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牵动着个体的工作和家庭,不同的职业意味着不同的工作和生活,因而职业生涯管理不仅关乎个体成败,也关乎企业的稳定与发展。《职业生涯管理:理论与实务/人力资源管理实战型系列教材》旨在将职业生涯管理的理论、工具、方法与途径等呈献给读者。《职业生涯管理:理论与实务/人力资源管理实战型系列教材》分为基础篇、主体篇和过程篇三部分,基础篇提供依据,主体篇提供途径,过程篇提供参考。每章均有学习目标、引导案例、相关实例、要点总结、实验操作、应用案例、思考练习等,帮助学生加深对职业生涯管理的理解、掌握与应用。《职业生涯管理:理论与实务/人力资源管理实战型系列教材》拥有如下特色:全球视角、操作性强,逻辑清晰、结构严谨,立意较广、注重实用,资料丰富、内容新颖,形式多样、生动灵活。
更多科学出版社服务,请扫码获取。
《职业生涯管理:理论与实务/人力资源管理实战型系列教材》:
第一篇 基础篇
第1章 导论
引导案例
李辉的困惑
李辉2010年大学刚毕业,就在北京的一家上市公司的研发部取得了一个看似不错的职位,开始了自以为十分喜欢的工作。然而一段时间后,李辉渐渐发现,这家以“尊重人才,凝聚和谐,家庭团结”而著称的公司,并不像自己所想象的那样。公司领导对员工并不在意,人力资源总监也经常向员工传达着不尊重、不和谐和不团结的信息,“如果你不愿意在这里工作,那就走吧!外面有大把的人在排队等着呢”!
李辉在研发部门工作了近两年,既没有得到任何有意义的研发任务,也没有接到有关下一步安排的通知。他现在开始考虑是到另一家大公司工作,还是换一个小的企业,甚至回到高等院校进行更高层次的进修呢?然而,2012年劳动力市场就业形势严峻,高校研究生招生竞争也空前激烈,几乎没有什么积蓄让李辉雪上加霜。他对自己的境遇非常困惑,未来的职业之路到底该如何走呢?
思考题:
1.假如你是李辉,你将如何进行选择?
2.该公司的职业生涯管理可能存在什么问题?
1.1职业生涯管理相关概念
1.1.1职业的内涵、特征及分类
1.职业的内涵
要进行职业生涯管理,首先要对职业的概念与内涵进行明确的界定,而要理解职业的概念,就必须弄清楚职业和行业、产业、职位等相关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职业的产生与发展是社会劳动分工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反映了社会的发展与进化,标志着人类的文明与进步。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及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职业的内容、类别和关系也越来越丰富。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要在具体的工作岗位上实现就业,但人们对“职业”一词却有着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职业就是一种安身立命之本的“工作”,如医生、教师、法官等;有人认为,职业是一种“生活来源”;有人认为,职业代表一种等级身份。
学者们基于不同的研究目的,从不同角度对职业的内涵进行了不同的界定。其中主要是从社会学和经济学两方面所进行的阐释。
从社会学的角度,日本社会学家尾高邦雄认为,职业是某种社会分工或社会角色的持续实现,涵盖工作内容、工作场所和工作地位三个方面转引自段美.旅游职业分类体系构建研究.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1.;美国学者泰勒则认为,职业是一种成为模式的人群关系,这种关系与特殊工作经验有关;美国学者舒尔茨(Schultz)认为,职业是个人为了不断取得个人收入而连续从事的、具有市场价值的特殊活动,同时也是实现社会联系和自我价值而进行的持续性活动方式转引自徐卓斌.公司员工职业生涯管理体系的建设与应用研究.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1.;中国学者陈婴婴认为,职业是个体在社会物质生产或非物质生产过程中获得的一种社会地位,通过这一社会位置,个体加入社会资源的生产和分配体系,并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姚裕群认为,职业是个体社会角色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社会学小词典》把职业界定为,在社会分工的社会中,人为的作为独立的社会单位存在、谋求自己生计的维持,同时实现社会联系和自我实现而进行的持续的人类活动的方式转引自刘育锋.论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职教论坛,2004(4):13-17.。因此,从社会学角度来看,①职业是在社会分工体系中所体现的一种社会位置;②职业与专门工作的人群关系和社会关系相联系;③职业与权力和利益有紧密的联系,具有垄断权和经济收益权;④职业的产生必定为社会所承认,为国家所认可,并具有相应的职业标准转引自董显辉,肖凤翔.职业及其对职业教育课程的规定性.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1):24-29.。
