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是一种心灵之道,一种人生态度,一种思维方式,一种审美感受;禅是一杯茶,一首诗,一幅画,一本书…… 禅是一种当下的美妙存在。 《心哉美矣》为您解读中国艺术里的道悟禅韵!会让你感受到一种内心的安详平静与幸福。
读禅,解读诗与禅,林泉禅心,空山潭影;看禅,欣赏画与禅,疏林雪霁,画里痴僧;品禅,品味茶与禅,千古茶香,茶禅一味;听禅,聆听音乐与禅,空谷幽音,琴箫空落;舞禅,书法与禅同舞,翰墨真如,禅书妙契;悟禅,镜花水月,明镜自清净,处处莲花开!
对中国文化之“道”与“艺”的思考,代不乏人,但是艺海无边,难穷其境;而小道易求,大道难觌,只好借助语言,也许,“道”在“言”中。沉迷于“周行不殆”的道之动,确乎感到“惟恍惟惚”。《老子》使我悟着点“道”的精神,将其放在中国文化的艺术精神和中国艺术的文化精神中去考察,更感到“艺”与“道”的关系紧密。就中国文化精神而言,哲学是诗学之魂,而诗学是哲学之灵。通过广义的文化诗学视域去看哲性诗学精神,进而在新世纪对中国文化逐渐加以世界化,确乎是一件有大文化意义的工作。
将艺术问题置人文化视野中加以探究,可使思路更灵活通透。文化是“人化”与“化人”。文化价值的主要功能是表达心灵境界和精神价值的追求,反映生命的时代本质特性和走向未来之境的可能性。当代文化艺术的定位是对传统文化精神的审视和选择的一种深化,在文化选择中不断提高选择主体——现代人的文化素质。文化之根系乎人,文化目的则是为了人——人自身的价值重建。
作为文化精神核心的艺术,是对主体生命意义的持存,对人类自由精神的感悟,对人类精神家园的守护。艺术是人的艺术,而人是文化的人。中国艺术是中国文化写意达情的象征符号,是中国文化意识的凝聚,是自由生命之“道”的本体活动。中国传统艺术的现代转型是中国文化转型的一个重要标志,不仅标志着传统中国艺术对现代人审美意识的重塑,而且也标志着现代人的开放性使中国艺术成为走向世界和进行文化对话的当代话语。
在中国艺术的当代历史文化建构和创造性转型问题上,那种认为只有走向西方才是唯一出路,才是走向了现代文化的观点,早已不合时宜了。这种观点实际上是把世界各民族文化间的“共时性”文化抉择,置换成各种文化间的“历时性”追逐。西方文化较其他文化先一步迈入了现代社会,但这并不意味着这种发展模式连同其精神生产、价值观念、艺术趣味乃至人格心灵就成为唯一正确并值得夸耀的目标,更不意味着西方的今天就是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明天。历史已经证明,文明的衰落对每一种文化都是一种永恒的威胁,没有任何一种文化模式可以永远处于先进地位。
中国文化和艺术逐渐世界化正在成为可能。文化是不止息的精神生态创造过程,行进在新世纪的路途上,中西思想家和艺术家在互相对话和互相理解中获得全景性视界,并达成这样一种共识:在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任何一个民族再也不可能闭目塞听而无视其他文化形态的存在;任何一个民族再也不可能不从“他者”的文化语境去看待和反思自身的文化精神。因为,了解并理解他人是对自身了解和理解的一种深化。中西艺术文化和哲学美学都只能由自由精神的拓展和生命意识的弘扬这一文化内核层面上去反思自己的文化,发现自己并重新确证自己的文化身份,开启自己民族精神的新维度。20世纪一次次中外文化诗学的论争,并没有解决或终结中国艺术的文化处境和思想定位问题,而是开启了重新审视、重新阐释、重新定位的文化思想大门。在这里,一切终极性和权威性话语都将让位于新世纪中西文化开放性话语对话。
