆同学均前往送行。多年同窗一旦分道扬镳各奔前程,大家难免黯然神伤。天际一片灰暗,细雨蒙蒙,倍增凄切惆怅。
这是我第二次乘海轮。回忆第一次是在抗战初期,日本鬼子攻陷南京,直逼沿江各地,我全家逃难,自安徽经江西抵达浙江,结果在温州乘船到上海法租界避难。那时我尚年幼,根本不能意识到逃难的悲哀。一路上逢大道搭卡车,在乡间小路乘独轮车,翻山越岭则坐滑竿儿,内陆河乘民船或小划子,最后遇海就上了大轮船,倒十分有趣。
自温州去上海所乘的是艘意大利客轮,设备豪华。当时我们所坐的似乎是二等舱位,不复记忆,只记得我们一群中外儿童在甲板上游戏时,那些穿镶金边白制服的洋佬,站在有烟囱的最高层,好帅!他们不时向我们抛撒巧克力糖,下面甲板上的孩子抢糖,滚成一团,他们便乐得哈哈大笑……此情此景记忆犹新,恍如昨天。
这次,当我们的“戈登将军号”经过崇明岛出海时,正值子夜。由于水流交混,船身被冲击得无规律晃动,胃中翻江倒海,整夜不能成眠,使我又记起当年自吴淞口进入黄浦江时毕生难忘的滋味。
香港,这个多么诱人并富有诗意的名称!这“东方明珠”,相对华夏古老文明而言,她象征着摩登、先进。过去在上海读小学时,对香港印象最深的是,沪上电影大制片人张善琨,聘任香港新星陈云裳为《木兰从军》女主角,不遗余力将她捧得红得发紫。该片在沪风靡一时,使香港的一切被奉为时尚,尤其是那些好时髦的青年们,一到夏季,天气尚未炎热,就赶紧穿上短袖宽身的香港衫。我那时年幼,住在霞飞路,课余或假日,不是和邻居小朋友玩耍,便是随娘姨去听说书《唐伯虎点秋香》、看黑白默片《火烧红莲寺》,或是去“共舞台”看上几本机关连续剧《济公活佛》或《锦毛鼠遇难》……《木兰从军》是时尚影片,当然不可不看。我当时虽小,看电影只看故事情节,却发觉花木兰步上征程那场戏,披铠甲跨骏马,英姿勃发,好不威风!可只见她老在一个狭窄的范围里打圈儿,根本就没有向前奔驰。孩童心里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只感到别扭之至。直到后来自己从事影片摄制时,才恍然大悟,原来在狭窄的摄影棚里拍出的外景,连在小儿的眼中都过不了关。
当我们驶进港口时,遥见港湾中船只鳞次栉比,岸上高楼大厦林立,那时心跳频率陡增,情绪兴奋,不可言喻。
留港期间的开始一段时间,我们成矢价溜达于市,恰似刘姥姥初进大观园,耳闻目睹都是新鲜。市区街道虽窄,商铺夹道却繁华异常。满街中外文招贴广告高挂,橱窗摊位商品堆积如山、琳琅满目。况且,由于是免税港口,其价格之低廉,尤其对我们来自通货膨胀地区的人来讲,真是难以置信。可惜我们囊中羞涩,可望而不可即,徒自望洋兴叹。结果在考虑良久后,施和我终于下了最大决心,各人买了一只自动游泳表和一对“Waterman”金笔。自我宽释一番,出国留学嘛!总该有点像样的读书工具。
日复一日地等待,不知何时获得护照启程赴西。没奈何,我们只得寻找点消遣打发时间。五月的香港,温度不亚于内陆炎夏,最佳消暑方式,莫过于沉浮海中。我们不时去浅水湾游泳,通常午饭刚毕便出发,直到黄昏尽兴始归。交通工具是电车或公共汽车,为能多载乘客,多数是双层,我们最爱上层前方座位,如此方可享尽“千里目”之趣。
暮色中抵家,蓦见门前平台上,有一娟秀身影。走近一看,原来是个妙龄女郎正在溜冰。时若春风拂柳,时若飞燕穿林,其体态之轻盈如洛神履水,那满月脸庞虽非羞花闭月,但蓓蕾初放,甜美异常。南国姑娘早熟,方到及笄年华,已姿丰肌圆,胸隆臀满。当晚,其青春洋溢的倩影,不断徘徊在一个尚未满十八周岁的青年的脑际。
翌晨探询后,才知道她是门房的小姨,时常来姐姐家走动。
有天黄昏,我正在凭栏远眺变化万千的金乌西沉,心头思潮澎湃,遐想西欧暮色,是否如此瑰丽?一丝离愁油然而生。偶然间,下意识感觉身后有人走动,回首一看,却是那梦寐以求的姑娘在不远处经过,四目相投,均报以微笑。于是,我走近她开始搭讪:
“好闷热!没一丝海风。”
“还好,我们习惯了。不像你们上海人……”她用极不标准的国语回答——通常,一般广东人把广东以北的内地人都叫做“上海人”——她顿了顿,问道,“阿姐说,你们要去西班牙留学,是吗?”
