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树木学(修订版)/高等院校园林与风景园林专业规划教材》内容分为绪论、总论、各论三部分。
绪论、总论着重于理论阐述,各论讲述全国各地习用及有发展前途的树种。各论中裸子植物部分按被子植物部分按恩格勒 (Engler)的系统(1884、1909、1963及1964)。各论中的树种,依其在园林中应用的情况,分别按重要树种、一般树种和次要树种进行繁简程度不同的讲述,在编写格局上有所不同,使读者一目了然。
绪论
第一节 园林树木学的定义、任务和学习方法
第二节 园林树木在园林建设中的作用
第三节 中国丰富多彩的园林树木资源和宝贵的科学遗产
第一篇 总论
第一章 园林树木的分类
第一节 植物分类学方法
一、概说
二、自然分类系统的基本原则
三、植物命名法
四、自然分类系统中几个主要系统的特点简介
五、植物分类检索表
第二节 园林建设中的分类法
一、依树木的生长类型分类
二、依对环境因子的适应能力分类
三、依树木的观赏特性分类
四、依树木在园林绿化中的用途分类
五、依树木在园林结合生产中的主要经济用途分类
六、依施工及繁殖栽培管理的需要分类
第二章 园林树木的生长发育规律
第一节 树木的生命周期
一、树木生命周期中生长与衰亡的变化规律
二、实生树与营养繁殖树的生命周期特点
三、有关树木发育阶段的研究
第二节 树木的年周期
一、树木的物候期
二、园林树木物候观测法
第三节 树木各器官的生长发育
一、根系的生长
二、枝条的生长与树体骨架的形成
三、叶和叶幕的形成
四、花芽的分化
五、树木开花
六、坐果与果实的生长发育
第四节 树木的整体性及其生理特点
一、树木各部分的相关性
二、树木的生理特点
第三章 园林树木的生态习性
第一节 温度因子
一、季节性变温对植物的影响
二、昼夜变温对植物的影响
三、突变温度对植物的影响
四、温度与植物分布
五、生长期积温
第二节 水分因子
一、由于水分因子起主导作用而形成的植物生态类型
二、耐旱、耐涝树种
三、水分的其他形态对树木的影响
第三节 光照因子
一、光质对植物的影响
二、日照时间长短对植物的影响
三、光照强度对植物的影响
四、树木的耐荫力
第四节 空气因子
一、空气中对植物起主要作用的成分
二、空气中的污染物质
三、城市环境中习见的污染物质和抗烟毒树种
四、空气的流动与抗风树种
第五节 土壤因子
一、依土壤酸度而分的植物类型
二、依土壤中的含盐量而分的植物类型
三、依对土壤肥力的要求而分的植物类型
四、沙生植物
第六节 地形地势因子
一、海拔高度
二、坡向方位
三、地势变化
第七节 生物因子
第八节 植物的垂直分布与水平分布
一、垂直分布
……
第四章 园林树木群体及其生长发育规律
第五章 园林树木对环境的改善和防护功能
第六章 园林树木的美化功能
第七章 园林树木的生产功能
第八章 园林树木的配植
第九章 园林树木的栽植
第十章 园林树木的修剪与整形
第十一章 园林树木的土、肥、水管理
第十二章 园林树木的其他养护管理
第十三章 古树、名木的养护与管理
第十四章 园林中各种用途树木的选择要求、应用和养护管理要点
第十五章 城市园林绿化树种的调查与规划
第二篇 各论
第十六章 裸子植物门
第十七章 被子植物门
学名索引
中名索引
《园林树木学(修订版)/高等院校园林与风景园林专业规划教材》:
搞好周年管理,加强肥水,防治病虫害,合理修剪,疏花、果来调节养分分配,减少消耗,使每年形成足够的花芽。另外利用矮化砧、应用生长延缓剂等来促进成花。
综匕所述,根据苹果生产实践已有的经验和林木及花木的试验结果表明,形成花芽需要以下3个方面的条件:
①生长点处于分裂又不过旺状态进入休眠的芽,停止细胞分裂的芽不能分化;过旺的营养生长也不行,因为分化是一种质变过程。
②取决于有效同化产物,在一定部位和一定时间里的相互作用,以及内源激素的平衡。
③适宜的环境条件。包括日照、温度、水分状况等。上述三方面,关键是第2个条件,因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起作用,生长点的分裂也受同化产物和内源激素平衡的影响。
2.花芽分化的内因学说生长点的分生细胞是在怎样的生理生化条件下分化为花芽的,历来是研究的重要目标。自1865年Sachs提出成花物质学说和1898年Miiller—Thurgau提出成花过程中累积有机物质之后,一百多年来,学者们在各种不同条件和不同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有关生理、生化机制的研究。基本上可归纳为3种理论:
①营养物质论;②成花物质论或成花激素论;③遗传基因控制论。有关这些学说在《植物生理学》书中多已详细论述。由于树木对春化和光周期反应不敏感,现仅从树木的特点作一概述:
(1)碳氮比(E/N)学说花芽分化离不开营养物质,这是很早就被人认识到的。在营养物质中,首先引人注意的是碳水化合物和无机氮素的影响。早在1903年和1918年,Klebes认为矿物质与碳水化合物的数量比例关系有特殊意义;在植物体中碳水化合物占优势时就开花。此论点后来被E.J.Kraus利H.R.Kraybill等人修改为碳氮比(C/N)学说,并曾获得广泛的支持(表2—3)。
碳氮比学说对生产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如对许多已通过幼年期的实生树和营养繁殖树的旺长树,行环剥、扭枝、圈枝、断根、开张枝条角度等来提高C/N比,能有效地促其成花。从生产实践来看,根据树势,从碳、氮关系上来考虑调整枝势,以“促”或“抑”来控制花芽分化尚有一定参考意义,但不能把它看作实质性的认识。后人的研究认为,此学说有些绝对化,它只能笼统说明碳氮平衡,而不能具体指出多种碳水化合物与多种氮素化合物的平衡关系对花芽形成的影响。故后人只提碳氮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