中国哲学精神的开放性使得中国艺术精神成为一个生命体,一个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氛围,一个具有宇宙论、生死论、功利观、意义论的价值整体。在中国精神与西方精神的对比中,一般是提出“道中心主义”进行言述。事实上,中国精神的来源相当复杂,内涵颇为多元。
中国文化可以分成三个方面,即思想文化、艺术文化、实用文化。思想文化主要是儒道释三家。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和孟子;道家文化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佛家文化主要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禅宗。除思想文化以外,还有艺术文化,主要是琴棋书画。另外,还有实用文化,包括饮食、服装、民俗、节日等各个方面的实用文化。这种文化形态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特征紧密相关。
中国文化的重要内容是思想文化。思想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精神命脉,代表着中国文化的幽妙境界,展现出中国文化的自由精神。中国人不是像西方人那样,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冲突中建立自己的形象和本质,相反,中国人是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中把握自己的本真精神,获得自己的本质特征。
中国文化中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分别形成中国思想文化的三个维度。儒家强调的是“和谐之境”,道家强调的是“妙道之境”,佛家强调的是“圆融之境”。因此,和谐、妙道、圆融之境是三家的最高境界。
“和”即中和。“中和”强调中国人意识中的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讲求消除心与物的对立,达到心物合一,知行合一,使宇宙与生命、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具有了和谐之美。因此,诉之仁爱中庸、不偏不倚、过犹不及的人格修养。中国文化张扬一种和谐的精神,使人正直而不傲慢,行动而不放纵,欢乐而不迷狂,平静而不呆板,达到一种均衡、稳定、平和、典雅之美。
道家强调“妙”。妙是一种化境,是生命空灵之道。也就是说,是以生命为美、以生命为善的精神升华。妙与精神的“虚实”紧密相关,即既重视物质又超越物质,既把握现实又超越现实之上,与事物的独特性和普遍性相联系,因而能够实中见虚,虚中见实,虚实结合,进而抵达玄妙之道。妙道与悟性有关,对生命世界有所领悟才能获得真正的智慧。可以说,禅宗强调境由心悟,只有达到生命的瞬间感悟,才能使人生产生高远的意义,才能对空间的无限、有限加以超越,对瞬间永恒加以把握。
佛家强调“圆融”之境,强调生命的圆满和慈悲。圆就是禅,生命本体与宇宙本体是圆融一体的,只有将自己的生命悟性贯穿在日常生活之中,在待人、接物、处世中体现宽博慈爱,才真正具有活生生的生命体验,才能把握自己的本心,直观自己生命的内在光辉,使生命充实而有意义。
中国艺术文化主要表现在诗歌、音乐、书法、绘画等艺术门类之中。它们构成了中国艺术精神的核心。
诗歌讲求境界,有境界则为高妙,无境界则流于低俗。境界的高下,不仅是生命人格高下问题,也是艺术价值高下的关键。诗人骚客那深厚绵邈的情思,通过非常贴切的语言表现出对宇宙家园的爱心,升华出一种寻找家园的深切情愫。
