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劫持了我们的美感:潘知常揭秘四大奇书》以中国四部的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为解读蓝本,从分析这四部文学名著产生和反映的时代及政治文化背景和小说中的典型情节、细节和典型人物所体现出来的价值取向与审美意义,提出了用《红楼梦》为代表的“忧生”的美学传统取代“三国气”“水浒气”的伪美学传统的重要思想。
再版前言
导论 “四大奇书”与美学中国
讲 《三国演义》:问天下谁是英雄
一 《三国演义》写了什么?
二 导致“乱世”的原因何在?
三 如何促成“乱世”的结束?
四 由谁促成“乱世”的结束?
第二讲 《水浒传》:谁劫持了我们的美感
一 赢者通吃:暴力美学的盛宴
二 公共社会的萎缩:病态的社会与病态的美学
三 生存原则与生命力量的宣泄
四 《悲惨世界》:以爱的名义
第三讲 《西游记》:逃避自由
一 从“玄奘”到“唐僧”:对文化圣徒的美学颠覆
二 “中国特色”的文化英雄:孙悟空
三 “天路历程”
第四讲 《金瓶梅》:“裸体”的中国
一 “裸体”的男女
二 “裸体”的民族
三 悲悯之书
附录一 从《三国演义》到“三国气”
附录二 从《水浒传》到“水浒气”
《谁劫持了我们的美感:潘知常揭秘四大奇书》:
第三,还可以从影响的角度来看。我在前面讲的个理由,其实是从结果的角度来看的;第二个理由,则是从过程的角度来看的;第三个理由,是从影响的角度来看的。在中国,如果要说到影响大的长篇小说,人们可能会举出四大奇书与《红楼梦》。当然,其中要数《红楼梦》成就高,但是如果要说到影响,那么,我们不得不说,《红楼梦》还是远远不如《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比如说中国有两个圣人,一个圣人是儒家推出的,他的名字叫孔子。还有一个圣人是谁呢?“武圣”关公。在民间,从表面上看起来大家一说孔夫子都知道,其实民间特别推崇的是关公。关公是谁把他塑造起来的呢?《三国演义》。一《谁劫持了我们的美感:潘知常揭秘四大奇书》竟然推出一个圣人,你说它的影响大还是不大?清朝有一个学者钱大昕干脆说,一般都说在中国有三教,就是儒、释、道了;其实,还要再加上一教,就是“小说教”。“小说教”,“以杀人为好汉,以渔色为风流”。他说的“小说教”,其代表就是四大奇书。显然,在他看来,四大奇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不能低估的,起码是不低于儒、释、道。而鲁迅也说过,“中国确也还盛行着《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但这是为了社会还有三国气和水浒气的缘故。”这里的“三国气、水浒气”其实在《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流行”之前就存在,而在《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流行”之后,则更为“流行”。这大概也正是“小说教”的巨大影响的一个证明吧?!费尔巴哈说过一句非常有哲理的话:人就是他吃的东西。假如我们联想到中国人在青少年时期大抵都是依靠这几《谁劫持了我们的美感:潘知常揭秘四大奇书》完成自身的启蒙教育的,假如我们联想到它们其实就是中国人的成“人”故事,那么,我们或许就不难想到,五四时期我们只发现了“孔家店”对于中国人的影响,但是却没有发现“小说教”对于中国人的影响,这大概是一个重大的失误。
介绍了上述的几个理由,大家可能对于我之所以选择四大奇书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当然,真正地涉及四大奇书还要等到我们进入讲的时候。在这里我还想提到“第三只眼睛”这一概念。“第三只眼睛”的说法由来已久,在东方的许多宗教仪式上,人们都习惯在双眉之间画上第三只眼睛,古希腊哲学家也认为在人的大脑中心部位还存在着第三只眼睛。《西游记》里面的“二郎神”杨戬的眉心就有第三只眼睛,它能看到凡人所见不到的一切,能分辨神仙、妖鬼,也能洞察孙悟空的千变万化。现代科学也证明:人类确实有第三只眼睛,它出现在人类胚胎发育两个月的时候。可是奇怪的是,它刚一出现,马上就开始退化。用中国人的通俗的说法,可以称第三只眼睛为“天目”、“神眼”。不过,我在讲课中使用“第三只眼睛”这样的说法倒没有这么复杂,我只是想说,由于“熟知”所造成的各种失误,使得我们已经看不到世界的真相,已经被光怪陆离的假象迷惑,因此,我们有必要借助隐匿在心灵深处的那第三只眼睛,去明察秋毫,去透视世界的另一面,甚至是另一面的另一面,从而把美的还原为美,把丑的还原为丑,把悲剧的还原为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