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止,是最简单的管教方法。一句“不可以”,可以直接帮大人省下不少麻烦。但是,这些被禁止的事都真的“不可以”吗?孩子的成长就只是懂规矩、守规矩吗? 其实我们很多人都忘记了,真正的成长不仅有独立、自信和同理心,还有体贴、思辨和责任感。这本书用最贴近心灵的方式,为孩子温柔地剖析生活中的各种规矩和框架,最终让他们从内心深处真正成长,重塑对这个世界的印象。 ●台湾2015年度家教类图书排行榜第一名!●冲破传统教育体制的框架,激发孩子的思辨能力!●激发孩子对规则框架的反思,学会不一样的思考角度和方法!●让孩子喜欢提问、爱上思考,创造力和想象力爆棚!●轻松温馨的母女互动,教育理念娓娓道来,通俗易懂,操作性强!
PART1 在家里每天面对的事——开始独立,初步建立价值观
为什么大人可以,小孩却不行?——理解“负责”的真正含义/ 002
为什么要用我最喜欢的事情“威胁”我?——一味禁止起不到让孩子反省的作用/ 008
为什么别人说“对不起”之后,我一定要说“没关系”?——建立真正的双向同理心/ 013
为什么我的东西一定要分享?——维护自我感觉的同时,也要多替别人着想/ 018
为什么什么事都要让爸妈知道?——成熟的人格从拥有秘密开始/ 025
为什么不可以谈恋爱?——两性感情的入门课/030
为什么有些小孩坐车不买半票?——独立,从买儿童票开始/ 036
PART2 在学校里发生的事——与人相处,学习判断与决策力
为什么一定要和妈妈分开?——正面迎向情绪挫折/044
为什么不可以请假出去玩?——打破陈规,玩也是学习/050
为什么一定要听老师的话?——敢于质疑,被禁止不代表都是错的/ 057
为什么一定要说“不可以”才不能做?——对自己负责,决定权不要交由别人/ 063
为什么和谁交朋友要家长说了算?——把交友决定权还给孩子/ 068
为什么不跟他玩就是欺负他?——孩子被贴标签,需要家长多陪伴/ 073
为什么他自己不带,老是用我的东西?——学会人际关系的应变和表达/ 081
为什么他们考试要作弊?——正确价值观比考高分重要/086
为什么一定要向模范生学习?——发现别人的闪光点,借机提升自己/ 091
PART3 在生活中遇到的事——感受生活,培养多元化思维
为什么我喜欢她,她不喜欢我?——进行真正有效的双向交流/ 098
为什么有些人听到别人说“不”就会发脾气?——学会拒绝的艺术/ 104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不可以”?——“原则”观念的深耕/ 109
为什么秋千不能一个人一直荡?——沟通力与协调力由此奠定/ 115
为什么溜滑梯不能往上爬?——在对与错之间,培养思考弹性/ 121
为什么有些场所小孩被禁止进入?——在不同空间学习接纳和被接纳/ 127
为什么明明是公园却不能尽情玩耍?——通过公共空间理解人性关怀/ 134
为什么他外婆的家在越南?——建立国际观,从身边开始/ 140
PART4 社会上存在的事——拓展视野,为灵魂增加温度
为什么公交车上有些座位只能给特殊人群坐?——体会爱心的真谛/ 146
为什么这些游民不回家?——领会生命的多元面向/153
为什么别人遇到危险时,大家都不出手相助?——自助助人,付出不等于吃亏/ 160
为什么他/她怪怪的,和我们不一样?——尊重每个人的选择自由/ 166
为什么我不能养宠物?——爱不是占有,而是负责/172
为什么动物园里的动物好像不是很开心?——尊重生命的多元价值/ 178
为什么有钱能使鬼推磨?——金钱有价,生命无价/185
PART5 这些应该被鼓励的事——拥抱自己,肯定自我价值
他做得真的比我好!——不要吝啬你的赞美和夸奖/192
我们不要再浪费水了——责任感,从生活的点滴开始/197
总会有人喜欢我——肯定自我价值,拓展生命宽度/202
我可以自己搞定!——别急着给,让孩子感知生活/209
我只想在你面前哭——正确表达情绪,反而能不再脆弱/213
我可以说到做到——培养孩子对父母的信任感/219
我的儿童节要这么过——让孩子感受尊重和信任/223
为什么别人说“对不起”之后,我一定要说“没关系”?