中国音乐特别重视音乐自身的魅力和人的心灵境界,强调音乐陶冶人的性情、改变人的心灵结构的作用。《二泉映月》那飘缈的琴音如泣如诉,将听者心灵荡涤得格外透明。中国音乐除了主要表现的线性结构的民族性以外,还以琴心对应的方式作用于人的精神,不管是古琴、古筝、二胡、埙、箫,都直接影响并生成了中国人的审美心灵宇宙。
同样,中国的书法绘画对中国人的心性有极大的影响。中国书法绘画的主要特点在于,以其极简略的笔墨、精粹的徒手线去表现人对万物的情思,用线条的起伏、粗细、曲直、干湿、轻柔、光润的不同变化去传达书画家的精神人格襟抱。
中国的饮食文化和民俗文化同样值得关注,它们已然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具有中庸平和、辩证宽容、知足常乐、幽默圆熟的多元特性。一般而言,中国人往往注重强调智慧并淡化技术精神,更重视直觉而不太重视逻辑关系。中国人往往注重朋友日常间的信赖,只有经过长时间深切了解后才有可能成为可信赖的同仁。因此,中国人在接人待物上又显出重现实轻理想的实在性一面。
中国文化制约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瑕瑜互见而呈现出:独善其身与公共精神的淡化;社会平等思想与特权意识并行;自由观念与浪漫逍遥共在;时间观念弱而办事效率缓;法律意识薄弱而心灵冲突巨大。
武汉大学出版社在新世纪海内外新一波的中国文化热中,适时推出这套“中国文化”丛书,无疑具有跨文化眼光。其中第一辑收有五本艺术方面的专著,显示出青年学者们徜徉于中国诗意文化中所做出的努力。这套丛书犹如一块精美的文化翡翠,呈现出中国文化的纹理。沿着充满意蕴的文化心理踪迹,我们得以走近经典并重新发现东方文化精神,在守正创新中感受新世纪大国崛起的“正大气象”。
是为序。
2008年12月29日于北京大学
回忆历历,仿佛如昨,写这本书的那段时间我能清晰地说出北京的天是几点亮的,能准确描绘那时天变幻的颜色,才发现北京的天亮得比我想象的要早,大约凌晨4:30左右就泛白了,而天空呈现出的蓝灰色也是我永远忘不掉的。真实的一幕就是这样:曼妙的梵音在耳边萦绕,桌上袅袅的茶香中禅带给我的感动在默默曼延,起身朗声吟诵,感受那禅的清远,抬眼望去,氤氲的水墨中竟能感受到那颗禅心,我常常就在这样的情境中,不知不觉一直写到天亮。每一部作品都有属于它的情境,这就构成了唯一性,那段日子对我来说是不可复制的。
写书稿的过程中体会到的快乐是很难言说的,我爱灵动的艺术,多年的痴迷似乎有了宣泄的途径。我爱禅宗的智慧,它让人在苦难彷徨之中也能会心一笑。禅与艺术的契合,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无限丰富的世界,这个世界中有晓风残月,云淡风轻,有从容淡定,笑看云起。
我常常觉得内心是安详平静的,有时候觉得是幸福满溢的。我意识到,幸福是一种知足。禅宗教给我们太多人生道理,生活之中处处都是禅,生活中也处处都是艺术。书稿已结束,我只希望读者能和我一样依然能被禅与艺术的博大幽远、灵动活泼浸润着,一生都如此。
为了阅读的轻松,本书选用了一些精美的图片,但由于部分图片来自于日常网络的收集,无法联系到图片作者,在此,特向这些图片作者表示歉意及感谢。如有冒犯,请与本人联系(E-mail:wfei03@163.com)。
我还要感谢我的爸爸妈妈,他们一直以来是我所有作品的第一读者,也是我人生道路坚定的支持者。感谢我的导师,北京师范大学的刘清平教授,平时点滴的言谈都给了我很多启发。还有崔树强、曾诚师兄,感谢他们对我写作的鼓励和支持。衷心感谢武汉大学出版社的工作人员为此书的编辑出版付出的辛勤劳动。还有那么多关心爱护我的朋友,谢谢你们。
