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语境论科学编史学视角对古代、近代和现代科学思想进行探讨, 内容涉及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地学、生物学、农学和医学的思想及巴斯德和李四光的科学思想, 是一本全面、系统论述科学思想史的力作。
更多科学出版社服务,请扫码获取。
适读人群 :供科学史、科学哲学和科学普及和传播专业的学生、学者和专家阅读
21世纪以来,经历了语言学转向,解释学转向和修辞学转向这“三大转向”的科学哲学,在多元化和整体性的交错和迭加中寻找自己全新的出路。
“科学技术哲学文库”围绕当代科学哲学的引导性难题,以语境论为研究纲领,从科学哲学的元理论、数学哲学、物理哲学、社会科学哲学等各个方面探索科学哲学发展的路径,探索各种科学方法论相互对话、交流、渗透与融合的新平台,坚持科学理性的本质,持续弘扬科学理性的精神,从而重铸科学哲学发展新的逻辑起点。
《科学技术哲学文库 科学思想史:一种基于语境论编史学的探讨》:
18世纪是以太观没落的时期。由于法国笛卡儿主义拒绝引力的平方反比定律而使牛顿的追随者起来反对笛卡儿哲学体系,连同他倡导的以太论也在被反对之列。随着引力的平方反比定律在天体力学方面的成功,以及探寻以太未获实际结果,超距作用观点得以流行。光的波动说也被放弃了,微粒说得到广泛承认。到18世纪后期,证实了电荷之间(及磁极之间)的作用力同样是与距离平方成反比。于是电磁以太的概念被抛弃,超距作用的观点在电学中也占了主导地位。
超距作用是指在两个“同谋”粒子间,无论互相距离多远,只要改变其中一个粒子的状态,另一个粒子的状态也会立即改变。值得庆幸的是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法拉第发现了电磁力这类自然的超距作用,它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正是这样的物质间的本质联系把宇宙空间中所有运动着的物质联在一起构成了一个永远运动着的、相互作用着的统一的物质世界。不幸的是,我们的科学体系却一直在拒斥它!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告诉我们:宇宙中任何两物体之间都存在着相互吸引力,其中任一物体所受引力的大小与两物体质量的乘积成正比,而与两物体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引力的方向在两物体的连线上。任何物质之间总是存在着相互吸引,任何物质都是由光速运动的光物质构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