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著名将领蒋百里为抗击日本军国主义的入侵,致力于国防理论的研究,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并在杭州中央航空学校、庐山军官训练团作讲演。1937年夏,他将有关文章、讲演稿以及早年著作中的部分内容重新整理编排成书,命名《国防论》,先在庐山军官训练团印行,后由上海大公报社出版,轰动一时,扉页题词是:"万语千言,只是告诉大家一句话,中国是有办法的!"1945年由商务印书馆公开发行。《国防论》的主要论点是:第一,用空间换时间;第二,不畏鲸吞,只怕蚕食,全面抗战;第三,利用地理条件减弱日军攻势,形成对峙,形成长期战场。论述如何建设和改良中国国防体系等理论。要建设国防,必须提前解决两个问题:如何使国防设备费有益于国民生产的发展;如何能使学理与事实密切地沟通。还拟定了建立民军的三条组织大纲。
★和平时期记忆抗战,务必重读《国防论》 ★蒋百里:国民党兵学第一人;《国防论》:中华民国第一兵书 ★左手《国防论》右手《持久战》,运筹帷幄、指点江山
蒋百里,名方震,1882年生。1901年留学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与蔡锷、张孝准并称“中国三杰”。1912年出任保定军校校长。1938年任陆军大学代理校长。著有《世界军事之新趋势》《日本人:一个外国人的研究》《抗战基本观念》等。所作《国防论》成为指导国民党军队确立“以空间换时间、积小胜为大胜”抗战方针的重要文献。
第一篇 国防经济学 .......................................................... 1
导言一 与塞克脱将军、佛兰克教授谈话资料(一) ................ 3
导言二 塞克脱将军与佛兰克教授之问答(二) ........................ 6
导言三 解决当前国难问题的建议 ........................................... 11
第二篇 最近世界之国防趋势.................................................. 17
第一章 世界军事之新趋势 ................................................. 19
第二章 兵学革命与纪律进化 ............................................... 26
第三章 介绍贝当元帅序杜黑《制空论》之战理 ..................... 35
第四章 张译鲁登道夫《全民族战争论》序 ............................. 42
第三篇 从历史上解释国防经济学之基本原则 .............................. 47
第一章 从中国历史上解释 ................................................. 49
第二章 从欧洲历史上解释 ................................................. 54
第四篇 二十年前之国防论.................................................... 61
第一章 政略与战略(敌与兵)论战志之确定 ......................... 63
第二章 国力与武力与兵力 ................................................. 67
第三章 义务征兵制说明 ................................................... 71
第四章 军事教育之要旨 ................................................... 79
第五篇 十五年前之国防论.................................................... 89
第一章 裁兵与国防 ....................................................... 91
第二章 军国主义之衰亡与中国 ............................................ 104
第三章 义务民兵制草案释义 .............................................. 111
第六篇 中国国防论之始祖................................................... 119
附 录 .................................................................... 145
