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菜花
写作背景
《苦菜花》是冯德英真正意义上的处女作,不仅是他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发表的第一篇文学作品。小说以抗日战争时期山东昆嵛山区我抗日军民对敌伪的英勇斗争为时代背景,小说以王官庄农民暴动、鬼子的三次扫荡,以及抗日军民攻取道水城为主线,通过几位女性顽强抗争的故事,展现了胶东半岛浴血奋战的英勇事迹以及顽强斗争、不屈不挠的母亲的伟大形象。
作者冯德英出生于贫苦家庭,只念过五年的小学,这样一个学历低的苦孩子如何创作出这部30万字的长篇小说呢?他之所以走上文学创作道路,是因为童年时代身处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年代,参加过激烈残酷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在那如火如荼的战争年代,身边的亲人、群众,为了民族和人民的解放事业,浴血奋战,他因此深受影响。冯德英后来在《关于“三花”的创作答读者》中说:“正是我童年所处的革命战争环境,我接触过、看到过、听到过的激烈残酷的抗日战争中的人和事,在那如火如荼的斗争中,我爱那些和我命运休戚与共的好人们,恨那些祸害我和亲人们的丑类,这种强烈的切肤之痛的爱和恨的感情,推动着我要歌颂,我要控诉。……就是这种对党对人民的强烈的感情力量,使我能下决心学习各种知识,提高艺术表现的能力,克服一道道关卡,写出第一本长篇小说《苦菜花》的。”
冯德英的家乡在昆嵛山区,父亲被汉奸乡长打死,兄长被迫出逃,只留下母亲带着三个姐姐和他相依为命。冯德英经历了家庭的困苦,目睹大哥、姐姐们相继参加革命,随后在儿女们的影响下,母亲也与革命有了不可分割的关系。虽然母亲在冯德英11岁时不幸去世,但是她的音容笑貌、坚强斗争深深地印在他的心里。冯德英后来回忆说:“母亲对革命人的热爱,对革命事业的忘我奉献,被正义事业的参加者所赞颂、所感动,自然地也被反动者们所仇视、所诋毁。她的行为,她的眼泪,她的欢笑,她的爱,她的恨……都深深地影响着我,感召着我,启迪而激励着我。”
冯德英的童年充满了战斗和革命影响的回忆,家里也成为八路军干部的联络站,所以年幼的冯德英与这些革命干部结下了深厚的感情,感受着革命者可歌可泣的斗争故事和坚贞不屈的牺牲精神。这也为他创作《苦菜花》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激情和原料。
1950年,冯德英看到了柯蓝的《洋铁桶的故事》,这本书使他回忆起故乡人民英勇奋战的故事,想起了童年接触到的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此后他爱上了小说、爱上了文学,想要将自己所见所闻记录下来。1953年为了创作《苦菜花》,他开始酝酿、构思,写了四五万字的“母亲的回忆”,这就是《苦菜花》中母亲形象的最初稿。当时冯德英在部队工作,工作十分紧张,在创作小说的三年时间,他利用了所有的业余时间和节假日,1955年在海南岛三亚执行任务时,将稿子写在电报上;到汉口工作时,利用晚上的时间偷偷写,由于武汉没有稿纸,他就托朋友从外地购买。终于经过三年多的奋笔疾书,《苦菜花》终于完成,经过作家车承友加工润色再创作得以出版。
1958年1月,《苦菜花》由解放军文艺社编辑出版,由天津画家张德育作的彩色插图,小说一经出版就受到巨大的关注和广泛的好评。评论界认为,它是一部成功的作品,生动地描述了胶东昆嵛山区军民团结抗日的斗争生活,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光彩照人的革命母亲的光辉形象,被称为“一朵香花”。当时全国有七八家翻印,印数有200万左右。
故事梗概