——建立真正的双向同理心
与人发生摩擦时,是不是一句“对不起”和一句“没关系”就解决问题了?每一件冲突都代表着两个独立个体之间的磨合,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可以学到解读他人行为动机、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而这些则需要大人的协助和引导。如果急于让孩子陷入道歉和原谅的框架,反而不利于情绪的疏导和社交能力的发展。
“人家说‘对不起’,我们就要回‘没关系’!”
我和妹妹应该属于“欢喜冤家”型的母女,既爱吵,又爱黏在一起,一会儿吵吵闹闹,几秒钟后又亲来亲去。
虽然我们两个的脾气都属于来得快去得也快,但不同的是,事情过去了,妹妹有时还会放在心上,我则是船过水无痕。
一天晚上,睡前说故事时,我一时兴起走搞笑路线,妹妹笑到肚子疼,连忙叫我先停一下,我倒觉得要“乘胜追击”,就继续闹下去。她冷不防地抓了我手臂一把,因为指甲长了还没剪,红抓痕立刻浮现,我痛到大喊出来。
妹妹愣住了,看着我。
“很痛啊!干吗抓我?你看!”我秀出手臂上的红抓痕。
“因为我叫你停,你不停嘛。”妹妹委屈地小声说。
“我们不是在玩吗?那你就可以抓人吗?”怒气冲冲的我大吼,可能因为太痛了。
“对不起。”妹妹回过神来补道歉。
气呼呼的我没说话,揉揉还在发疼的手臂,时不时还瞪瞪她。
“你要说‘没关系’啊,老师说人家道歉后,我们要说‘没关系’。”妹妹竟然接了这句。
“我现在还在疼,还在生气,为什么要说‘没关系’?‘有关系’啊!”我越说越火。
“可我已经说对不起了嘛!还要怎样?”妹妹恼羞成怒。
“你可以继续说啊,或者用别的方法道歉啊!为什么还要我告诉你怎么做?”唉!我知道这时候我就像小孩一样。
“对不起!对不起!”妹妹非常大声地连声道歉。
“我们刚刚玩得太疯了,但是以后不要这样动手,我知道你笑到说不出话来才会抓人,但是我的手臂太痛了,没办法不生气。”我终于冷静下来,“很晚了,我们先睡吧,明天再讨论。”
我敲了和平钟,照例亲亲妹妹道晚安,她这才放心睡觉。
“没关系”,不代表真的已经“没关系”了
走出房门时,我一直回想妹妹说的那句话:“老师说人家道歉后,我们要说‘没关系’。”
其实不只在学校里,通常我们碰到孩子之间发生争执或冲突时,大概也都这样息事宁人地处理,心想孩子本质善良,玩的时候难免擦枪走火,一句“对不起”、一句“没关系”,一会儿不就又玩在一起了吗?
然而,有时候却没那么简单。
仔细想想,我的确曾经在公共场合看到两方孩子争执不下,旁边的大人们你一言我一语,催促着某边孩子道歉,等道歉完,又催促着另一边接受道歉,表达善意。只是在“对不起”和“没关系”之间的眼神,依旧是气呼呼的,谁也不愿意看谁。
大人都需要点时间消化情绪,怎么能把孩子当成道德楷模呢?这样息事宁人的和平,真的能够让孩子知道对方为何生气吗?对方可以不接受道歉吗?除了“对不起”,还有其他表达方式吗?同样地,我一定要马上接受道歉吗?我可以理解为什么对方会这样做吗?有没有什么事情是绝对不能发生的?我又该怎么处理情绪、收拾善后呢?
