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基于全球城市发展加快诱发的水危机、中国快速城市化面临的水问题、干旱区城市发展面临严峻的缺水挑战等大背景,运用遥感与GIS、社会调查、数理统计等多种方法,提出了城市发展与水资源利用相互关系的研究框架,分析了绿洲城市发展与水资源利用的动态演变过程,构建综合测度体系与评价模型探讨了城市发展与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交互耦合关系与相互影响机理。在Vensim软件支持下,构建系统仿真模型,设置不同城市发展方案和供用水方案,对城市发展的水资源需求进行多情景模拟,并探讨水资源总量控制下的城市发展,对城市发展模式与水资源开发利用模式进行优化选择。
更多科学出版社服务,请扫码获取。
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l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3
1.2.1 城市发展相关研究 3
1.2.2 水资源开发利用相关研究 5
1.2.3 城市发展与水资源利用的关系研究 8
1.2.4 研究评述 11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1
1.3.1 研究思路 11
1.3.2 研究目标 12
1.3.3 主要研究内容 12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
1.4.1 主要研究方法 13
1.4.2 技术路线 13
第2章 绿洲城市发展与水资源利用的相互作用机理 15
2.1 水资源是绿洲发展演变的关键因素 15
2.1.1 绿洲的概念与地位 15
2.1.2 绿洲的形成与分布 16
2.1.3 绿洲的演变模式 18
2.1.4 绿洲发展演变的关键因素 20
2.2 水资源利用对绿洲城市发展的支撑与约束机理 20
2.2.1 水资源支撑绿洲城市发展 20
2.2.2 水资源开发约束绿洲城市发展 21
2.3 绿洲城市发展对水资源系统的胁迫与优化机理23
2.3.1 绿洲城市发展对水资源系统的胁迫23
2.3.2 绿洲城市发展对水资源系统的优化 24
第3章 乌鲁木齐城市发展与水资源利用动态演变 26
3.1 地理位置与自然资源 26
3.1.1 地理位置 26
3.1.2 自然条件 26
3.1.3 社会经济 31
3.2 城市发展进程 32
3.2.1 人口增长 32
3.2.2 经济发展 35
3.2.3 用地扩张 36
3.2.4 城市发展阶段划分 39
3.2.5 城市发展的主要问题 40
3.3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41
3.3.1 水资源总量与质量 41
3.3.2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47
3.3.3 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问题 56
第4章 乌鲁木齐城市发展与水资源利用综合测度分析 58
4.1 城市发展与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8
4.1.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58
4.1.2 表征因子选择 59
4.1.3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61
4.2 乌鲁木齐城市发展与水资源开发利用综合评价 65
4.2.1 数据获取与权重计算 65
4.2.2 评价模型构建 71
4.2.3 结果分析 74
第5章 乌鲁木齐城市发展与水资源利用交互影响的耦合关系 91
5.1 域市发展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影响分析 91
5.1.1 城市发展与水资源利用的相互关系 91
5.1.2 城市发展对水资源利用影响的综合测度 1OO
5.2 水资源利用对城市发展的约束分析 105
5.2.1 水资源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105
5.2.2 水资源对城市发展约束强度的综合测度 115
第6章 乌鲁木齐城市发展与水资源利用的多目标情景分析 118
6.1 城市发展与水资源利用相互影响的系统仿真模型构建 118
6.1.1 系统动力学原理与方法 118
6.1.2 模型构建的基本思路 122
6.1.3 模型构建与变量描述 125
6.2 城市发展与水资源利用的多目标情景仿真分析 136
6.2.1 城市发展与水资源利用的不同情景设置 136
6.2.2 城市发展水平与水资源利用潜力的情景仿真 138
6.2.3 水资源对城市发展约束强度的情景仿真 152
第7章 乌鲁木齐城市发展与水资源利用优化调控与对策 155
7.1 乌鲁木齐市水资源供给模式与用水结构优化 156
7.1.1 水资源供给模式与供需平衡分析 156
7.1.2 用水结构总体调控与优化 156
7.1.3 生产用水的优化调控 159
7.2 水资源总量控制下的乌鲁木齐城市发展模式 161
7.2.1 产业结构调整 162
7.2.2 农业内部产业结构调整 163
7.2.3 T业内部产业结构调整 165
7.3 乌鲁木齐市城市发展与水资源利用优化调整的对策 170
7.3.1 控制人口增长,提高城市发展水平 170
7.3.2 加强水利工程建设,确保区域供水 170
7.3.3 优先保证生活、生态用水,控制生产用水 171
7.3.4 改变用水方式,提高节水水平 171
7.3.5 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 172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173
8.1 主要研究结论 173
8.2 讨论与展望 176
参考文献 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