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哲学问题研究专辑”作为“科学技术哲学文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年度专辑形式推出,是以具体问题研究为导向,涵盖一般科学哲学、数学与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哲学论题,反映年度科学哲学前沿动态和热点领域研究现状。《科学技术哲学文库:科学哲学问题研究(第三辑)》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学术研究团队阶段性最新研究成果的结集。
《科学技术哲学文库:科学哲学问题研究(第三辑)》适合科学哲学专业及相关专业的研究人员、教师和学生参阅。
更多科学出版社服务,请扫码获取。
《科学技术哲学文库:科学哲学问题研究(第三辑)》:
1.理性与自然
概念本质上是规范的,概念系统由理性的构成原则统辖。把一个片断描述为人们表达一个信念,就是把这一片断置于理由逻辑空间中。如果经验是感觉印象,那么它是世界对感官产生因果作用的结果,属于自然逻辑空间,不能居于有规范性的信念系统。这种经验试图充当法庭的角色,就会陷入所予神话。但是,由此完全放弃经验在知识中的作用就会陷入融贯论,使思想失去与世界的联系。如此,我们就面临着两难:所予神话与融贯论。我们知道,这是理性与自然的对立在知识问题上的表现。
我们要让知识有经验性的内容,就必须理性地回应经验中的所予。只有主体形成信念的活动是在理性回应经验中的所予,他才能被理解为是在从事断定某一情况的活动。这种思维能力本质上包括了一种以经验为基础的观察判断的能力。这说明人类经验能直接地揭示客观事实。如果经验能使一个关于事实存在的知觉意识明晰起来,那么我们就能理解观察判断,同时也能理解经验信念系统。同时,思想与实在的联系也能得到合理解释。我们认为,麦克道尔正是沿着这一思路提出了一种新的经验观。概念活动参与了经验的形成。这是消解理性与自然对立的一步,重新定义了经验的角色。
经验中人们被动地运用概念.表现出一种自发性。概念图式是主体关于世界的视角。在概念范围内,经验就具有向世界的敞开性。同时,我们不能控制经验中所予这一事实。“[经验特殊的被动性]的一般语境对[经验向世界的敞开性]这一比喻的可用性十分重要。”这个一般语境是由我们概念图式提供的,一个概念只有依靠其应用的实践背景或传统用法才是可理解的。这是前文分析的关于“遵守规则”内容的普遍化。规则的存在依赖于应用规则的实践。但是,我们看到,这里就有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说话者为什么能把用概念图式描述的事态理解为客观存在?因此,为了不陷入唯心主义,我们需要说明概念图式的合理性。否则在理由与自然二元论背景下,麦克道尔的经验向世界敞开的观点依然困难重重。我们知道,理解一个事件有两种方式,把它理解为理性能动者的活动,或者把它看成是一种自然现象。前面提到的两种逻辑空间的对立体现了这两种方式的对立。如果没有理性与自然的这种区分,就不会有规范性与自然之间的张力。我们认为,去除这种张力有两种办法:否认理由空间是一个自主的领域,然而这等于接受了严格的自然主义;要么,就接受麦克道尔提出的“第二自然”。
2.第二自然
“第二自然”是麦克道尔提出的自然观,目的是为了调和理性与自然,获得一个心灵的框架,确保经验、思想和言谈向世界的开放性。第二自然属于自然秩序,它并非与生俱来,而是通过一定的生存方式选择或获得的能力、习惯和倾向。它最终趋于稳定,对人的活动起到类似本能的作用。心灵通过经验向世界敞开依赖于概念能力的使用,而概念能力的使用必须处于自发的状态,并与感觉刺激的因果作用相协调,同时概念的规范作用可使经验与理由空间相协调。自然提供了获取和应用理性概念能力的条件。我们接受教育以理解和把握概念,这种习惯是规范过程的组成部分之一,通过这一过程赋予的能力是自然的组成部分。人在习惯中学习语言,首先学到的是自然语言。自然语言包含了传统,存储了历史上积淀下来的智慧,这些智慧包含了人们对世界的理解。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人们知道了概念间的理性联系,组成了理性空间的布局。可见,人类必然会获得理由空间。理性要求的领域不管人们是否对它回应,它都存在。当恰当的教育使人形成相关的思考方式时,人们就会关注理由空间。理性只在概念和观念系统中的一个立足点上才能使人们思考这些需求。使用自然语言系统表述理由形成既定的思想程式。进入自然语言就进入一个过程,由此逐步认识到理由和理性联系本身。这一过程是持续不断无限制的。
虽然麦克道尔一再声称,他的哲学是为去除哲学中普遍存在的焦虑,即在心灵与世界的关系上所予神话与融贯论之间的摇摆,但是这种第二自然的构建未尝不是这种焦虑的结果。或者可以说,知识的规范性从知识本身来说并不是问题,但是当知识与世界联系时就出现知识的基础、世界性的内容进入规范性领域的合法性问题。这些问题之所以出现,用塞拉斯的比喻来说,是因为自然规律空间与理由空间之间的区分,更基础的原因是假设心灵是与世界性质不同的存在。我们认为,从自然科学、功能主义和先验哲学的层面来重新描述心灵并不能让人信服,而麦克道尔从亚里士多德那里汲取灵感走向实践哲学,来重新描述心灵,这是调和心灵与知识关系的又一尝试。
3.自由自然主义
根据对自然的现代理解,事物如何置于理由空间和事物如何置于自然是相对立的。自然和理由空间在知识论内涵上的对立,可以反映在我们对全部人类精神的思考中。现代认识论认为自己应该承担连接认识主体和自然世界的义务,好像主体已经从自然世界中撤退。不少心灵哲学认为自己应该承担相似的义务,即把思维着的主体整合人自然世界,好像主体与自然界是相异的。罗蒂(R.Rorty)认为,这种弥合鸿沟的认识论义务是一种幻觉。任何同情罗蒂说法的人,都会对现代心灵哲学产生相似的怀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