附录一 欧洲大陆英雄之覆辙 .............................................. 147
附录二 抗战的基本观念 .................................................. 150
附录三 速决与持久 ...................................................... 154
附录四 抗战一年之前因与后果 ............................................ 158
附录五 从国际上观察各国外交之风格 .................................... 175
附录六 日本人——一个外国人的研究 .................................... 180
附录七 现代文化之由来与新人生观之成立 ............................ 202
附录八 蒋百里先生轶事录 ............................................... 221
后 记 ..................................................................... 233
速决与持久
法国战术家认为攻击有两个基础条件,一为运动,一为射击(火力)。飞机出现以还,技术上的进步一日千里,如今空军已单独成为一个作战单位,同时向来最缺乏运动性的迟缓的炮兵,经过摩托化并有坦克战车的发明以后,它的速度也超过了从前几十倍。空军的重轰炸机,将来速度可与驱逐机相等,而驱逐机的速度则因人身生理的限制,不能更有多大的进步,所以欧战后的军事发展,专在运动性方面,而火力又是跟随运动性的增加而增加。
单从战斗的工具来说,各国都是向着速字上用功夫,因此现代战术战略的趋势,也自然向着速决方面走去。但从整个国家的立场说来,即所谓全民战争的范围说来,到各国,尤其是持久战失败的德国,就注重在“持久”两字,风行一时的自给主义便是持久战的根本政策。不过,文章是要从反面看的,我们不能据此认为各国如今以守势为国策。须知他们一方面高谈持久,然而各种战斗方式,莫不趋向速决的方面,而持久却是达到速决的一个门径。
全民战争的痛苦是太深了,负担是太重了,所以政治家对于民众的要求虽为持久,军事家对国家的义务则取速决。不用说空军战斗是速决,海军战争亦然如此,一番会战可决定全局的胜败,战斗中最有韧强性的就只有陆战。然而现在陆战的工具一天快速一天,陆战装备的重心,完全集中在所谓快速师团。它的战术,亦即它的特性,就在出奇制胜。再看现在各国的动员律也是朝着速决的方向走。德法两国国境建筑的要塞,目的在掩护动员,决不想在那里死守。当年凡尔敦〔1〕要塞的北方区,正留有一个攻势地带。如今德国积极修筑高速度行车的国道,也正在守势中间寄托着一种攻势。
我们可以说速决主义乃现在实际军人所追求的目标,这是从这种战略上的速决中间,发现了军制亦即国力上的持久问题。须知空海两军都是以技术的优越而决定战斗的胜利。一国的经济力量,能否与技术上的发明亦步亦趋,乃军备上一个根本问题。譬如阿比西尼亚战争时期的意大利飞机,现在已成为明日黄花,不能与英国竞争,若将这些飞机一律取消,换上一种现在最理想的构造,经济上不胜负担;若用局部改良的轮替法,又怕敌方改良得快,将一辈子赶不上人家。所以现在军备改良有一个主义,名为“发明唯恐落后,制造唯恐争先”。就因国力跟不上技术,换一种炮,动辄几千门,换一种飞机,动辄几百架,真所谓掷黄金于虚牝,谁都受不了。
掌理国政的人假如轻轻失去了军事优势的时机,再要重新恢复优势,至少要待五年或十年以上。照我个人研究,历史上陆军的强大,不能保持二十年,空军强大,不能保持五年,比较上优势最易持久的还是海军。这因为主力舰的建造太费时间,而且海上武力又是反映着一国的经济力量与民族传统,这并非五年十年的近功。
总之,现在欧洲军事的方向固然趋于速决,而政治的痛苦与经济的困难在于不能持久。它们苦心孤诣的经营,便在寻求速决与持久的平衡,要从此中发现一条新路。
他们要求速决,所以不能讲持久;速决是目的,持久是手段。
现在拿欧洲这一种实况来研究中国应循的途径,我们知道欧洲人从速决主义下发现持久的困难与必要性,至于我们中国目前既需持久作战,我们就应该在这个决心下,来研究速决的“速”之条件。欧战法国凡尔敦所以能长久固守的原因,并非由于死守,而在于法国人能利用运动战的原则,将守军随时移动。死守一个阵线,无论设备如何巩固,在今日火力下仍可使整个战线顷刻毁灭。去年比尔波铁环的防御,建筑的时间费去九十小时,而摧毁的时间,只经九小时。
当年法德火力同等,而法国守势战尚非扼据一线的死守,何况火力平常不占优势的我国?所以在一个持久战区之内,反而是用了运动战可以达到持久的目的。简言之,这便是以攻为守。假如拘之于形式上持久的一线死守,是必然不能达到持久之目的,现在德国有步步为营的退却法,就是寓死守于运动中。
