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基的《我的大学》,并不是高尔基的大学,或者说,高尔基的大学,并非我们理解的大学。他抱着去喀山大学学习的想法,却不小心成为一名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打工青年,“上大学不过是一梦想”,那一年,他16岁。
梦想破灭了,生活还得继续。为了填饱肚子,他经常去伏尔加河的码头上,“置身于装卸工人、流浪汉和骗子小偷们中间”,与形形色色的人相识,而且基本上都是病态的。如师范学院的学生、有着非凡音乐才能却沦为小偷的巴什金,醉心于数学却甘受妓女嗟来之食的学生,有一副很好的男低音嗓子却卖身于富婆的毛皮匠之子,折磨妓女们的神学院大学生们,经常给阿廖沙塞“笔迹稚嫩但恬不知耻的话语”的贵族女子学校学生,“寻求遗忘和安慰而不是知识”的历史老师,都让阿廖沙一次一次地感到痛苦,“肉体上的痛苦不必说了,更痛苦的是精神上的”。
人在痛苦的时候,往往会表现出两种的方式,一是麻木,听之任之,甚至加速堕落,二是积极抗争,努力改变,“生活条件越是艰难,就越坚强,甚至更聪明”。在《我的大学》中,无论是大学生,还是历史老师,无论是工人阶级,还是农民阶级,第一种人是绝大多数,当然生活中这样的人也是绝大多数,他们一方面是“很善良的原始村民”,在强者面前很温驯,“像狗一样的摇头摆尾”,而在弱者面前则“像狼一样的凶狠”。他们终日浑浑噩噩地活着,并不知道为什么而活,除了酒和女人之后,没有别的追求,他们对敌人委曲求全,对自己人狡诈毒辣,如放炸药恐吓霍霍尔,残酷杀害伊佐特,逼得霍霍尔和阿廖沙远走他乡。现实的残酷,像无边的黑幕,看不到尽头,也无力打破。
因为有太多平庸堕落的人存在,不随波逐流的人才显得尤其可贵。老纺织工人尼基塔鲁布佐夫劝阿廖沙“一个小伙子,为人处世,要学会关爱人”,雅科夫沙波什尼科夫精通《圣经》,却认为上帝“根本就不存在”,《国际歌》“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的歌词,不也是这个意思吗?甚至,连强烈反对他的鲁布佐夫也认识到“上帝也该退位了”。
作为书中最精彩的人罗马斯,高尔基不惜用浓墨重彩进行描绘。他对现实有着非凡的认识和极为深刻的洞察力,对人性的分析入木三分。他让阿廖沙从自杀的阴影中走出来,“打开通向自己生活的大门”;他鼓励阿廖沙“不要让书蒙住了人们的眼睛”,认为“首先应该唤起村民的思想觉悟”。但他并非盲目地顺从于民意,不赞成对农民“种种劣迹和野蛮行为”进行“原谅与宽容”。他对农民思想的分析,远远高于同时代的人。当时农民刚刚摆脱农奴制,长久跪着的人,突然站起来,自然会站不稳,腿直哆嗦,而他们对自由的狭隘理解,也导致了他们的破坏性与自私性。他们因循守旧,不肯改变,“大伙儿千辛万苦为自己建立起了一种生活方式,都已经习惯了,可忽然有那么一个人站出来进行反对”,结果只能招致他们的巴掌。罗马斯的政治主张是“应该逐渐学会把权力从沙皇手中夺过来,告诉他们,人民有权从自己中间推选各级官员”。在一百多年前,在贫困落后的俄罗斯,能够有如此先进思想的人,是非常具有前瞻性的,堪称凤毛麟角。即使在苏联建国之后,到其解体为止,都从来没有完成这一政治任务。他处变不惊,即使在被炸药恐吓之后也平静如常,在被人纵火,所有财产书籍都付之一炬的时候,他仍然坚信“一切都会过去的,一切都在向好的方面变化”,“要无所畏惧,但就是不要急于谴责别人”。他的思想是如此博大精深,正如阿廖沙所说,“罗马斯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像是一棵高大的树木,深深扎根于生活的土壤,而它的根系在土壤的下面和别的、同样古老的大树的根系交织在一起”。