经济学角度的职业概念与社会学角度有着明显的不同。美国学者阿瑟萨尔兹认为,职业是人们为获取经常性收入所从事的一种连续性特殊活动;法国权威词典认为,职业是人们为生活而从事的某种经常性活动;日本劳动问题专家保谷六郎认为,职业是有劳动能力的人以生活收入为目的而发挥个人能力,或者向社会作贡献而连续从事的活动;中国学者潘锦棠则认为,职业是劳动者能够稳定从事的某项有酬工作而获得的劳动角色,是相对稳定、有收入、专门类别的工作。因此,从经济学意义上来看,职业与劳动的精细社会分工紧密相连,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收益性。
综上所述,职业存在于社会分工中,在不同工作性质的岗位上,人们从事的工作在目标、内容、方式及场所上都各有差异。职业的形成是一定社会分工或社会角色的持续实现。所以,职业是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以获得物质报酬为自己主要生活来源并能满足自己精神需要的、在社会分工中具有专门技能的工作转引自沈曦.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指导的探讨.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4(5):93-96.。因此,个体是职业活动的主体,职业活动必须在组织中进行,组织目标是靠个体职业活动实现的,个体通过职业活动对组织作出贡献。职业活动贯穿个人一生,不仅是谋生手段,也是个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的证明。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职业生涯管理就是要实现组织与员工双赢。
2.职业的特征
根据职业的内涵,职业主要具有以下特征。①经济特征:个体通过连续的职业活动来完成工作任务,并获得报酬和收入。职业是个人经济收入的来源,是满足自身和家庭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手段,是社会经济制度运行的主体。职业劳动创造的财富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②社会特征:职业是社会发展的产物,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不断涌现出新的职业。每一种职业都体现了社会分工的细化,以及社会生产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③技术特征:每一种职业岗位都有其相应的职业要求,个体除了要达到该岗位职业道德、责任义务和服务要求以外,还要达到相应的技术水平。
3.职业的功能
(1)职业能满足人们生活的物质需要。职业是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主要表现为个体通过参加社会活动来获取生存必需的生活资料和积累个人财富。因为我国实行的是“按劳分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所以每个劳动者参加职业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将直接决定其财富的多少。
(2)职业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前两种需要为基本需要,后三种需要为精神需要Maslow A H A.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Psychological Review,1943,50(4):370-396.。职业是个人实现名誉、地位、权力、成就、尊重及自我实现等精神需要的重要途径。由于每种职业都有其独特的活动内容和要求,当这种工作能够使个人的才能得到发挥、个性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时,它就成为促进个性健康发展的途径。
(3)职业不仅能满足人们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职业的本质是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有机结合,它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人们的职业劳动在满足个人需要的同时,也为社会创造了财富,社会发展的基础由职业劳动生产出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所构成。
4.职业的分类
职业的产生与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必然产物。职业分类实质是社会劳动分工的细化。现代社会的职业体系是为了建立起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社会分工体系,而形成的一种人力资源的配置,是社会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进行职业分类,就是要正确体现社会分工,遵循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职业分类要遵循以下原则。①同一性。一个职业类别必须在工作范围、工作内容、操作方法、使用工具及工作环境等方面都是同一的。②标准性。