一支部队的火力要与运动力等同,没有运动力的火力,可名为死火力,所以要达到持久固守之目的,应以增加运动性为唯一条件。前方作战的部队至少要能够自己指挥后方的给养。我们装备完全的兵团差不多与德国步兵团相像。但德国步兵团后方直属的车辆,就有一百三十辆之多,假如每团加上防御战车,更需增加七十余辆汽车,才可使一团的火力得到适当的发展与运用。至于一师作战单位的大辎重与炮兵辎重都没有算在其中。
远适异国不知战斗的实际情形,所以一切不敢妄揣,不过我以为我们固然要求持久战,但其先决条件,便是要使军备增加运动性,因为我们要以持久为目的,须以速决为手段。
欧洲的问题是久则不速,我们的问题是不速则不久。
介绍贝当元帅序杜黑《制空论》之战理
我要郑重介绍这一篇文字,在欧洲就看见此文的德文稿,我不敢骤译,特请庄仲文兄求得其原本,先以法文原本翻译,再取德文以为参考。因为法文本来简洁,而欧洲名将作文,向有一字千钧之例,所以一字咬不明白,就会以误传误。此篇所译,虽字义或有未妥处,然其意义总不至于不明白。
何以我对于此文译稿如此郑重,因为这是未来战理,即新战略之曙光。
欲明未来先谈过去,我是先在日本军队中研究德国战术,他们根本是一条路线,老师教一句记一句,自己尚不会用思想,后来到德国读了德国战术著述家巴尔克的《德法两国战术之异同》才发生对于法国战术的兴趣,才知道兵法(包括战术与战略)有种种的不同,才知道一国要有一国固有的兵法,不可以盲从,不可硬造。德法两国战术的不同,如今不能细说。举个比方德国是外家拳,法国是内家拳,我后来读了曾国藩的《得胜歌》,深深地感觉到湘军的战术是有些法国风味。至于国民革命军战术的成功,令人完全回想到拿破仑的散兵纵队互用战术。
后来又详细研究孙子,又感到中国兵法实兼有德法之长,颇发野心,欲会而通之,以建立我中国固有之兵法。但是两种风度还是绝然不同,如何能够会通还是困难。
最近到德国又看见德国的新战术,才觉得会通是可能。说也奇怪,如今德国人采用了法国战术,法国人却有些德国风味。
现在德国军人开口闭口总是说“重点”,一个连长的口头命令,也要指明白重点在那里,又有所谓步步为营法不仅是前进攻击,而且背进退却也是一步一步。这多是从前没有的。而塞克脱将军,所主张空军和地上部队(即陆海军)同时的攻击,实在是法国当年支队战术的变相。所谓支队战术者,是诸兵联合的一部队,突进于主力之前,一方破坏敌人的交通及前进,一方是掩护自己主力的集中和运动之秘密(这是弱国对强国唯一取胜条件)。而法国军事专家,近来也承认包翼运动(以前是中央突破)之可以得最大效果(唯优势才能包翼)。
所以我现在得到了一个综合原则。
(1)兵法的确定是必要的(确定是预备将来)。
(2)兵法的固定是不可的(固定是固守旧习),而“不为”与“迟疑”是兵法之大戒。
杜黑将军的著作,在十年中扰动了意大利军界,对于这个新战理的辩论,成了一个很可珍贵的教训。但他只有几个回声侵入法国,所以在法国对于此问题,不过有片段的研究,整个的原理尚没有认识。
原理的根本和论战的结果,由伏几安上校很明了地发表了,他将新的研究和反省的资料,供给于拟问未来战争状态为如何的大众。
杜黑的推论,虽然采取革命态度——将已经公认之原则,加以重新估值——但他的理论根据,仍旧是很切合于传统的。结论或者歧异,他的出发点和方法是正确的。
他说“总是武器的威力决定了战争的方式”,所以一种完全新式的武器——飞机——的出现,将几千年以来的战争概念推翻了。
他理论的根本动向是在寻找战争的最大效率,这个效率要向最高阶段上去寻,就是要向国家整个的武力上求得其效率之极限。
关于陆海空军专门的特殊的情形,在理论中排除了,对于某种武力问题,一定要等整个问题解决了方才讨论。整个原理在先将各种武力的任务规定,从这里再决定它们的组织。
空军可以使用于各种范围即帮助各种战斗分子——陆、海、防空——以外,他又能在敌国领土上独立作战,发生直接的作战效果,所以空军应组成总预备队使适合于各种活动。
战争的任务有二种:
(一)守御的任务,其目的在破坏敌人之胜利。
(二)攻击的任务,其目的在自己求得胜利。
守御有了充分的工具,则其余整个的武力可以运用于决胜的攻击。其原则在“集中全力于决胜点”。杜黑选择了空中攻击方法,因为飞机是绝对的攻击工具,无法用于防御的,在这基础上建设了他的理论,所以各种武力的价值不能不重新估定。
最高司令部要完全改组。国家武力分为四种:陆军,海军,空军,防空军。都应当放在一个司令之下,由他来负它们的分配之责。各方面军的指挥部,受命于最高总司令部,依它们的任务,适当的取得所要的工具。照这样才能使作战向唯一的目的上进行。各军的任务,何者应攻,何者应守,应以国家整个形势上着想,而统一于一个最后目的之下。
向来各自独立作战的陆、海、空军的联合行动,是取消了,现在不是“联合”,是“统一”了。力量不分散,都指向同一目的,他们可以发挥最大效能。
杜黑所采配合方法是将陆军和海军定为防御的,而以攻击任务专责之空军。这是所谓“武力的经济使用”原则之直接应用和扩大。空军攻击的目标至为远大,他致力于减弱敌人的战争潜能,不仅攻击武力本身,且攻击武力的根本,他的目标是在敌人的土地上。对于敌人的空军,空军远征队自己具备有组织的火力可以自卫。
全部组织的目的在使四种武力适宜于完成他们的使命。
这便是杜黑原理的结论,看起来是革命的,或至少有点
邪气。
是否需要将一切先期决定?能否在需要之际再行决断?换一句话说,战争是否需要有原理?
