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文轩儿童文学获奖作品:孤独之旅》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的获奖作品选。该书收录了作者获奖作品的长篇节选及短篇小说,包括《草房子》节选、《红瓦黑瓦》节选、《阿雏》、《再见了,我的小星星》、《一条大鱼向东游》、《孤独之旅》6篇作品。这些作品都带着曹文轩作品的风格——诗性美,描写细腻,故事发人深醒,文笔优美。
适读人群 :7-10岁
《曹文轩儿童文学获奖作品:孤独之旅》是一部儿童文学小说集,其中收录了《草房子》、《红瓦黑瓦》、《孤独之旅》、《一条大鱼向东流》等作品。其中代表作《孤独之旅》讲述了主人公为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而失学,不得不跟父亲去放鸭子的故事。生活上的艰苦,使他精神上受到磨砺,意志变得坚强,从而逐渐成长、成熟起来。是一部励志教育类的青少年读物。
我的作品究竟是什么样的作品?有时,我会追问。
我知道,我的作品就是我的作品,是一种与时下流行的或不流行的作品都不太一样的作品。我从写作的那一天开始,就基本上维持着这样一种写作,不是没有变化,但无论怎样变,也还是我的作品,始终没有因变化而变得判若两者。一晃过去了那么多年,长长短短的写了那么多篇(部),将它们聚拢在一起时,怎么看,都是一家子,一个家族,一个血统,没有一篇(部)会让人起疑心:它是这个家族的吗?个别作品也许看上去有点儿不太像,但若文学上也有基因认定,得出的结论一定是: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九……是这个家族的。
事实上,我在写作上一直在寻求突破,但这种突破是在坚持一种基本美学原则的前提下的突破,是在同一体制内的突破,而不是颠覆性的、革命性的突破,一切都可以改变,唯独血统是不可改变的。我始终在维持这个家族的尊严,因为我从来也没有轻视更未蔑视过这个血统,我需要做的就是让这个家族的所有成员一个个都是好样的。
我是一个逆行者,我的作品也是逆行者。在随风飘逝和逆风飞扬这两种风采之间,我更喜欢后者。小时候撑船,就喜欢逆流而上,弯下身子,将竹篙绷得像张弓,听浪头撞击船头噗噜噗噜地响,很兴奋。遇大风天气,一样喜欢顶风前行。身体前倾,衣服鼓胀,或像旗帜一样哗啦哗啦地响,风扑打在脸上,麻酥酥的,也很兴奋。岁月如流如风,还是童年时代落下的脾气,喜欢迎着人流而不喜欢被人流裹挟。这些年,我在写作上没有东张西望,没有随大流,选择的常常是站住或是逆行,我并不认为只有前方才有好风景。我取这样的姿态,源于我对文学基本面的认同。文学确实在变,但怎么变,它还是文学,总不可以变得不是文学。基本面是恒定的,不会改变的,改变的仅仅是它的形式。我们可以寻觅,但基本面是不用寻觅的,它就在那儿,从它产生的那一天起它就在那儿了。我清清楚楚地看到了它,我不能离开它,哪怕是片刻。它是我必须坚守的山头、阵地、城堡。我在它之上,看到了滚滚风尘,在孤独中也有一番骄傲:人们终将回来,因为前面什么也没有。
我自然也有前方,却不是这种意义上的前方。
我愿意我的作品永远具有诗性。我的小说标准很简单:它不是诗,但应当具有诗性。与诗性相关的词有“意境”“气韵”“情调”“雅兴”等。我喜欢在小说中有这样一些东西。不是有意为之,而是自然而然的贯注。我只有在这样的感觉中才可以写作。小说的思维,归根结底是诗的思维。既然具有诗性,那么小说就不再是对生活的简单模拟。因为生活常常是灰色的,缺乏诗性的。小说是为了人们可以超越生活,在博大的人文关怀中,使阅读者得到精神上的升华。
小说不可以用它的全部去模仿生活,应当用相当大的一部分来引导生活,让生活来模仿它,而这部分小说理所当然要具有诗性。诗性是一种高度,一种境界,人类一旦完全失去了诗性,就等于回到了蛮荒,好在文学一直在向人类提供这种诗性。
诗性意味着向善、向美。
我不想用小说去展示来自生活的恶和丑,更不会用小说去强化恶和丑。从这个意义上说,诗性也是一种对抗,对生活的对抗。我以为,小说的真正深刻,并不是来自对生活实相的摹写,而是来自对生活的对抗。这种对抗,可以是剑拔弩张的,也可以是另一种策略:用神圣、典雅、高尚、悲悯、宽容等加以净化、改造和呼唤。我让我的作品在更多的时候选择了后者,因为我更相信后者的力量。
曹文轩,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协副主席,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文学作品集有《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青铜葵花》、《我的儿子皮卡》等。主要学术性著作有《中国80年代文学现象研究》、《第二世界——对文学艺术的哲学解释》等。获省部级学术奖、文学奖40余种。其中有国际安徒生提名奖、中国安徒生奖、国家图书奖、“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中国图书奖、中国出版政府奖、宋庆龄文学金奖、中国作协儿童文学奖、冰心文学大奖、金鸡奖最佳编剧奖、中国电影华表奖等奖项。
