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经典长销、影响深远的哲学思想史作品。初版于1972年,以后屡次修订、充实。除了两个挪威语版本(尼诺斯克语和博克马尔语)、三个北欧其他语言的版本(瑞典语、丹麦语、冰岛语)之外,还相继被译成德语、俄语、英语、乌兹别克语、汉语、塔吉克语、土耳其语、阿塞拜疆语、法语、阿拉伯语,最近还推出了波斯语和阿尔巴尼亚语的版本。作为教材和参考读物,该书已得到数十年时间和近二十个语种的检验。 本书作者是当代北欧哲学家,在哲学史和哲学理论两方面皆有深厚造诣,其运思以融会分析哲学传统和大陆哲学传统为特征。本书通过对诸多哲学传统的比较来展现西方哲学的概貌,通过对哲学历史的叙述来揭示哲学思维的特点,通过结合社会政治和科学人文的背景来勾画各哲学流派的发展脉络。全书围绕哲学核心问题,不仅着眼于历史语境,与过去的哲学家展开对话,而且将视线延至当下,与罗尔斯、罗蒂和哈贝马斯等当代哲学家进行对话。 本书的中译本(2004,2012)根据2001年劳特利奇出版社的英译本A History of Western Thought: From Ancient Greece to the Twentieth Century译出,并根据作者建议,把2000年挪威语版所收原著的中译附在各章末尾。2015年作者对原书有关章节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和补充,译者也梳理了读者对前两版中译本的反馈意见,对有关译文作了仔细修订。
1.著名学者哈贝马斯、阿拉斯泰尔•汉内、陈嘉映亲自撰文,高度评价。 2.哲学史、思想史和大学通识教育读本。本书原版于1972年推出,以后基本上每四年修订一次,其作为教材和参考读物的使用价值已经得到了数十年时间近十个语种的检验。上海译文出版社于2016年最新大幅修订出版。 3.当代北欧著名哲学家、挪威科学院院士希尔贝克倾力之作。叙述离我们最远又最近的哲学史,浓缩对世界和人自身的认识与洞见,展现理性论辩与多元智慧的光芒。
奎纳尔•希尔贝克,1937年出生,当代北欧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20世纪60年代曾担任著名哲学家赫尔伯特•马尔库塞的助教,现为挪威卑尔根大学荣休教授、挪威科学院院士、德国柏林大学和中国华东师范大学客座教授。从《虚无主义?》到《现代性的实践学》,再到近期出版的《时代之思》、《多元现代性:一个斯堪的纳维亚经验的故事》等,希尔贝克已经用挪威语、德语、英语和法语出版了十几部著作。尼尔斯•吉列尔,1947年出生,挪威卑尔根大学荣休教授,著作有《巫师与人文主义者》等。奎纳尔•希尔贝克,1937年出生,当代北欧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20世纪60年代曾担任著名哲学家赫尔伯特•马尔库塞的助教,现为挪威卑尔根大学荣休教授、挪威科学院院士、德国柏林大学和中国华东师范大学客座教授。从《虚无主义?》到《现代性的实践学》,再到近期出版的《时代之思》、《多元现代性:一个斯堪的纳维亚经验的故事》等,希尔贝克已经用挪威语、德语、英语和法语出版了十几部著作。
导论1第一章前苏格拉底哲学,附带浏览古代印度思想和古代中国思想1第一节古希腊城邦——共同体中的人1第二节古代印度思想和古代中国思想之一瞥22第二章智者派和苏格拉底35第一节智者派35第二节苏格拉底44第三章柏拉图——理念论和理想国52第一节知识和存在53第二节柏拉图的《理想国》和善63第三节艺术的伦理责任70第四章亚里士多德——自然秩序和作为“政治动物”的人79第一节理念或实体80第二节本体论和认识论82第三节亚里士多德和生态学89第四节知识和实践91第五节艺术——摹仿和净化101第五章后期古典时期109第一节确保个体幸福109第二节伊壁鸠鲁主义——确保个人安康112第三节斯多葛学派——确保个人幸福113第四节新柏拉图主义120第五节怀疑论121第六节古代的科学和其他学科127第六章中世纪136第一节基督教和哲学136第二节教皇和国王——一国两主139第三节奥古斯丁: 信仰与理性142第四节共相的问题,以及经院学派153第五节托马斯•阿奎那——调和与综合157第六节帕多瓦的马西略和奥卡姆的威廉——从综合到怀疑论174第七节马丁•路德——意志主义和唯名论: 