阿廖沙的思想发展里程是极其痛苦的,他为生存而放弃读书,认为“当食不裹腹、满肚子怨恨和烦闷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只能去违法乱纪,作奸犯科”。更重要的是,他所见到的,与书上所说的存在极大的差异,导致他产生了强烈的思想困惑。书上的所说“农村人比城里人活得更健康,人也比较真诚”,然而事实上远非如此。而人性的复杂多变,更让年轻的阿廖沙无所适从,如劳动工人“英雄劳动诗篇的那一天”,使阿廖沙“体验了从未体验过的快乐,我的心变得亮堂了”,“他们使我们真正明白了人类世界拥有何等强大的力量”,但喝酒的时候,又露出本来的面目,“各种污言秽语,不绝于耳,大概世界上再没有比这更不知羞耻的话了”;他认为“只有强烈地、满怀热情地去关爱人,才有可能从这种关爱中汲取必要的力量,寻找和领悟生活的意义”,但现实没有关爱的世界,却让他无比痛苦;他渴望改变,但大家对“正在无私地探索通往自由和人民幸福的道路”的人进行“毫不留情的嘲笑,语言极其下流,而且极其恶毒”;他因绝望而自杀,虽然未遂,“瞧不起自己,感到自己非常渺小,觉得对不起别人,无颜再活在世上”。在历经种种劫难之后,他终于已经跳出狭小的圈子,“我的思想,已经飞向那浩瀚无垠的空间,于是,我看到了千千万万的村落”。即使如此,他也认为“农民都是些莫名其妙的人”,“无法跟这些人在一起,也不可能生活在他们中间”。实际上,阿廖沙直至小说结束,都没有能够摆脱苦闷,“周围的一切,只是黑暗在慢慢地移动。它使人看不清岸边在哪里,仿佛大地都融化在黑暗之中,变成了烟雾与河水,滔滔不绝地向下游流去,流向荒无人烟的地方,那里既没有太阳,也没有月亮和星星”。尽管如此,阿廖沙仍然没有放弃希望,“从很远的地方,在无尽的黑暗中,传来了狗的狂叫声。它提醒人们,生命还没有完全被黑暗窒息,还有一息尚存”。
高尔基的困惑,在《我的大学》成书前的一年也就是1922年,鲁迅也有同样的感受,他在《呐喊自序》中写到,“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这与高尔基是何等的相似!鲁迅伤心于麻木的国民而弃医从文,罗马斯叹息自己“如果我会写书那该有多好啊”,这是不是也影响了高尔基的人生选择?
每一次社会剧变的关口,总有一些人能够先知先觉地看到问题所在,然而清醒的人注定是痛苦的,中国古人早就说过“巧者劳而智者忧”。当然,选择是自己的,是愿意庸庸碌碌一生,还是愿意做清醒的痛苦者,答案就在我们的脚下。
☆让经典名著融入孩子们的生活——“新悦读之旅”丛书以高品质、低定价的特色,让更多的孩子买得起、读得上质优价廉的世界文学名著,特别携手新阅读研究所隆重推出“新悦读之旅”经典名著丛书,希望以更精准的内容、更专业的指导,更科学地帮助青少年走进经典名著,让经典名著能够融入孩子们的生活。
高尔基(1868—1936年)的自传三部曲《童年》最初在1913—1914年的《俄罗斯言论报》(该报因从事反革命宣传于1917年11月被苏维埃政权查封)上发表,1914年柏林出版了第一个单行本,署名M高尔基。《童年》的手稿没有保留下来。1929年有人问及此事时,高尔基回答说,手稿“好像被烧掉了,也许是在芬兰,在穆斯塔米亚基”(《高尔基档案》,第11卷,第198页)。、《在人间》最初在1915年的《俄国言论报》上发表一些章节,全文是在1916年的《年鉴》月刊上发表的。第一个单行本于1917年出版,柏林,署名M高尔基。、《我的大学》最初在1923年的《红色处女地》上连载,同年作为一部独立的作品,结集出版,署名M高尔基。据克鲁普斯卡娅回忆,在列宁最后的日子里,他常请她朗读《我的大学》给他听。,可以说是俄国文学史上一部难能可贵的纪实性系列小说,它真实详尽地记述了作者二十岁以前的坎坷经历,点点滴滴,连缀成篇,读来朴实无华,感人至深。但就三部曲所蕴涵的丰富思想和广阔艺术视野而言,它又不是一般传统意义上的自传体作品所涵盖得了的。作者在描述自己生活的同时,鲜明地描绘出了俄国人民生活中整个一个时代和这个时代人的生活特点。