1937年,当地王官庄的恶霸地主王唯一霸占了贫农冯仁义家的田地,为了躲避恶霸地主的迫害,冯仁义不得不只身前往关东躲避。冯仁义的妻子仁义嫂辛苦地抚养五个孩子,艰难地度日。
1940年,日寇对山东根据地进行疯狂的扫荡,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的山东人民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抗日救亡的烽火在胶东半岛的昆嵛山区熊熊燃烧起来。牛倌出身的共产党员姜永泉领导王官庄的群众举行武装暴动,仁义嫂的大女儿娟子拿起了父亲留下的猎枪,毅然加入了革命。武装暴动获得了群众的支持,王官庄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并且公审、枪毙了恶霸地主王唯一。娟子在战斗中成长起来,担任王官庄的妇救会长,仁义嫂也在女儿的影响下也提高了革命觉悟,不仅全力支持女儿的革命工作,还积极投入抗日斗争的洪流。
日寇为加紧对根据地的扫荡,指派国民党特务、王唯一的叔伯兄弟王柬芝回到王官庄。为了进行特务工作,他伪装成进步人士,骗取当地群众的信任,并且当上了小学校长。王柬芝的妻子虽然出身没落地主家庭,却不愿意做封建婚姻的牺牲品,她不堪丈夫的折磨,爱上了长工王长锁,并生下女儿杏莉。王柬芝利用妻子与王长锁的关系,威胁王长锁为他传送情报,进行特务活动。同时,伪军分队长、王唯一之子王竹根据王柬芝的情报,带领伪军洗劫了王官庄,残忍地杀害了多名村民和副村长七子等人。
当地群众对王柬芝、王竹等伪军特务充满了仇恨,同时村党支书德松、娟子的弟弟德强等一些青年加入了八路军。仁义嫂积极支持儿女的革命工作,并参加到抗日救亡的事业中,她为八路军战士做军鞋,给八路军送情报,并且在家里设置了共产党的联络站。
不久,区妇救会会长赵星梅来到王官庄调查王柬芝的活动,随后,根据县委的通知,八路军的兵工厂转移到王官庄,由于王柬芝的告密,鬼子大队长庞文突然袭击王官庄,妄图破坏八路军的兵工厂。仁义嫂不幸被捕,同时敌人为了获得有价值的情报,利用王柬芝使用苦肉计,试图欺骗群众,但是赵星梅和群众早已识破了王柬芝的真实面目。敌人见苦肉计没有效果,便准备残忍地杀害群众,在关键时刻,赵星梅挺身而出,掩护了群众,却不幸地被敌人杀害。仁义嫂巧妙地将敌人引到埋伏的地雷区,炸死了两个伪军。随后,敌人严刑拷打仁义嫂,逼迫她上山找兵工厂埋机器的地点,甚至将她的小女儿抓起来拷打。仁义嫂坚强不屈,忍受了一切酷刑和巨大的悲痛,眼睁睁地看着心爱的小女儿被敌人残酷杀害。
最后,根据地人民终于夺得了反“扫荡”斗争的胜利,八路军成功攻占王官庄,德强和八路军救出了仁义嫂。汉奸王柬芝被民兵追得走投无路,被群众公审枪决。胜利时刻,仁义嫂与亲人团聚,英雄的母亲躺在担架上,深情地望着女儿秀子手中的鲜花,特别是那金黄色的苦菜花,她好像尝到苦菜根清凉可口的苦味,嗅到了苦菜花的馨香,脸上露出欣慰的、幸福的微笑。
作者简介
冯德英(1935年—),当代作家,山东牟平(今属乳山)人。冯德英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全家都投身于人民革命斗争,深受战争年代斗争生活的熏陶和教育。1949年,冯德英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解放军通信学校学习,先后担任报务员、电台台长、雷达指挥排排长等职位。
1950年,冯德英读了著名作家、散文家创作的反映抗战斗争的中篇小说《洋铁桶的故事》,从此他深深爱上了文学,如饥似渴地阅读当时畅销的文学作品,时常被那些为革命事业而忘我战斗的英勇人物所感动,并产生了创作的冲动和欲望。1953年,冯德英开始练习写作,经过两年的笔耕不辍,1955年春天完成了第一部长篇小说《苦菜花》。随后,冯德英又完成了《迎春花》、《山菊花》,自此完成了著名的“三花”系列小说创作。冯德英的“三花”长篇系列反映了胶东半岛人民艰苦卓绝、英勇顽强的革命斗争,受到读者的欢迎,并被译成日、俄、英等国文字。
