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伦·凯勒的散文代表作,她以一个身残志坚的柔弱女子的视角,告诫身体健全的人们应珍惜生命,珍惜造物主赐予的一切。书中的主要部分是自传性作品,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无与伦比的杰作"主要写了海伦变成盲聋哑人后的生活。书中还介绍后来海伦在生活中遇到的一些伟人。
适读人群 :10-14岁
海伦·凯勒和拿破仑是19世纪两个最杰出的人物。拿破仑试图用武力征服世界,他失败了;海伦·凯勒用笔征服世界,她成功了!
—— 美国作家 马克·吐温
海伦·凯勒的身体不是自由的,但她的心灵却是无比自由的。
——美国喜剧演员 查理·卓别林
海伦·凯勒被评为20世纪美国的十大偶像之一是当之无愧的,本书是伟大的经历和平凡的故事的完美结合。海伦·凯勒堪称人类意志力的伟大偶像。
——美国《时代周刊》
海伦·凯勒(1880-1968),美国著名盲聋女作家,教育家和演讲者。从小聪明伶俐,但疾病却夺走了她的视力、听力。在安妮·莎莉文老师的帮助下,她学会了读书和说话。毕业于哈佛大学,一生从事慈善事业,荣获“总统自由勋章”等奖项。主要著作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生活》《我的老师》等。
朱原,1950年和1959年先后毕业于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新闻系和外交学院高级英语进修班。原任商务印书馆编审,外语工具书编辑室主任。曾担任中国辞书学会次数编纂与出版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翻译家协会汉译英委员会委员,国家图书奖评委,中国辞书奖评委。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翻译作品包括:合译《朗文当代英语大词典》《精选英汉、汉英词典》等,小说《法国人的晓港湾》(简写本、英汉对照)。发表《双解词典引论》等论文多篇。
第一部分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第二部分 我生活的故事
第一章 跌入梦魇
第二章 小霸王
第三章 奔向光明
第四章 再塑生命的人
第五章 亲近大自然
第六章 挑战语言
第七章 畅游在知识的海洋
第八章 难忘的圣诞节
第九章 波士顿之行
第十章 海滨假日
第十一章 山间秋季
第十二章 北方的冬天
第十三章 “我现在不是哑巴了!”
第十四章 《霜王》事件
第十五章 参观世界博览会
第十六章 驾驭拉丁语
第十七章 在赖特-赫马森聋人学校
第十八章 在剑桥女子学校
第十九章 备考拉德克利夫学院
第二十章 大学时代
第二十一章 嗜书如命
第二十二章 多姿多彩的生活
第二十三章 一双双托满阳光的手
第三部分 书信选译
一 给表姐安娜以及乔治·T·特纳夫人
二 给南波士顿柏金斯盲人学校的盲姑娘们
三 给柏金斯盲人学校校长阿纳格诺斯先生
四 给迈克尔·阿纳格诺斯先生
五 给安妮·曼斯菲尔德·莎莉文小姐
六 给约翰·格林利夫·惠蒂尔
七 给奥利弗·温德尔·霍姆斯博士
八 给乔治·R·克赖尔
九 给奥利弗·温德尔·霍姆斯博士
十 给约翰·H·霍姆斯先生
十一 给奥利弗·温德尔·霍姆斯博士
十二 给卡罗琳·德比小姐
十三 给查尔斯·E·莫奇斯夫人
十四 给威廉·索夫人
十五 给威廉·韦德先生
十六 给爱德华·埃弗雷特·黑尔先生
十七 给《大园世界》杂志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我们大家都读过激动人心的故事,故事中主人公的寿命已有限期。这段时间有时度日如年,有时一年短如一日。然而我们总是非常感兴趣地去探索,那将死的人怎样度过他最后的时日。当然我说的是那些有选择权的自由人,而不是那些活动范围受到严格限制的犯人。
