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的中国开始:一场革命》讲述了清末民初中国政治发生的剧烈变化。作为记者,作者以新闻方法写史,记录这场冲突中的人与事;以新闻的方法论观察这场革命。三种不同方向选择的政治集团以及他们构成的历史动力,在求解民族矛盾与进入现代国家的挑战两重结构关系的晚清舞台上,以罕有的合力共同导演出倾覆清廷之剧,同时开始了对未来国家最高权力的争夺。辛亥之后,如何以及以何种方式建立一个统一而独立的中国,成为现代国家进程里的核心议题。
李鸿谷,现任《三联生活周刊》执行主编。从事新闻工作二十五年。2000年进入《三联生活周刊》后,一直在探索并尝试建立中国的新闻方法论,寻找这一行业的生存根基。其作品由社会报道开始,逐渐进入其他领域,尤在历史与政治领域着力最深。
绪论:与历史和解
慈禧 爱新觉罗家族的国家危机
康有为 王朝权力的结构崩裂
戊戌变法与晚清政治生态
孙中山 现代中国的革命路径
袁世凯 辛亥年间的中国政治格局
宋教仁 民主政治的开始与失败
辛亥十年后 革命的民国逻辑
那些人,这些书
后记
历史的意外,往往超过想象。在戊戌政变发生的前一天,即八月初五中午,光绪皇帝在西苑勤政殿接见了伊藤博文。伊藤访华,尤其是这次接见,在当时清廷的“政治生活”里是一件极其重大的事件。只是未料,两天之间,清朝政局反转倾覆。前一天还“亲切”接见外宾的光绪,此刻已失权柄。
为什么伊藤博文会恰逢其时在这个历史现场?按日本历史学家升味准之辅在其《日本政治史》里的解释:伊藤博文组阁由于权力分配无法平衡,政争不断,难以调停,于是组建新党,仍是失败,最后决定辞职。1898年6月30日,大隈内阁成立。伊藤下野。不再当国的伊藤决定到朝鲜与中国游历,这一决定于伊藤而言,并无特别深意,当时驻日的清朝公使裕庚电报总理衙门称:“此次系无聊,回同退者来家扰,藉少避。又查看中华情形,有无机括可乘,是其故技,非大举动。”而伊藤派人向中国公使说明他只是“自行游历”,只想与“王爷”“中堂(大学士)”进行非官方性质谈话,惟一的要求,“来京时求派员到车栈照料为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