开启中国艺术里的千古禅心
读禅 诗与禅
林泉禅心
空山潭影
雪泥鸿爪
春在枝头
看禅 画与禅
疏林雪霁
画里痴僧
寒江归渡
瞬间永恒
品禅 茶与禅
千古茶香
茶禅一味
浮生若茶
清茗余香
听禅 音乐与禅
空谷幽音
琴箫空落
琵琶韵长
余韵袅绕
舞禅 书法与禅
翰墨真如
禅书妙契
无声之乐
墨影清韵
悟禅 镜花水月
明镜自清净
处处莲花开
水清万象现
明月照心泉
参考文献
后记
读禅 诗与禅
林泉禅心
“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山水草木都是有佛性的,自然万物都是佛性真如的体现,佛性就存在于自然界千姿百态的色相之中,山石丛林,江河溪流,碧草清风,白云明月,都向人开启着参禅悟道的门径。同时,我们的心也就是这山水草木。在禅诗中,我们看到了更多的是诗作者把整个身心都投向自然山水,首首诗中所展示的是千姿百态的山水、风云、竹石、花草、霜雪、星月、禽鸟等。诗僧们笔下,“寒浦鸿相叫,风窗月欲沈” (唐·无可《暮秋宿友人居》),“松声四壁雨,湖影满床秋”(明·法聚《宿云居西麓庵》)。历经几百年,对大自然的歌咏之情是不变的。喜欢元·清珙的《山居》:“红日半衔山,柴门便掩关。绿牖眠褥软,白木枕头弯。松月来先照,溪云出未还。迢迢清夜梦,不肯到人间。”诗中反映了禅僧们的生活,引我们进入那个远离尘世、纯净空寂而又充满诗意的世界。宋·契嵩的《湖上晚归》: “闻道安禅处,深萝任隔溪。清猿定中发,幽鸟座边栖。云影朝晡别,山峰远近齐。不知谁问法,雪夜立江西。”我们仿佛可以看到他们正静坐在晨曦微露的幽静深山中,潺潺山涧旁的空阔草地上,或是恬静如水的月夜下,聆听大自然的天籁,那风松鸟语,溪流山泉,皆与僧人冥契,此时此刻达到禅境。
常居物外度清时,牛上横将竹笛吹。
一曲自幽山自绿,此情不与白云知。
这是宋代黄龙禅师写的一首诗,诗中人横笛于牛背,晚风中随意吹奏,曲意杏远恬静,远处群山苍翠秀绿,此时此刻,闲境幽情,无心却妙合——曲自幽,山自绿。黄龙禅师在牧牛等山居的生活中,体证着随缘任运的绝妙意趣。这里人迹罕至,只有缥缈的白云在山峰之间飘来飘去。我可以坐看云卷云舒,这份闲适恬淡的自在又岂是白云能理解的。“自缘一榻无遮障,赢得长伸两脚眠”,“寒则围炉向暖火,困来拽被盖头眠”,“新缝纸被烘来暖,一觉安眠到五更”,黄龙禅师有着这样一颗随缘任运的禅心。
寂然的境界是最高的境界,参禅、打坐都为了达到这一境界。一方面是“心与境寂”,躲进与世隔绝的深山,求得心灵的安静;一方面是“境因心寂”,虽身处喧闹的尘世,却能心如止水,不为所动。
诗僧可以远离尘世,在幽深的寺院安禅求解脱。对于那些身处喧嚣的文人、士大夫们,他们生活在喧嚣嘈杂、纷乱繁芜的大千世界里,如何找到一块属于自己的世外桃源?他们心中有太多的牵挂,偶见清冬山林的景色,启发他们作尘外之想。即使是想,也给他们以莫大的心灵抚慰。大量带着禅意的诗作表达了他们到大自然中寻求寂静的思想,诗人与山水田园结下不解之缘,也只有自然山水才能安放下那颗焦灼、无所依止的心。
他们的诗所表达出的不是远上白云的黄河、飞流直下的瀑布,而是寒江归鸟的荒寒,苔痕落花的萧索,寂寂无人的宁静,以及东窗日已红的闲适,他们倾心于这样氤氲着无限禅意的境界:
“落口寒蝉鸣,独归林下寺。柴扉夜未掩,片月随行屦。惟闻犬吠声,又入青萝去。”(宋·惠诠在某山寺壁上题诗)苏轼曾和惠诠诗一首:“但闻烟外钟,不见烟中寺。幽人行未已,草露湿芒屦。惟应山头月,夜夜照来去。”(《冷斋夜话》卷六)“清风明月本无价,远水近山皆有情。”(沧浪亭一副楹联),诗人陶醉在山林清泉之中。在与自然山水的观照中,去体会万物的本性,也见证着自己那种清净的本心。若无禅心慧眼,再美的山林清泉,也是枉然!