这样的故事对我们很有启发,使我们想到在同样的情况下该做些什么。作为一个将死的人,我们该用什么样的活动,什么样的经历,什么样的联想去填塞那最后的几小时?在回顾过去时,我们将发现,什么会感到幸福,什么应当后悔。
有时,我常这样想,当我今天活着的时候就想到明天可能会死去,这或许是一个好习惯。这样的态度将使生活显得特别有价值。我们每天的生活应当过得从容不迫,朝气蓬勃,敏于观察,而这些东西往往在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的时间长流中慢慢消失。当然,也有一些人一生只知道“吃、喝、玩、乐”,然而,多数人在确知死神将至时反而有所节制。
在那些故事中,那将死的主人公往往在最后的时刻由于幸运降临而得救,并且从此以后他就改变了自己的生活准则。他变得更加明确生活的意义和它的永久神圣的价值。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人,他们生活在死的阴影之下,却对他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怀着柔情蜜意。
然而,我们中的许多人却把生活看成理所当然的事。我们知道自己总有一天会死去,但我们总把那一天想得很遥远。当我们年富力强的时候,死亡好像是不可思议的事,而我们也很少想到它。日子好像永远过不完似的。因此,我们一味忙于微不足道的琐事,却不知道这样对待生活的态度是太消极了。
恐怕我们对自己所有官能和意识的使用也是同样的冷漠。只有聋人懂得听力的价值,只有盲人体会得到看见事物的乐趣。这种体验尤其适用于那些在成年时期丧失了视力与听力的人。然而,那些从未体会过失去视力和听力痛苦的人,却很少充分使用这些幸福的官能。他们的眼睛和耳朵模糊地看着和听着周围的一切,心不在焉,也漠不关心。人们对于自己的东西往往不太珍惜,而当失去时,才懂得它的重要。正如我们要到病倒时才认识到身体健康的好处。
我经常这样想,如果每一个人在他的青少年时期都经历一段盲人与聋人的生活,将是非常有意义的事。黑暗将使他更加珍惜光明;寂静将使他更加喜爱声音。
我经常问那些有视力的朋友们,问他们看到了什么。最近,我的一位好友来看我,她刚从森林里散步回来,问她都看到了些什么。她回答说:“没有看到什么特别的东西。”如果我不是习惯听这样的回答,那我一定会对它表示怀疑,因为我早就相信,眼睛是看不见什么东西的。
我常这样问自己,在森林里走了一个多小时,却没有发现什么值得注意的东西,这怎么可能呢?我这个有目不能视的人,仅仅靠触觉都能发现许许多多有趣的东西。我感到一片娇嫩的叶子的匀称,我爱抚地用手摸着银色白桦树光滑的外皮,或是松树粗糙的表皮。春天,我满怀希望地在树的枝条上寻找着芽苞,寻找着大自然冬眠后的第一个标志。我感觉到鲜花那可爱的天鹅绒般柔软光滑的花瓣,并发现了它那奇特的卷曲。大自然就这样向我展现千奇百怪的事物。偶尔,如果幸运的话,我把手轻轻地放在一棵小树上,就能感到小鸟放声歌唱时的欢蹦乱跳。我喜欢让清凉的泉水从张开的指间流过。对于我来说,芬芳的松针地毯或轻软的草地要比最豪华的波斯地毯更受欢迎。四季的变换,就像一幕幕令人激动的无休无止的戏剧,它们的行动通过我的指间流过。
有时,我在内心里呼唤着,让我看看这一切吧。仅仅摸一摸便给了我如此巨大的欢乐,如果能看到的话,那该是多么令人高兴啊!然而,那些有视力的人却什么也看不见。那充满世界的绚丽多彩的景色和千姿百态的表演,都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人类就是有点儿奇怪,对我们已有的东西往往看不起,却去向往那些我们所没有的东西。然而,在光明的世界里,视力的天赋只被看作是为了方便,而不被看作是充实生活的手段,这是非常可惜的。
如果我是一所大学的校长,我将设一门必修课“怎样使用你的眼睛”。教授应当启发他的学生,如果他们能真正看清那些在他们面前不被注意而闪过的事物的话,那么他们的生活就会增加许多丰富多彩的乐趣。他们应当努力唤醒他们身上那些处于睡眠状态的、懒散的官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