职业分类是一项复杂而又重要的工作,职业分类要有严格的标准,政府有关部门应该组织制定和实施相应标准。③多级性。社会职业是一个庞大又复杂的现象,有着成千上万个类别,需要划分为几个不同的等级或层次,每一等级或层次要有具体的类别,这样才能够把庞大而复杂的职业区分开。④现实性。职业分类要反映社会实际,要基于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技术状态、社会文化状况及个体劳动状况。⑤应用性。职业分类可作为理论和学术研究的对象,但其主要用途是应用,可以应用在国家对“人”的数据标准编码管理中,也可以应用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状况的统计中,还可以应用在人口普查、高校职业指导及政府部门的就业管理等统计工作中。
在漫长的原始社会中,人类劳动最早只是按男女性别进行分工,男的打猎、捕鱼,女的采摘果实、挖掘茎块,所以职业并不存在。在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最初的社会大分工,农业、手工业和畜牧业开始成为专门职业。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职业也越来越多。职业是人类文明和社会分工的标志。人类历史上职业的产生和发展,一方面体现了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技进步的结果;另一方面又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以及生产的社会化和专业化的发展。一个国家的职业构成,与其国民经济结构、经济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有着密切关系。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职业分类标准也不一。为便于国际比较,1958年国际劳工组织制定了《国际标准职业分类》,1966年又重新修订,将职业划分为八大类,在八大类之下又划分为83个小类、284个细类及1506个职业项目,所列职业共计1881个。其中八大类包括:专家、技术人员及有关工作者;政府官员和企业经理;事务性工作者和有关工作者;销售工作者;服务工作者;农业、牧业和林业工作者,渔民和猎人;生产和有关工作者,运输设备操作者和劳动者;不能按职业分类的劳动者。国际劳工组织为各国职业分类提供了一个范本,增强了国家之间职业资料的可比性,有利于国际交流与合作,因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照国际标准,我国在区分物质资料生产与非物质资料生产的基础上,按从业人员所从事的社会经济活动的同一性或工作性质的同一性进行了职业分类。1999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将我国的职业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划分,分为8个大类、66个中类、413个小类、1838个细类。表1-1是国际劳工组织制定的《国际标准职业分类》(ISCO)与我国职业分类标准的对照表。
表1-1国际与国内职业分类标准对照表类别国际标准职业分类我国职业分类1专家、技术人员和有关工作者专业技术人员2政府官员和企业经理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3事务性行政工作者办事人员和有关工作者4销售工作者商业和服务业人员5服务工作者军人6农业、牧业和林业工作者,渔民和猎人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7生产和有关工作者、运输设备操纵者和劳动者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8不能按职业分类的工作者不便分类的其他人员
从表1-1中可以看出,在我国的职业分类中,军人被单独作为一类职业,商业和服务业合并为一类职业,其他分类与国际标准职业分类基本相同。
5.职业的分层
职业分层与职位分类是有明显区别的,弄清二者的区别对深入理解职业生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职位分类是根据组织内部岗位职责与权限的大小而进行的人员层次划分;而职业分层就是一种以职业角色为依据,以人们从事职业的社会地位和职业声望为标准所作的等级排位。不同职业间存在很大差别,职业活动内容不同、工作复杂程度不同、付出的脑力体力不同、工作环境不同、任职资格不同、组织权利不同、收入水平不同,社会地位也不同。职业分层通过给人创造公平竞争、自由择业的机会,促进人才的向上流动,进而推动社会健康发展。职业分类是对社会职业类别的横向划分,反映的是社会劳动分工的结果;而职业分层是对社会职业等级层次的纵向排序,反映的是职业地位。职业分类是以社会劳动分工为基础,依据劳动过程或劳动性质的同一性来进行划分;而职业分层则是以劳动者所从事职业的社会地位为基础,以其职业地位和职业声望为标准。前者虽然本身并不具有高低等级差异的含义,但由于其一般由政府来制定,所以具有权威性和法律性;而后者是职业地位高低次序的排列,是为社会公众所认可和遵从的,是社会价值取向的体现,能直接反映不同职业社会地位的高低差异,但不具有权威性和法律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