草房子
秃鹤
纸月
红瓦黑瓦
红瓦房
丑人
阿雏
再见了,我的小星星
孤独之旅
一条大鱼向东游
桑桑是校长桑乔的儿子。桑桑的家就在油麻地小学的校园里,也是一幢草房子。
油麻地小学是清一色的草房子。十几幢草房子,似乎是有规则,又似乎是没有规则地连成一片。它们分别用作教室、办公室、老师的宿舍或活动室、仓库什么的。在这些草房子的前后或在这些草房子之间,总有一些安排,或一丛两丛竹子,或三株两株蔷薇,或一片花开得五颜六色的美人蕉,或干脆就是一小片夹杂着小花的草丛。这些安排没有一丝刻意的痕迹,仿佛这个校园原本就是有的,原本就是这个样子。这一幢一幢草房子,看上去并不高大,但屋顶大大的,里面很宽敞。这种草房子实际上是很贵重的。它不是用一般稻草或麦秸盖成的,而是从三百里外的海滩上打来的茅草盖成的。那茅草旺盛地长在海滩上,受着海风的吹拂与毫无遮挡的阳光的曝晒,一根一根地都长得很有韧性,阳光一照,闪闪发亮如铜丝,海风一吹,竟然能发出金属般的声响。用这种草盖成的房子,是经久不朽的。这里的富庶人家,都攒下钱来去盖这种房子。油麻地小学的草房子,那上面的草用得很考究,很铺张,比这里的任何一户人家的选草都严格,房顶都要厚,因此,油麻地小学的草房子里,冬天是温暖的,夏天却又是凉爽的。这一幢幢房子,在乡野纯净的天空下,透出一派古朴来,但当太阳凌空而照时,那房顶上金泽闪闪,又显出一派华贵来。
桑桑喜欢这些草房子,这既是因为他是草房子里的学生,又是因为他的家也在这草房子里。
桑桑就是在这些草房子里、草房子的四面八方来显示自己的,来告诉人们“我就是桑桑”的。
桑桑就是桑桑,桑桑与别的孩子不大一样,这倒不是因为桑桑是校长的儿子,而仅仅只是因为桑桑就是桑桑。
桑桑的异想天开或者做出一些出人意料的古怪的行为,是一贯的。桑桑想到了自己有个好住处,而他的鸽子却没有——他的许多鸽子还只能钻墙洞过夜或孵小鸽子,他心里就起了怜悯,决心要改善鸽子们的住处。当那天父亲与母亲都不在家时,他叫来了阿恕与朱小鼓他们几个,将家中碗柜里的碗碟之类的东西统统收拾出来扔在墙角里,然后将这个碗柜抬了出来,根据他想象中的一个高级鸽笼的样子,让阿恕与朱小鼓他们一起动手,用锯子与斧头对它大加改造。四条腿没有必要,锯了。玻璃门没有必要,敲了。那碗柜本有四层,但每一层都大而无当。桑桑就让阿恕从家里偷来几块板子,将每一层分成了三档。桑桑算了一下,一层三户“人家”,四层共能安排十二户“人家”。他觉得自己为鸽子们做了一件大好事,心里觉得很高尚,自己被自己感动了。当太阳落下,霞光染红草房子时,这个大鸽笼已在他和阿恕他们的数次努力之后,稳稳地挂在了墙上。晚上,母亲望着一个残废的碗柜,高高地挂在西墙上成了鸽子们的新家时,将桑桑拖到家中,关起门来一顿结结实实地揍。但桑桑不长记性,仅仅相隔十几天,他又“旧病复发”。
那天,他在河边玩耍,见有渔船在河上用网打鱼,每一网都能打出鱼虾来,就在心里希望自己也有一张网。但家里却并无一张网。桑桑心里痒痒的,觉得自己非有一张网不可。他在屋里屋外转来转去,一眼看到了支在父母大床上的蚊帐。这明明是蚊帐,但在桑桑的眼中,它却分明是一张很不错的网。他三下两下就将蚊帐扯了下来,然后找来一把剪子,三下五除二地将蚊帐改制成了一张网,然后又叫来阿恕他们,用竹竿做成网架,撑了一条放鸭的小船,到河上打鱼去了。河两岸的人都到河边上来看,问:“桑桑,那网是用什么做成的?”桑桑回答:“用蚊帐。”桑桑心里想:我不用蚊帐又能用什么呢?两岸的人都乐。女教师温幼菊担忧地说:“桑桑,你又要挨打了。”桑桑突然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但在两岸那么多有趣目光的注视下,他还是很兴奋地沉浸在打鱼的快乐与冲动里。中午,母亲见到竹篮里有两三斤鱼虾,问:“哪来的鱼虾?”桑桑说:“是我打的。”“你打的?”“我打的。”“你用什么打的?”“我就这么打的呗。”母亲忙着要做饭,没心思去仔细考查。中午,一家人高高兴兴地吃着鱼虾,吃着吃着,母亲又起了疑心:“桑桑,你用什么打来的鱼虾?”桑桑借着嘴里正吃着一只大红虾,故意支支吾吾地说不清。但母亲放下筷子不吃,等他将那只虾吃完了,又问:“到底用什么打来的鱼虾?”桑桑一手托着饭碗,一手抓着筷子,想离开桌子,但母亲用不可违抗的口气说:“你先别走。你说,你用什么打的鱼虾?”桑桑退到了墙角里。小妹妹柳柳坐在椅子上,一边有滋有味地嚼着虾,一边高兴得不住地摆动着双腿,一边朝桑桑看着:“哥哥用网打的鱼。”母亲问:“他哪来的网?”柳柳说:“用蚊帐做的呗。”母亲放下手中的碗筷,走到房间里去。过了不一会儿,母亲又走了出来,对着拔腿就跑的桑桑的后背骂了一声。但母亲并没有追打。晚上,桑桑回来后,母亲也没有打他。母亲对他的惩罚是:将他的蚊帐摘掉了。而摘掉蚊帐的结果是:他被蚊子叮得浑身上下到处是红包,左眼红肿得发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