“不错,我们正要去那里留学。你知道西班牙吗?”
“我只知道一少少西班牙,在新闻片上看到的。那里有斗牛,有跳舞,好靓啊!”
“我叫Miguel。”我想知道她的名字,所以预先报名。
“米一格一尔。”她依样画葫芦,把每个音节拖得很长照样念了一遍,然后迷茫地问道,“你姓米吗?”
“哦,不!我姓张。这是我的西班牙名字,相当于英文的Michael……”
“Michael,Michael,吾悉得!在美国影片中,很多明星都这么叫。”没等我说完她便插嘴说道。
“那么,你的名字呢?”这下我的机会到了。
“……阿好。虽是小名,大家都这么叫我。”
“阿好,阿好。”我重复了一遍,瞟了瞟她春风和悦嫣红的脸,“那么,我以后就这样称呼你好了。”
彼此投以会心的微笑……
自此以后,阿好来她姐姐家走动,似乎较前频繁得多,一般是黄昏,在姐姐家晚餐后,便到后院或平台散步。我则每天下午,耐心等待着暮色降临。虽未“人约黄昏后”,也按时看看伊人是否到来?哪天如果扑个空,心中顿感一片失落,夜间便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如果见到她,虽称不上花前月下的诗意交往,仅仅藉广东话夹杂国语,天南地北、杂乱无章地交谈片刻,宇宙即变得灿烂富美,世界便全属于你!任凭月亮星星多高,伸手可摘;奇花异草多远,举目可赏。从此,你再也不与孤寂做伴。霎时间,忘却了要去留学,更记不起有人还在为我们办护照……
有天早晨,我们起床不久,忽闻院中一阵喧嚣,出房一看,原来是门房带着尚神甫,他说去西的证件全部办妥,只等购买机票便可启程。当晚与阿好见面,将这消息透露给她,彼此意识到分别就在旦夕,心头不免都引起一片惆怅。欲言又止,气氛抑郁,虽然远处偶然传来汽笛几声,也无法撩起心底一圈涟漪。良久,她终于举目仰望天空,忧郁地喃喃自语:
“啊!这一去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我想……”我无法答复,只想找几句话安慰她一下,“我想六七年一定可以把书念完,回国时特地再来香港看你。”
“六七年,好长的时间啊!你真会来看我吗?”
“当然!”我未假思索脱口而出,其实未来的事非常渺茫。不过,那时我的确有这个想法。
“唔要这样轻易许诺好不好?只要你在西班牙求学时,后来学成回国时,保持一个美好的回忆……”说到这里她的眼眶湿润了。
“别伤感!我会不断给你写信。”我没有更妥善的言辞来安慰她。
是晚,我们就在这无可奈何的惆怅情绪中惜别。
从未离开母亲一步,从未和妙龄女郎单独散步和娓娓交谈过的青年,一旦辞母远行,负笈去国,欣喜悲愁,展望彷徨,交织成一张纵横交错、无法清理的网,恰似中世纪荷兰神秘画家吉罗姆-范?埃庚(HironymusVanAeken)的超现实画,每幅尽是魅影离奇,表达着不可思议的玄秘。我蒙眬入睡,魂牵梦萦,不知明朝启程时,心情又是何等模样?
翌日一早起身收拾行李,连尚神甫在内一行七人去九龙歇宿。我们下榻的美丽华(Miramar)饭店是西班牙人所开,所以把我们照顾得无微不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