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汤用彤先生在民国时代撰写的一部介绍、阐释和研究印度哲学及佛学史的一部著作,初版于1945年,全书分12章,对在印度思想史上占重要地位的佛教、婆罗门教等等的起源、传播、他们的宗师、典籍和基本教义思想都做了系统、深入的阐述,即使在今天仍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佛教自传人中国,至今2000余年,作为制度化的宗教,在组织上蓬勃发展,在思想理论上的诠释也层出不穷;尤其自宋以下,佛教文化的渗透无所不在。思想家游走儒、释之间,士大夫玩习庄、禅,风流余泽,丰富了每个时代的精神风貌。虽然,佛教作为一种制度化的宗教,同样需要坚固信仰,以凝结教团而求其发展,觉悟的追求异化为对十方诸佛的顶礼膜拜,而求福田和瑞应;但是,佛教毕竟以“觉悟”为终极追求,表现了高度理性思辨的哲学特征。初传与鼎盛时期,中国思想家也多在佛门,至少同佛门有着割不断的思想上的纠葛;西行求法,也不同于基督、伊斯兰教礼拜耶路撒冷、麦加,而在于学问。正因为如此,近代思想家一再强调,“佛教乃智信而非迷信”,佛教思想的广泛渗透也导致其自身由缁衣而流人居士长者之间,至20世纪,以科学理性为显著学术特征的知识分子,公然与往圣大德同气相求,而研究佛学。他们弄潮涛头,以“为往圣继绝学”为使命,以科学和理性的学术精神,考校史迹,辨析源流,厘正文献,梳寻义理,“同情理解,广搜精求”,续佛慧命。显而易见,近百年的佛教研究,是建立在历史和逻辑相结合的基础上的现代科学和现代文明,佛教哲学、史学、文学、艺术等也就堂而皇之登上“赛先生”的讲台,作为系统的学术思想也在百年的科学领域焕发异彩。
这是佛教文化理性的百年,是佛学科学研究的百年!
汤用彤(1893—1964),字锡予,祖籍湖北省黄梅县,生于甘肃省渭源县。中国著名哲学史家、佛教史家,教育家、著名学者。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校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现代中国学术史上会通中西、接通华梵、熔铸古今的国学大师之一。与陈寅恪、吴宓并称“哈佛三杰”。
汤用彤毕业于清华学堂。留学美国,入汉姆林大学、哈佛大学深造,获哲学硕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东南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大学、西南联大教授。1949年5月至1951年9月,曾任北大校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历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三届常务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汤用彤通晓梵语、巴利语等多种外国语文,熟悉中国哲学、印度哲学、西方哲学,毕生致力于中国佛教史、魏晋玄学和印度哲学的研究。所著《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隋唐佛教史稿》,用科学方法系统地阐述了佛教从印度传入到唐朝时期的历史发展过程及其特点、佛学思想与中国传统思想的相互关系;详细地考察了中国佛教各个学派、宗派的兴起和衰落过程及其原委。他对中国佛教史料中关于佛教传入汉族地区的时间、重大的佛教历史事件、佛经的传译、重要的论著、著名僧人的生平、宗派与学派的关系、佛教与政治的关系等等都作了谨严的考证和解释。由于他对佛教有系统的研究,因而对印度哲学发展过程也有深入、全面的了解,他在《印度哲学史略》中采录了中国所保存的不少重要史料,并作了考证和评价。其学术成就获得中外有关学者的一致好评。
已出版的著作:《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隋唐佛教史稿》、《汤用彤学术论文集》(包括《魏晋玄学论稿》、《往日杂稿》、《康复札记》等)、《印度哲学史略》等。
绪论
第一章 《黎俱吠陀》及《阿闼婆吠陀》
第一节 《黎俱吠陀》之教
第二节 《阿闼婆吠陀》之教
第二章 《梵书》及《奥义书》
第一节 《梵书》之婆罗门教
第二节 《奥义书》之教理
附录 《黎俱吠陀集》选译
《奥义书》选译
第三章 释迦同时诸外道
附录 六师学说
顺世外道学说
第四章 耆那教与邪命外道
第一节 耆那教
第二节 邪命外道
第五章 佛教之发展
第六章 婆罗门教之变迁
第七章 数论
第一节 数论之变迁
第二节 数论之学说
附录 《金七十论》科判
第八章 瑜伽论
第一节 瑜伽论之历史
第二节 瑜伽行法
第九章 胜论
第一节 胜论之变迁
第二节 胜论之学说
第十章 正理论
第一节 正理论之原委
第二节 正理论之学说
第十一章 前弥曼差论
第一节 前弥曼差宗义
第二节 声常住说
第十二章 商羯罗之吠檀多论
第一节 吠檀多论之历史
第二节 商羯罗之学说
重印后记
编校后记
西元745年,这个“异端”和尚被召到东京洛阳荷泽寺,这是他以后被人称为“荷泽大师”的原因。他以七十七岁的高龄抵达洛阳,在那儿住了八年的时光。于此,他再度展开公开的挑战,说神秀、义福、普寂他们所传的法系是旁山,他们所传的渐教是假的。他是一位善于辞令的传道家,又会编造生动的故事。许多关于达摩传道的故事,如与梁武帝见面和二祖断臂求道等,起初皆系由他编造,而后加以润色,才混人中国禅宗史的一般传统历史之中。
我们可以从他的语录(我所辑录的《神会和尚遗集》,1930年版;及铃木所辑的《荷泽神会禅师语录》,1934年版)中看出,他曾和当时有名的文人学者和政治家有过友谊的交往和讨论。就中他选择诗人王维(759年卒)为他的老师韶州慧能写作碑铭。王维在这篇无疑是慧能最早的传记(可能从未刻在石上,只在《唐文粹》里保存下来)中明白表示:五祖弘忍大师认为只有这位南方“猫獠”工人居士懂得他的禅道,故在他快要圆寂时将“祖师袈裟”传给他,并叫他赶快离开,以免引起争端。
可是,由于神会有聪明的辩才和动人的教旨,吸引了太多的信从,致使当时的御史卢弈在天宝十二年(753)报告皇帝,说他“聚徒疑萌不利”。玄宗皇帝(712-756年在位,762年卒)召他赴京,与他见面后,将他贬到江西的弋阳,其后二年间,又被敕移三个地方。但神会被谪的第三年(755-756)年底,历史上忽然发生了一个大变化,安禄山造反了!他的势力很快地就威胁了大唐帝国。叛军从东北边区出发,横扫北方平原,不到数月工夫,即行占领东京洛阳,并从四路进攻长安。京城终于天宝十五年(756)七月陷落,玄宗仓惶出奔西蜀,留下太子在西北接管政务。太子宣布即位,组织政府,纠合军队,征讨叛匪,挽救帝国。至德二年(757)收复两京。费了6年时间,才把叛军肃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