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分五编介绍了中国新闻事业发生发展的历史,这五编的内容分别是:报刊史、广播电视史、通讯社史、新媒体史和新闻教育与学术史。在报刊史下,再分为官报史、民报史和党报史三部分。《中国新闻事业史》的每一编均可单独成书,便于不同专业教学使用。《中国新闻事业史》既适合高校新闻与传播学各专业师生作教材使用,也适合新闻从业人员阅读。
绪论:新闻史是什么
第一编报刊史
官报史
第一章 古代官报
第一节 古代新闻渊源:史官与乐官的新闻传播活动
第二节 官报在唐代的兴起
第三节 官报在宋代的发展
第四节 官报在明清的延伸
第二章 清末新式官报
第一节 洪仁歼对太平天国官报的构想
第二节 光绪维新与官报
第三节 慈禧新政与官报
第三章 民初各级革命政府的官报
第一节 《中华民国公报》及各省军政府官报的创办
第二节 《临时政府公报》(《政府公报》)及中央各部机关报的创办
官报小结:官营官阅为中国官报的传统
民报史
第四章 古代民报:小报与《京报》
第一节 非法民报——小报
第二节 合法民报——《京报》
第五章 近代民报在中国出现:外国人在华办报
第一节 在华外报的嚆矢:宗教性报刊
第二节 由宗教性向综合性的过渡:《万国公报》
第三节 商业化趋势:从《上海新报》到《申报》、《新闻报》
第六章 近代民报新起点:早期国人办报
第一节 国人办报的最初尝试
第二节 王韬与《循环日报》
第七章 近代民报新发展:维新论坛和革命利器
第一节 维新论坛
第二节 革命利器
第八章 民报新篇章:新闻专业主义兴起
第一节 开新闻时代的名记者
第二节 民报与启蒙
第三节 民报与报纸业务改革
第九章 民报新局面:企业式经营
第一节 民报发展的黄金时期(192l—1937)
第二节 民报的顽强生存(1937一1949)
第十章 民报的转折:在大陆的终结与在台港澳地区的发展
第一节 民报在大陆的终结
第二节 民报在台港澳地区的发展
民报小结:铁肩道义是中国民报的精神
党报史
第十一章 清末“会报”
第一节 维新会党的机关报
第二节 革命会党的机关刊物
第十二章 “政党报刊”和民主党派报刊
第一节 民初蜂起的“政党报刊”
第二节 民主党派的报刊和出版活动
第十三章 国民党党报
第一节 执政前的国民党党报
第二节 在大陆专政时期的国民党党报
第三节 在台时期的国民党党报
第十四章 共产党党报
第一节 革命时期的共产党党报
第二节 执政时期的共产党党报
党报小结:特色鲜明、生命力旺盛的中国党报
第二编广播电视史
第十五章 早期广播的建立与发展
第一节 世界上第一座广播电台的出现
第二节 外商在上海开设的广播电台
第三节 中国人开办广播电台的历程
第四节 早期关于广播电台的法规与管理
第十六章 民国统一时期的广播事业
第一节 官办广播事业
第二节 民营广播事业
第三节 民国时期广播电台法规与管理
第四节 共产党革命时期的广播事业
第十七章 共和国时期的广播电视事业
第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广播事业
第二节 作为阶级斗争工具的广播电视事业
第三节 社会转型时期的广播电视事业
第十八章 1949年以后台港澳的广播电视事业
第一节 1949年以后台湾的广播电视事业
第二节 1949年以后香港的广播电视事业
第三节 1949年以后澳门的广播电视事业
第三编通讯社史
第十九章 早期通讯社的建立与发展
第一节 路透社远东分社的创办
第二节 国人早期自创通讯社的诞生与发展
第二十章 民国时期的通讯社事业
第一节 民营通讯社事业
第二节 国民党通讯社事业
第三节 共产党革命时期的通讯社事业
第二十一章共和国时期的通讯社事业
第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通讯社事业
第二节 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新华通讯社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新华通讯社
第四节 社会转型时期的通讯社事业
第二十二章1949年后台港澳的通讯社事业
第一节 1949年后台湾的通讯社事业
第二节 1949年后香港的通讯社事业
