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辑所收论文因其研究领域及关注对象不同分为6个栏目:“经史抉微”、“诸子学衡”、“典籍辨伪”、“学林旧事”、“人文探寻”及“禅意人生”。著作者吴根友、丁四新、杨华、司马朝军等以严谨、纯粹的学术风格为读者展现了一个研究和深入了解先秦文化的学术天地,也让读者在字里行间感受作者为学为人的体会和心得。
经史抉微
春秋战国时期“忠”观念的演进
——以儒家文献为主线,兼论忠孝、忠信与忠恕观念
说“谪”
——兼论汉代政治谴告理论的民间基础
诸子学衡
孟子游仕履历考
简论《齐物论》多元主义的真理观与包容主义的价值观
从“无之以为用”到“无用之用乃为大用”
——试论老、庄哲学的价值发现及其当代启示的意义
典籍辨伪
《经义考》辨伪一例
四库本《野处类稿》真伪考
明代辨伪四大家合论
学林旧事
《湖湘文库?积微居丛书》前言
人文新论
德育、智育、体育
——现代教育理念的心理学意义
禅意人生
我的生活禅之路
——在中国教英语
学鉴论坛
以文会友 温故知新
——学鉴论坛?珞珈七子学术会讲活动侧记
跋语
四、“莫若以明”、“振于无竟”、“物化’’——《齐物论》中一些具有争议的短语、词汇的再诠释
“莫若以明”在《齐物论》中共出现两次:第一次从“道恶乎隐而有真伪”一句起,到“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
第二次从“物无非彼,物无非是”一句起,到“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日莫若以明”。
又,与“莫若以明”类似的句子还有:庄子批评惠子时说:“彼非所明而明之,故以坚白之昧终。”“是故滑疑之耀,圣人之所图也。为是不用而寓诸用,此之谓以明。”
由上所引可以看出: “莫若以明”一词的关键在于“以明”。而“以明”的意思,庄子自己的解释是“不用之中寄寓着用”。
对于“莫若以明”的解释,历来皆不同。
郭象的解释是: “夫有是有非者,儒墨之所是也;无是无非者,儒墨之所非也。今欲是儒墨之所非而非儒墨之所是者,乃欲明无是无非也。欲明无是无非,则莫若还儒墨反覆相明。反覆相明则所是者非是,而所非者非非矣。非非则无非;非是则无是。”成玄英疏基本上与郭象的解释相同。而郭庆藩引其家世父之言说:“莫若以明者,还以彼是之所明互取以相证也。”
宋人林希逸对两处“莫若以明”的解释是:第一处的解释是:“若欲一定是非,则须是归之自然之天理方可。明者,天理也。故日莫若以明。”第二处的解释是:“是亦无穷,非亦无穷者,言听其自然也。如此则为自然之天理,故日莫若以明。”
清人王夫之解释为:“莫若以明者,皆非有明也。间间闲闲之知,争小大于一曲之慧者也。滑疑之耀,寓庸而无是非,无成亏,此则一知之所知而为真知。然后可谓之以明。”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