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恒,湖北黄石人,当代建筑研究者,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出版著作《不分类建筑》《暗房》(合著),主编集刊《建筑文化研究》(1-6),译著《收缩的城市》。
“100种死法”的标题参考了这本书的书名。从某种角度来看,这本小说也是一项城市研究(关于纽约)。它用词语展开一幅城市画面,其基本结构不是悬疑的探案过程,而是由人的命运和空间所构成的一个秘密系统。在这个系统里,人、场所、时间、事件汇聚于一点,组合成城市的基本单元。
我们计划中的“结构体”和书的“基本单元”颇为相似:偶然的死亡背后有着无数根命运丝线在牵动着。并且,这些命运丝线并非来自主体(人或建筑)自身,而来自城市——它才是小说的主角。纽约这个“罪恶之城”使得死亡这一相关主体的私有之事,现在公开化了——它被许多人(甚至是陌生人)所影响,继而又刺激到另一些人,改变他们的命运。城市支配着人的活动。使他们的行为进入某种集体的谵妄状态,创造着命运交叉的瞬间。
在“100种死法”中,各种各样的建筑之死,也都指向南京这座“创伤之城”。正如我们所见,那些疾病点几乎无一例外都是创伤点。自1400年前隋文帝杨坚灭陈国,盛极一时的六朝都城建康毁于一旦以来,创伤就已成为这个城市的存在形式。它似乎是一个自动机器,不停地生产着各种创伤:人的创伤,自然的创伤,文化的创伤,等等。这些创伤所形成的集体记忆累积叠加,在城市上空汇聚成一个巨大的精神之眼。它凝视着这座古城,使其物质身体的运转无休止地滞留于创伤的世界——创伤的生产、创伤的遗忘、创伤的回归、创伤的补偿……
这就是“100种死法”计划要呈现的城市物质身体与精神世界之关系的形式所在:创伤生产的重复性,创伤遗忘的不可能性,创伤回归的持续性,创伤补偿的无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