我顿时觉得惭愧。其实每一次冲突不论大小,都代表着两个独立个体之间的磨合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有机会学习解读他人行为的动机,观察他人行为的意义,了解别人和自己想法的差异,这些都是细微的社交能力的发展,也是同理心的最佳情境课。不论身为哪一方,在处理自己情绪的过程中,都能学习到了解自己、控制自己的基本功。最重要的是,千万别建立“自己道歉,别人就一定要接受”的错误期待。
“没关系”,不代表真的已经“没关系”了。
在孩子发展自我意识的阶段,受限于语言能力和生活经验,他们其实更需要大人的协助和引导。
也许可以从手足或家人开始,发生摩擦时,就开启哲学式的对话和思维,这样能够让孩子领悟到人际关系的细微之处,接受更多元的独立个体,不再使用“非黑即白”的思考模式,而是“色阶式”的蕴含多种可能的方法。
要是我真的不想原谅他,可以吗?
抓手臂的事情过了一阵子之后的某天,我与妹妹借由同学之间的小冲突进行了一番对话,她最后问我:“要是我真的不想原谅他,可以吗?”
“不想原谅的意思是什么,再也不跟他说话,再也不想看到这个人吗?”
“也不是啦,就是这件事我不想原谅他而已。”
孩子就是比大人厉害,可以分得这么清楚。
“你只是想告诉他以后绝对不可以再出现类似的事情了,对吗?”我用更简单的话猜测。
“对。但是他其他时候还是很好。”答案越来越清楚。
“那如果是这样的话,当然可以不原谅他。不过你必须把话讲得很清楚,不然他会以为你永远不理他了。”
“我知道啦!”
妹妹非常开心,大人没有“强迫”她原谅。那么下一次的挑战,就是如何协助妹妹练习多层次的事理和情感表达了。
思考的延伸
●若今天自己做错了事跟别人道歉,是否会期待别人说“没关系”,或立刻获得原谅?如果现场没有得到预期中的回馈,自己的心情有什么变化呢?
●相反的情况,若自己仍在生气而无法当场原谅对方,那要怎么处理?
●若在学校或公司里,有第三者(老师或者老板)希望自己现场表达原谅之意,你会选择照做吗,还是会顺着自己的心意呢?
●选择“言不由衷”的和好方式,对事情的影响会是什么?
为什么一定要听老师的话?
——敢于质疑,被禁止不代表都是错的
在步入学校后接触到的第一个权威就是老师,而老师的话在有些孩子那里却成了金科玉律。这时,我们为了启发孩子思考,要让他们去参与、讨论这些“权威规定”,尤其是被禁止的事。让他们知道这些规定是可以思考,也必须思考的。
“老师说,不能这样做!”
开学第一天,联络单上一堆准备事项,我和妹妹一起整理打包。
在便当盒的袋子里,我放进一根汤匙和一根叉子,妹妹瞥见后立刻拿了叉子出来,说:“妈妈,老师说叉子和汤匙只能带一种哦。”
我听了有点疑惑,但没说什么。
隔天在走廊上,巧遇妹妹幼儿园时同班的小男生,我兴奋地向他打招呼:“嗨,我是罗阿姨,你在妹妹的隔壁班哦,下课的时候还可以一起玩哦!”
不料,小男生困惑地看着我说:“阿姨,我也很想找她玩,可是我们老师说,下课活动的范围不能超过走廊的楼梯口。”
我有点哭笑不得。
不过,这两件事情却让我开始思考,服从权威的思想是否已经开始在孩子身上发芽了?他们知道为什么要守这些规矩吗?这些无比相信大人的孩子们,曾经想过应该要思考大人说的话吗?
被禁止的事随处可见
在回家的路上,我想跟妹妹聊聊这件事。
“妹妹,你能不能帮我想想看,我们生活里有哪些事情是被禁止的?”
“有啊,公园里禁止烤肉。”
“还有呢?你要不要到处找找看?”
“捷运上不能吃东西……”
“嗯,你看,这里还有‘禁止左转’的标志呢!”
我指着马路上的交通标志。
“那你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些规定吗?要不要猜猜看理由是什么呢?”我继续说。
“嗯……公园里不能烤肉应该是怕失火把树烧光,捷运上不能吃东西应该是怕垃圾很多?”
“猜得不错哦,这些规定好像都蛮有道理的。那你觉得我们有更好的方法吗?”