随后,冯德英一直从事文学创作工作,历任济南市文联主席,《泉城》文艺主编,《时代文学》主编等,创作了长篇三部曲“大地与鲜花”第一部《染血的土地》等,另有一些短篇小说、散文和电影剧本。
主要人物
仁义嫂:
仁义嫂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可以说是当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而丰满的革命母亲的英雄形象。她原本是一个传统的农村妇女,犹如千万传统母亲一般慈爱、热爱自己的孩子,她忍受乡亲们的责难,宽容娟子不顾祖传的规矩,不裹脚束胸;她贤惠、心肠好、为人正派,经常帮助他人,她挺身而出保护因受夫家虐待的花子。随后经历了艰难困苦的折磨和革命火与血的考验,她逐渐成熟,成为了一个具备热情和顽强意志的革命者。
冯仁义是淳朴的贫苦农民,却被恶霸地主迫害而不得不闯关东,在这极端困苦的时刻,仁义嫂坚强地支撑起整个家庭,拉扯着5个年幼的孩子。但是娟子投身革命和公审大会的召开,唤醒了她的革命意识,毅然支持娟子干革命工作。仁义嫂逐渐加入到革命事业中来,不仅将大儿子德强送去参加八路军,还积极为组织传递情报。
仁义嫂变得更加坚强,当敌人烧毁她的房子时,她咬紧牙根,愤恨地说:“这前世的冤,今世的仇,我烂了骨头也要跟你们算清!”当她看到赵星梅为了掩护乡亲和兵工厂而壮烈牺牲时,她忍住了悲伤,将敌人带引到埋伏的地雷区。从娟子、赵星梅等八路军战士身上,她深深地感受到了革命的力量,并且把对儿女的爱扩大到对每一个革命战士的爱,对革命的爱。当敌人逼迫她说出兵工厂埋藏机器的地点,她忍受了残酷的严刑拷打,为了保住兵工厂,她不得不忍受巨大的悲痛,看着心爱的小女儿被敌人杀害。此时,仁义嫂已经成长为一位意志坚定、思想成熟的革命者,酷刑摧毁不了她钢铁般的意志;残杀只能激起她更加强烈的仇恨,使她拿起武器消灭敌人。
仁义嫂是一个成长中的革命者形象,她在革命战争的熔炉中磨炼、考验,接受了党的革命思想,从而体现了千千万万“母亲”在革命中成长的伟大意义。评论专家评论说:“这个人物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部小说的成功……最可爱的母亲不是仅仅爱护自己的子女的母亲,而是热爱广大劳动人民子女的母亲,是为了革命事业而把自己的一切都贡献出来的母亲。”
娟子:
娟子是仁义嫂的大女儿,她是一个坚强的女子,父亲背井离乡后,她肩负起帮助母亲抚养弟妹的重担。当革命的战火燃烧到王官庄时,她拿起父亲的猎枪投身到革命的洪流中来,后成为当地的妇救会会长。
赵星梅:
赵星梅是共产党员,是区妇救会会长,她拥有丰富的对敌斗争经验,丈夫纪铁功为了保护战友甘愿牺牲自己。星梅忍受失去丈夫的悲痛,积极加入到抗日战争中来,组织群众与广大妇女与敌人展开激烈的斗争。她是一个热爱革命、热爱人民的革命战士,当敌人在王官庄烧杀淫掠时,她挺身而出保护、掩护了群众,却被敌人当众侮辱并残忍杀害;她是一个视死如归的英雄,面对敌人的屠刀毫不屈服,高呼:“敌人可以污辱我的肉体,但却不能屈服我的灵魂。”最后高唱《国际歌》慷慨赴死。
名家评价
《齐鲁学刊》主编、出版家徐文斗评价说:“《苦菜花》再现了过去长时期中人民所受的苦难,写出了这个斗争的残酷、艰苦和复杂,表现了军民之间和党群之间的血肉关系,使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年从中受到了深刻的共产主义教育;创造了一些动人的形象,像于得海、柳八爷、德强、杏莉、杏莉母亲、四大爷、老号长、娟子等都给读者留下了较深刻的印象,都给读者一些教育,但比较起来,最成功的是王柬芝和母亲这两个人物。”
何其芳认为:“写抗日战争中的艰苦生活是很充分的,但沉重的艰苦残酷仍然掩盖不住人民的革命的斗志和信心,这是这部小说的根本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