拿破仑说:“每一动作应该依据一个方式,侥幸是不能成功的。”等候,退到需要时再取决断,是永远跟着敌人跑,制于人而不能制人。况且对于武力组织的各种论断,(军制)当然须根据于各种武力使用的整个概念(作战)。所谓“维持现状”就是等于没有理论,等于军人所犯忌的“不为”与“迟疑”。
一个战争原理的成立有没有危险?战争同时是科学,也是艺术,他的性质是须经试验的,但是在和平时代,试验是不可能。我们会不会走到错路上去?因开战时的几次接触而将原有理论推翻是不是比原来没有原理更危险?原始错误的危险是真实的,然而不该因怕走错路而引起反对原理的思想。我们应该审慎周详再定原理以减少危险性。
一个战理的目的是在规定各种武力运用的通则,从此寻出最好的武力组织。运用和组织之原则,是用最少限度的牺牲得到最大胜利。因为敌人也是在寻求有利于他的同样目的,所以应将追求的目的——胜利——分成二个目的。
(一)破坏敌人的胜利(先为不可胜)。
(二)自己得到胜利(以待敌之可胜)。
或者说:先抵抗,后克服。
第一目的是反抗敌人的企图而保障国土和战争潜能。有了上述保障时方才可以进行第二目的。倘使不顾保障即寻求胜利,这是孤注一掷。
在任何情形下先要有充分的保障(即先为不可胜),对于这个问题是毫无疑义的,保障在原理上决无错误,唯一的问题是不要对于保障的效能计算错误(如筑一要塞自以为可以支持半年,结果却被敌人一个月攻破了),地上和海上的防御武器,在大战中已有改进,战后更加进步。
原理的错误,或许在第二目的,即在对于攻击方法的选择,但是这错误自有限度,即使错误,因为保障方面是充分的,将来也不发生妨害。
今日的战争不但将职业军队运用,并且需要有全部资力和有自信力的民族参加。一个能决胜的攻击,不但以破坏武力为目的,并要以破坏敌人后方民族中心为目的。要用地面的武力达到这个目的,一定先要击破敌人的抵抗武力。飞机则相反,可以超越一切障碍,任意攻击地面武力或对方空军,并且打击整个敌国,他的资源,他的自信力。所以空军是良好的攻击武力。他的优越的性质是由于本身和空间发生的。空间是苍茫,不易捉摸,他在地面海面之上,不能为地面海面所阻隔。
所以人们总是依据武器技术上的功能,而决定战争的动作。在别一方面须注意的,是可使用的武力,总是有限的,所以战理上应当决定攻击动作的方式,及其活动范围。因为到处取攻势是不可能的。
旧原则:“以强攻弱”,仍是有价值的,更是适合于空中战斗。旧原则“集主力于决胜点”的意义还要扩大,它推衍到将各种可用的武力来取攻势。尽防御任务的,只限于安全上必不可缺的一部。
若有一个合理的最高组织,可以避免资源的耗费和能力的分散。使用和组织的效能应该在最高阶段觅取。正是在这个阶段上需要军政和军令组织。所以应有统一的军政部和整个武力的总司令部。
杜黑曾经深刻的研究过这许多问题,他很正确的将这许多问题安排好。有几个问题,他尽了巨大的贡献。他确是第一个人能将许多军事问题,清楚明白地在合理方式上成立了。
问题的答案未必有绝对普遍性,他是为意大利求答案的。所以不可将他们全部移用于别国。我们不应放弃对某一情况的研究。杜黑也说过:“应该用自由的头脑来解决问题。”
但是原理的整个研究表示了它有许多普遍的性质。不要在某一方面任性攻击,除非自己已有普遍的充分保障。先解决整个问题,再研究各种武力的特殊问题。在整个武力的最高阶段上组织统一的军政和军令部。这都是普遍的真理,此外尚有若干条。所以杜黑原理的研究,政治家和军人应该同样注意。军事智识之活动在大战后是很可观的。新的理论在各处发生。英国的富来鼓吹机械化,德国的塞克特成立新理论,使空中攻击和职业陆军的攻击同时施行。
杜黑预定地面防守以便空中攻击。在战后许多理论家中只有他成立一整个制度,在全局上有很坚固的组织并且在局部方面有详细的研究,只有他成立一个精确的原则以决定各种武力之比例。
杜黑的研究是值得深思熟考的,他是新思想的无穷泉源。他所建的可惊的原理一定可以影响明日的局势。在出发点和方法上是完全正统的。在结论上则为反叛的。不要轻忽的将他看作乌托主义者或梦呓家,或许在将来将他看成为一个先知先觉者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