禅诗多表现自然界的静态美。《菜根谭》说:“琴书诗画,达士以之养性灵,而庸夫徒赏其迹象;山川云物,高人以之助学识,而俗子徒玩其光华。”可见事物无定品,游览名山大川、风景名胜,得到的感受,随着人的见识、修养、素质不同而有所不同。每个人的诗都有它不同的特点,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李白的豪迈飘逸、王昌龄的雄健高昂、杜牧的清健俊爽、李商隐的朦胧隐晦、王维的诗画一体、温庭筠的绮丽香艳、高适的悲壮苍凉、李清照的缠绵悱恻、陆游的悲壮爱国,等等。诗人歌咏大自然,所表达的是他内心的世界。
陶渊明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杜甫诗“水流心不竟,云在意俱迟”,尽管与禅无关,但由于它们透过审美形式,把某种宁静淡远的情感、意绪、心境不断延展,在时间和空间中拉伸,引向去融合、触及或领悟宇宙目的、时问意义、永恒之谜……从而慢慢接近了禅所追求的意蕴。禅的所谓悟道,即是这样一种审美感受,感受“瞬间永恒”、“万物一体”的本来面目。
现在许多人都喜欢旅游,人们在游历中往往关注“悦形”,自然天成的景物,反映到人的感官,使人产生愉悦,这是山水审美的初级层面。山水审美第二层面则是“逸情”,是主体在“悦形”基础上,将获取的风景美感升华,赋予观赏对象一种人格或灵性,达到“物我相亲,情景交融”的境界。山水审美的终极层面是“畅神”,是以天地为庐,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境界。诗人常以佛寺禅房为背景,启发人们找回禅心,进入禅境。
孟浩然的五言律诗《题义公禅房》是一首山水诗:“义公习禅寂,结宇依空林。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诗中的义公是一位高僧,义公在空寂的山林里修筑禅房,“禅寂”,指佛教徒坐禅人定,思维寂静,所谓“一心禅寂,摄诸乱恶”(《维摩诘经》)。诗人以清词丽句,素描淡抹,描绘出一帧诗情画意的山林晚晴图。远望苍翠挺拔的山峰,郁郁葱葱的山谷连绵不尽,雨过天晴,夕阳西下,水雾氤氲中,晚霞披洒下,更显山峦清净,空翠迷蒙,别有一番超尘绝俗的意味。此情此景更显出了义公超于尘外的禅心。
“莲花”指通常所说的“青莲”,是佛家语,其梵语音译为“优钵罗”。青莲花清净香洁,不染纤尘,佛家用它比喻佛眼,所谓菩萨“目如广大青莲花”(《法华妙音品》)。在如此清净的林泉之中修筑禅房来习禅,可见义公有莲花一般纤尘不染的禅心。这是对义公的深情赞美,也是诗人自身浓浓的隐逸情怀的表达,诗人无法在山林中隐居修禅,他是人在尘世中,心随青莲飞。
禅心不是一定需在深山古刹、幽静禅房中觅得,禅就在每个人心中,就在当下,在每个人的生活中。
花落柴门掩夕晖,
昏鸦数点傍林飞。
吟余小立阑干外,
遥见樵渔一路归。
(周敦颐《题春晚》)
周敦颐是北宋理学的开山祖。周惠珍在评价此诗时说:“此诗的境界与他的为人一样,也是静而不寂,饶有生意,颇有‘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述而》)的气象。”
一颗林泉禅心就是一颗不要有任何执著的心,就是一颗随缘任运的心。
一个女尼问赵州:“佛门最秘密的意旨是什么?”
赵州就用手掐了她一下。说:“就是这个。”
女尼道:“没想到你心中还有这个。”
赵州说:“不。是你心中还有这个。”
赵州用这种方式帮女尼解执著,但女尼并没有领悟。
寒山子,是中唐时期一位隐士。他出身官宦之家,青少年时代是在首都长安度过的。由于多次投考不第,人仕无门,受到家人冷落,妻子疏远,于是愤然出家,四处云游,三十岁以后隐居浙东天台山国清寺附近之寒岩,自号寒山子。“姑苏城外寒山寺”就是因为寒山而得名。
寒山的时代,正是禅宗兴盛的时代,这在他的诗中也有所反映。寒山诗中所蕴含的禅心,用其诗来说,是“无物堪比伦”的。
“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读此诗心里心外一片清凉。寒山子的诗常常都是清寂、脱俗,一尘不染,表现出世生活的情趣和超凡出俗,表现出闲静无为、逍遥自在的心境。如:“吾家好隐沦,居处绝嚣尘。践草成三径,瞻云作四邻。助歌声有鸟,问法语无人。”(《吾家》)这是何等的孤寂绝尘。“一住寒山万事休,更无杂念挂心头。闲书石壁题诗句,任运还同不系舟。”(《一住》)“余家本住在天台,云路烟深绝客来。千仞岩峦深可遁,万重深涧石楼台。桦巾木屐沿流步,布裘藜杖绕山回。自觉浮生幻化事,逍遥快乐实善哉。”(《余家》)独自在深山溪谷中漫游,放浪形骸,寄情山水,无拘无束,逍遥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