“有啊,有些没有树的公园应该可以烤肉吧,还有我们每个人应该不要乱丢垃圾。”
妹妹好像想过这些问题似的流利地回答我,她应该很想烤肉吧!
“你说对了,除了禁止之外,我们其实有更好的方法。公园可以分类或分区,不过,捷运上不能吃东西是怕食物残渣引来老鼠,它们可能会咬断电缆,发生更大的危险,所以要严格禁止。但是妈妈觉得公交车上应该还好,应该不需要禁止吃东西。”
接着,我准备说到重点。
被禁止的事一定是错的吗?
“妈妈问你,被禁止、不能做的事情,一定是错的吗?”
妹妹想了一下,迟疑地说:“应该是吧,已经说不可以了啊。”
“那妈妈跟你说一个例子,我们每天在看的电视节目,在有些国家是被禁止的哦!”
“啊,怎么可以这样规定?人家要看什么应该都可以啊!”妹妹声音突然变得很大。
“还有我们以前,有些电影禁止播放,有些书禁止看。很久以前,有的皇帝还不准你晚上点灯咧!”我脑中突然想起“不许百姓点灯”的历史故事,突然觉得时空跳得太快,我也太会瞎扯了!
“真的?”
“那你再想想,被禁止的事一定是错的吗?”
妹妹沉默不语。
“规定”是可以思考,也必须思考的
我再追加一个问题:“还有,我们可以犯规吗?”
过了一条大马路,妹妹拉拉我的手,说:“妈妈,就算犯规不是错的,可是会被处罚啊。”
听到这句话,我有点难过。从小也没人教过我,但我向来就是想要打破规则的人,妹妹说的话从未出现在我脑中过。唉!看来有些个性是不会遗传的。
我不打算增加她的心理负担。讨论这些的目的,只是为了让她知道可以思考,也必须思考加诸在人身上的各种规定,并不是要她当个生活革命家。
“你先不用那么紧张啦,禁止不一定是错的哦。刚刚看到的‘禁止左转’的标志,就是为了建立规则,让人们开车的时候更安全;公共场所禁止吸烟,可以保持空气清洁,使大家不会吸到二手烟。当你觉得某项规定怪怪的时候,可以找妈妈或老师讨论看看,不需要立刻决定什么。”
妹妹的心思细腻、敏感度又高,我对她说多了反而不利于她轻松自在地面对生活这些琐碎的事情,所以我需要适时给她一些指引性的建议,让她不那么疑惑。
每一种禁止的意思,其实不太一样
我打算下个结论。
“今天只是告诉你,每一种禁止的意思其实不太一样。有些禁止是为了特定的人着想,有些禁止是为了让你不要有想法,有些禁止只是为了比较方便、比较好管理,但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所以下次听到任何规定,都可以先想想看,好吗?”
“对啊,应该要替每个人着想才对。其实今天我看到有的同学带了一套的餐具,老师也没有说什么!”
原来如此。不早说,害你妈妈想这么多。
“嗯,所以你要不要学着分辨一下,哪些是老师的建议,哪些是真正的规定?还有为什么会那样规定?”
呼!对一个天生反骨的妈妈而言,有个“太听话”的小孩也是一种压力啊!
妹妹是属于高敏感度的小孩,秩序能让她较快建立起安全感和熟悉度,因此学校生活里的许多规则和禁令,在她眼里是混乱中的安心守则、排除变量的快速秘诀。
我曾非常烦恼妹妹会不会过于服从,但同时也观察到妹妹上小学后,适应学校、建构人际关系的速度比预期的要快。一直到下学期,妹妹渐渐开始对某些事情有不同意见,虽还不至于公开表达、挑战权威,但我知道她已经开始用自己的步骤来思考了。
每个孩子思考的状态和启蒙时间都不相同。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在他们面前不断地示范思考,让这件事情就像呼吸一样自然。
思考的延伸
●生活中出现的各类禁止项目有哪些?我们知道原因吗?禁止是最好的方法吗?
●已经被告知禁止的危险事项,为什么还是有人不愿意遵守?
●面对不合理的禁止,我们该如何反应,如何改变?
●谁能决定“可不可以”?谁来决定何时需要改变?要是有些人不想改变,有错吗?该怎么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