惟有信仰177第八节大学传统180第九节阿拉伯哲学和科学185第七章自然科学的兴起192第一节方法之争192第二节天文学——哥白尼和开普勒199第三节物理学——伽利略和牛顿203第四节生物科学213第五节作为主体的人215第八章文艺复兴与现实政治——马基雅弗利和霍布斯223第一节马基雅弗利——作为权术的政治223第二节基于契约的政治和基于自然法的政治——阿尔特胡修斯和格劳修斯228第三节霍布斯——个人和自保230第九章怀疑和信念——处于中心的人248第一节笛卡儿——有条理的怀疑和对理性的信赖248第二节帕斯卡尔——人心的理性256第三节维科——作为一个模式的历史256第十章作为一个体系的唯理论268第一节斯宾诺莎——神即自然268第二节莱布尼兹——单子和先定的和谐276第十一章洛克——启蒙和平等281第一节认识论和知识批判281第二节政治理论——个人及其权利289第十二章经验主义与知识批判303第一节贝克莱——对经验主义的内部批判303第二节休谟——作为批判主义的经验主义309第十三章启蒙运动、自由主义和功利主义329第一节启蒙运动——理性和进步329第二节对启蒙运动的逆反340第三节经济自由主义351第四节功利主义——功利计算和法律改革355第五节社会自由主义,以及作为合理性的一个条件的自由359第六节政治自由主义367第十四章康德——哲学中的“哥白尼式的革命”380第一节先验哲学——认识论380第二节先验哲学——道德理论389第三节政治理论395第四节判断力——目的论和美学400第十五章人文学科的兴起408第一节背景408第二节赫尔德和历史主义409第三节施莱尔马赫和诠释学413第四节历史学派——冯•萨维尼和冯•兰克414第五节德罗伊森和狄尔泰——人文学科的独特性416第六节历史学派的解体421第十六章黑格尔——历史和辩证法425第一节反思,辩证法和经验425第二节主人与奴隶——为了承认和社会认同而进行的斗争432第三节作为理性的传统——普遍和特殊之间的张力434第四节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437第五节评论和回应——对黑格尔的种种责难439第十七章马克思——生产力和阶级斗争446第一节辩证法和异化447第二节历史唯物主义451第三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456第四节剩余价值和剥削457第五节评论和回应——对马克思的种种责难459第六节恩格斯——从马克思主义视角考察家庭463第十八章克尔恺郭尔——生存和反讽469第一节直接交往和生存交往470第二节生命道路的三个阶段472第三节主观性即真理478第四节民主政治是蛊惑民心479第十九章关于我们对人的看法的争论483第一节达尔文——遗产和自然选择484第二节尼采——上帝之死490第三节弗洛伊德和无意识502第二十章社会主义和法西斯主义525第一节共产主义——列宁: 政党和国家525第二节社会民主主义——社会福利和议会主义531第三节法西斯主义——民族主义和秩序532第四节现代国家的意义——弗朗西斯•福山539第五节政治化的宗教——作为传统和现代性之奇异结合的伊斯兰教541第二十一章社会科学的兴起547第一节背景547第二节奥古斯特•孔德——社会学的“大祭司”547第三节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550第四节费迪南•滕尼斯——共同体和社会551第五节格奥尔格•西美尔——社会组织554第六节爱弥尔•涂尔干——社会和社会凝聚力556第七节马克斯•韦伯——合理性和“英雄式的悲观主义”559第八节塔尔科特•帕森斯——行动和功能569第二十二章自然科学的新进展577第一节爱因斯坦和现代物理学577第二节科学分叉和技术发展——科学的应用和跨学科的进路582第二十三章当代哲学概观593第一节实用主义——最好在共同体内部寻求知识593第二节逻辑实证主义——逻辑与经验主义595第三节卡尔•波普尔和“批判理性主义”601第四节托马斯•库恩——科学中的范式转换607第五节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作为实践的分析哲学609第六节日常语言哲学和言语行为理论——奥斯丁和塞尔614第七节现象学和存在主义——胡塞尔和萨特616第八节认同和承认——西蒙•德•波伏娃与女性主义哲学624第二十四章现代性和危机634第一节现代性之批判634第二节马丁•海德格尔——经由诗艺636第三节汉娜•阿伦特——积极生活(Vita Activa)639第四节加达默尔——诠释学传统644第五节德里达、福柯和罗蒂——解构和批判648第六节于尔根•哈贝马斯——经由论辩652修订版译者后记660
第二节马丁•海德格尔——经由诗艺对海德格尔来说,西方的历史决不是向着光明和幸福的一次胜利进军。相反,这历史弥漫着一种根本性的衰落,从前苏格拉底时期一直到我们的时代。人们越是强烈地想用理论概念和技术成就去把握各类本质,就越是会遗忘根本的东西。因此,历史就是一个命中注定的衰落过程,从根本的东西堕落到对非根本的东西——不管它是理论洞见、技术力量还是生活方式——的无力的探寻。柏拉图标志着这个方向上的较早一步。他把这个世界上所有的存在都置于理念的套索之下。后来,哲学和理论科学,以日益增长的力量和扩张趋势,进一步发展了这个倾向,直到理念的套索把所有现象一网打尽。类似的,技术发展在实践上的发展和理论发展相平行。任何事物都要置于理性的控制之下: 自然、社会甚至人。但是,谁控制谁呢?是思想还是缺乏思想?