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宪是我国*物理化学家,无机化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一生致力于化学研究和教学,为适应国家需要,他曾数次变更科研方向,每次都能看准前沿,迅速取得累累硕果,为我国化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科学研究水平的提高做出了突出贡献。这位*科学家的人生,充满了传奇与故事,能够带给我们诸多有益的启迪;他那矢志不移、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勤奋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作风,严格要求自己、宽以待人的崇高品格,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书系:徐光宪的故事》是针对青少年读者的、展现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风采的励志传记书。《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书系:徐光宪的故事》以科学家徐光宪的成长和生活为题材,详尽、生动地讲述了他在这成长的岁月里如何享受了童年时光,如何经历了生活的磨砺,如何立志奋发,为成就人生奠定了基础。作品以饱蘸深情的笔墨,融合作家的采访和研究资料,化作平实的叙述,为青少年读者打开了一扇了解大师、了解人生的窗口。
李朝全,福建仙游人。北京大学文学硕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研究员。中国作协报告文学委员会委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理事。1993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少年英雄——20名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英雄少年的故事》《世纪知交——巴金与冰心》《文艺创作与国家形象》《春风化雨——当代青少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纪实》等,点校译注古籍《明心宝鉴》《读史心得:忠信读本》,主编《新中国60年文学大系·报告文学卷》《中国*纪实文学2000—2011》等数十种图书。曾获庄重文文学奖、中华*出版物奖抗震救灾特别奖、全国*科普作品奖、安徽省“五个一工程”*作品奖、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等。
*章 无忧无虑的童年
第二章 坎坷的少年时代
第三章 圆了大学梦
第四章 艰苦的大学生活
第五章 霞光情缘
第六章 留学深造
第七章 北大任教
第八章 *次改变研究方向
第九章 第二次改变研究方向
第十章 “文化大革命”中的遭遇
第十一章 回归“老本行”
第十二章 站在世纪的门槛上
《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书系:徐光宪的故事》:
徐光宪先生是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学院(原称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61年被评为教授,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8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他一生致力于化学研究和教学,在多个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
这位*科学家的人生,充满了传奇与故事,能够带给我们诸多有益的启迪。
1920年11月7日,农历庚申年九月廿七日,在浙江省绍兴市城内宣化坊39号一户殷实人家里,一个小男孩出生了。这是家里的第七个孩子。男孩的父亲叫徐宜况(1883—1933),从事法律工作,是绍兴当地一位有名的律师。他从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中,取一“宪”字,依照辈分排字给孩子起名为“光宪”。
徐宜况先生1883年4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府上虞县汤浦镇下徐村。村子附近有座不太高的山,名唤“东山”;徐家屋宅前面有七亩田地,因此又称“东山七亩”。徐宜况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东山居士”。由于祖辈居住的地方是上虞,徐光宪虽然在绍兴城里长大,但是祖籍却依然是今天的绍兴市上虞市汤浦镇下徐村。
徐光宪是家里*小的孩子,属猴,上有三个哥哥、三个姐姐。他出生时父母都已将近40岁,因此对他格外宠爱,生怕有什么闪失。从小母亲就让他留小辫子,手腕上戴银手镯——母亲希望借此佑护他这幼小的生命。
在当地的习俗里,父母中年得子,男孩要留小辫,就是在头顶上留一撮头发,形状似桃,在脑后留一撮头发编小辫子,这样可以保佑孩子平安长大,要到12岁方可剪掉。因此,直到背着书包上学时,小光宪的脑后还留着一个小小的“尾巴”。
徐光宪的母亲徐陈氏(1881-1952),1881年4月9日出生在绍兴城内前观巷大成弄10号,那里是明朝*书画家和文学家徐渭(徐文长)的故居——青藤书屋。徐陈氏的祖先陈无波先生出于对徐文长的景仰,买下了这一处宅第。
幼年时,小光宪常随母亲到外婆家,享受外婆的宠爱。外婆坐在藤椅上,每次总会拉开旁边的抽屉,拿出一只橘子或苹果给他吃。
后来外婆去世了,他还经常问妈妈:“外婆不在了,外婆的抽屉还在吗?”
小光宪也常到二舅住的屋子,津津有味地听舅舅讲徐文长的趣闻轶事。二舅卧室的墙外就是徐文长手植的青藤,墙上嵌有碑文。那时有很多人来拓碑文,以致碑文都有些被磨平了。
外婆去世后,每年清明节,小光宪都会随母亲去给外婆上坟。一家人坐在两艘四明瓦的大乌篷船中(乌篷船的大小以明瓦多少来区分,“明瓦”就是船上半透明的窗户;三明瓦的船约有12个座位,四明瓦的船约有16个座位),在水乡绍兴纵横交错的河道里穿梭,船停靠后再上岸爬山。 正值春日大好时光,放眼望去,漫山遍野都是红艳艳的杜鹃花,绍兴人称作“映山红”。杜鹃的桃红与满山的绿色交融在一起,织成了一幅美丽的风景画,成为徐光宪脑海里一幅永远不能忘怀的童年图景。
上虞隶属绍兴市,位于杭州湾南部,属于平原地带,其南部有*的会稽山脉。上虞是上古时代舜帝世居之地,因此舜帝又称虞舜。传说尧帝年老时,因为儿子丹朱不成才,他遍访天下名贤,*终决定把帝位禅让给舜。舜是位很英明的君主,他教老百姓用大象代替人力来耕地,大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力,受到了百姓的拥戴。小时候,徐光宪经常回到老家上虞,和小伙伴们一起去爬他们家附近的东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