第三节 1949年后澳门的通讯社事业
第四编新媒体史
第二十三章新媒体在中国的出现及发展
第一节 关于新媒体的界定
第二节 互联网在中国的出现及其对传统媒体的冲击
第三节 媒介融合与各种新媒介形态的出现
第二十四章台港澳的新媒体事业
第一节 台湾的新媒体事业
第二节 香港的新媒体事业
第三节 澳门的新媒体事业
第五编新闻教育与学术史
第二十五章早期新闻教育与学术研究
第一节 前新闻学时期的新闻教育与学术研究
第二节 近代新闻学的建立与新闻教育的发端
第二十六章民国统一时期的新闻教育与学术研究
第一节 中国新闻教育和新闻研究的发展
第二节 战时新闻学和新闻教育的出现及两极新闻学和新闻教育的形成
第三节 内战期间的新闻学研究和新闻教育
第二十七章共和国时期的新闻教育与学术研究
第一节 系列政治运动中新闻学术研究和新闻教育的迂回发展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新闻学术研究和新闻教育
第二十八章1949年后台港澳的新闻教育与学术研究
第一节 1949年后台湾的新闻教育与新闻学术研究
第二节 1949年后香港的新闻教育与新闻学术研究
第三节 1949年后澳门的新闻教育与新闻学术研究
后记
第一,从“地域传播观”演变为“全球传播观”。从人类新闻传播史发展来看,传播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是人类对时间和空间的征服,都扩大了人类传播的地域范围。印刷媒介之所以比语言媒介先进,电子媒介之所以比印刷媒介先进,都在于后一种媒介比前一种媒介更能克服时空的限制,把信息传播到辽阔的空间去,而媒体空间的拓展所带来的则是传播观念的更新。
在传统的信息“手工复制”时代,世界各国的交流受限于地理限制,“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①信息的流动极为不便,人类被分割在一个个“信息孤岛”上面,难以跨越地区和国家的界限。以中国为例,中国尽管产生了世界上最早的原始形态的报纸,但这种报纸成为国家整个官僚结构的组成部分,维持国家机器的有效运转。落后的传播观念所营造的是“天下中国”的世界观,在封闭保守的环境中沉醉于“泱泱大国”的美梦,对外部世界的变动茫然无知。
现代印刷技术的出现,使人类大规模复制信息成为可能,凭借新闻媒介,人类得以了解万里之遥的异国他乡所发生的事情,信息的全球流动成为可能。但在印刷技术时代,民族国家是世界新闻传播的有效主体,文化精英垄断了新闻生产,政府能有效地控制媒介的信息传播,保护国家的信息安全,信息的传播、媒介的管理与发行主要在国内进行。
电子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第一次具有了“造成以全人类互相依赖为基础的世界交往,以及进行这种交往工具”的能力,②“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③全球传播观念开始萌生。互联网是一种“无国界”网络,网上传播是一种“无国界”传播,现代媒介技术的发展,“时空的延伸”使得跨越遥远时空距离的新闻传播活动得以组织起来,伴随着技术、资本、原材料等资源的全球流动,信息的流动也突破了民族国家的藩篱,跨国公司、媒介集团乃至网民成为世界信息流动的主体,传统意义上的新闻传播在全球化的语境下正越来越失去固定的空间,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界限正在被消解。在全球化的意义上来理解新闻传播,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进行新闻生产、媒介管理和媒介发行,新闻媒介在其传播形态、组织结构,以及在媒介制度、媒介政策等方面,都发生着至深且巨的变化,其前景,既充满了挑战,也充满着光明。或许这样的一个时代已经初现端倪:“每一个单个人解放的程度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至于个人的真正的精神财富完全取决于他的现实关系的财富,根据上面的叙述,这已经很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