这些到底是明智行动,还是对新事物(但本质上还是旧东西)的阻挡不住、只顾眼前的追逐?一方面,海德格尔是一个存在主义者(参见第二十三章)。他关注本真的和非本真的存在、关注我们独一无二的意识、我们的选择以及“非我莫属”的死亡。他可以说是一个现象学家,在他的著作《存在与时间》(1927)中,他对人的存在的基本特征作了描述: 我们基于我们的“筹划”来理解世界。没有这种塑造性的筹划,我们是无法理解世界的,现象总是按照每个特定的筹划而显现为自身的。包含在这样一个筹划中的洞见,既可以用陈述来表达,也可以一直隐而不显,就像存在于我们对锤子和锯子的熟悉把握中的“默会知识”那样。我们的理解是可以发展和深化的。这总是发生在某种我们自认为已经知道的东西的背景上。我们根据我们已经知道的东西来看待新事物。因此,我们从来不是没有预设的。但是对我们迄今为止所具有的那些预设,我们可以进行调和和重塑。因此,我们的洞见是会改变的。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我们也在改变着我们自己——我们在自我塑造,因为我们(可以说)不仅遵循着明确的假设,而且遵循着那些“我们所是”的、我们常常并不意识到的基本的内在预设。这样,诠释学过程之发生的层次深深切入个人,比起那种把明确表达的假说付诸检验的假说演绎研究来,要更深一层。但是,对于海德格尔来说,诠释学主要不是诸种方法当中的一种方法。诠释学是人类认知的最基本模式。我们在已知的和未知的、部分和整体之间来回摇摆,所以在我们的探索中我们会发现新的侧面,也许会认识得更好,更真切——但总是作为会犯错误的造物。从文化政治的视角(这并非他的视角)来看,海德格尔好像是一位物化和历史意识之丧失的批判者——与存在主义对大众社会的批判(克尔恺郭尔、雅斯贝斯、马塞尔)相一致。但是,在这背后的是海德格尔的全盘批判: 那些人试图“照亮”这阴沉的发展,而海德格尔与他们这种虚幻的努力毫不妥协!生活在技术的统治之下,是我们的命运;如果采取肤浅的解决办法,我们只会跌回它的罗网。危机笼罩着整个欧洲历史,科学理性和技术是这种危机的主要例证。因此,必须在最深的层次上,在遮蔽着被遗忘的、根本的东西的地方,寻求一种转变。那么,什么是根本的东西?它不是“本质”。它既不是一个神,也不是一条原则。根本的东西是靠我们很近,但我们却对之感到陌生。但是,我们可以回到柏拉图思想占优先地位之前的时代,通过那个时代的哲学家来重新发现根本的东西。海德格尔认为,它就是“在者之在”,一种对于现代人来说依然是谜一样的东西。我们必须学会倾听语言,这样,根本的东西就会对我们言说。语言是一种敞开,特别是诗性语言,它对难以传达的东西特别敏感。真正的艺术之所以重要,是出于同样的理由。语言就是言语。我们通过言语来传达我们自己。通过表达我们自己,我们传达我们的所是。因此,我们不仅谈论某物,而且通过言语,我们传达我们自己。通过言语我们表达我们的当下状态。我们的处境得到了传达。我们传达我们的情绪,作为对世界和对我们自己的一种揭示性关系。这就是它一直所采取的方式。但是,这种对我们是谁、我们如何存在以及对我们的情绪的传达,从科学语言到诗歌具有不同的形态。在诗歌中,我们所说的东西较不重要。关键是对一种特别的情绪的传达,作为对通向存在的某种在的方式的揭示。因此,诗歌在确立意义、开启世界方面是积极有为的。通过阅读一个民族的诗歌,我们可以了解他们的存在样式和心态。用这种方式,我们也可以更容易地发现我们自己。海德格尔很看重诗歌、语言。语言是人的居所。诗歌是我们的创造性地再创作和现实化。语言的贫乏化,通过空谈、陈词滥调、闲谈而出现的语言的贫乏化,是人的本质的贫乏化。对于海德格尔来说,是诗人,而不是科学家或政治家,才是先锋。诗人和诗性哲学家们是揭示人的被遮蔽本质的先锋。理性的讨论,不管发生在城邦中、课堂里还是在实验室内,在海德格尔的思想中都不占显著位置。这样的讨论,尽管它有不少成就,并不是真正根本性的东西。海德格尔,这位诗性哲学家,不是一位普通的历史哲学家。在反思历史的时候,他看到的是泰初有言[道]。作为现代性及其根源的一位非政治批判者,他是一以贯之的“家居思想家”(oikologist): 对海德格尔来说,由乡村生活所代表的生活方式,农民和手艺人的日常生活,与异化和无根的都市生活相比,是不那么堕落而更为本真的。他是一位田园思想者,觉得田园生活比都市生活更有乐趣。以其非凡的“双重反思”方式,海德格尔是一个“家园思想家”: 人类诗意地生活在大地上,他们以审慎的思想(logos)关切他们的家政(oikos)。在本土的、特产的东西中,他看到某种不失为本真——同时也普遍的东西。对这个观点,他并不进行论证——就论证这个词的通常意义而言。要论证的话,语言是(尚)不充分的。但是,他试图诗意地传达根本的东西。他对现代性及其根源的批判,是经由诗艺而进行的。
谢军杰 (2023/11/22 15:51:00):这本西方哲学史非常适合大学生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