高尔基几乎包揽了旧俄国的各个阶层,尤其是他所熟悉的“底层”人民。首先是写他自己,写他在各方面都格格不入的外公家的生活,继而写他离家出走,在外面流浪、打工,与人们的种种磕碰与切身感受。
阿列克谢的童年生活是短暂的。母亲死后,破了产的外公将他逐出家门。他投身社会,来到所谓“人间”。作家详细而生动地向我们勾勒出还是个孩子的阿列克谢的生活历程:先是在鞋店里“打杂”,后来又在亲戚家的制图作坊里当“学徒”,在轮船上帮厨,再后来又开始“攻读”自己的所谓“大学”——参加喀山地下革命小组活动,阅读地下读物,和所谓“生活导师们”进行交往,甚至还认识了俄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费多谢耶夫。“人间”的生活让阿列克谢从一个稚气未消的孩子慢慢成熟起来,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
高尔基生活和成长的年代,正是俄国思想活跃、群英荟萃的时代。各种思想家、理论家层出不穷,都在磨砺以须,为当时的俄国把脉、开药方,有甚嚣尘上的斯拉夫派理论和咄咄逼人的西欧派观点,也有边宣传边实践的民粹主义和已经在迅速传播的马克思主义。1861年,沙皇政府为了缓和社会矛盾,继续维持其反动统治,被迫宣布放弃农奴制,实行改革,名义上给农民以“自由”,实际上从他们身上搜刮了巨额的“赎金”,同时抢走了他们原先耕作的大批良田,使他们的生活愈加贫困。而资本主义在俄国的迅速发展,资本家的压榨剥削,进一步激起了劳动者的反抗,农民起义,工人罢工,社会矛盾激化,沙皇政府加强了镇压。民粹派动员农民对抗沙皇统治,发起“到民间去”的活动。随着资本主义在俄国的发展,工人阶级日益壮大,马克思主义在俄国传播,19世纪70年代俄国就出现了一些“工人协会”。1883年普列汉诺夫在国外组建了俄国第一个社会民主党组织“劳动解放社”,宣传马克思主义,反对民粹主义。高尔基在《我的大学》中生动描写了1888年大伙在秘密阅读普列汉诺夫于1884年发表的《我们的意见分歧》一书的情形。
其实,高尔基自传三部曲的基本思路,也正是在于表现作者的思想成长乃至最后走上革命道路的心灵历程。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高尔基在三部曲中要打破一般自传体作品的传统概念,不把人物描写局限在某一个特定的社会阶层,而是在不同程度上着眼于俄国社会的各个层面了。在世界文学发展史上,应该说,高尔基的自传三部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实际上,它不仅是作者二十岁前的生活传记,也是俄罗斯人民在一定历史发展条件下的生活纪实,其意义绝对非同寻常。
《我的大学》是十月革命胜利后的1922年完成的,次年发表在《红色处女地》杂志上。它描述的是高尔基1884年夏到1888年秋的生活。但当时写作的历史环境和政治生态已经完全变了。作品主要是写19世纪80年代俄国知识分子的,和三部曲的前两部一样,《我的大学》描述的重点,仍然是作者内心思想发展的过程以及他对当时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的态度。
革命胜利后,党所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对部分旧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错误思想进行斗争,批判他们脱离人民、散布种种诋毁革命的悲观主义谬论。高尔基以前在喀山和这类旧知识分子有过接触。三十多年过去了,类似的奇谈怪论在彼得堡沉渣泛起,它们和当年有人在喀山宣扬的人生如梦、为未来奋斗毫无意义的论调非常相似。请听高尔基在喀山街头遇到的一个冻得半死的历史教师是怎么说的:“进步——这是人们为安慰自己而杜撰出来的说辞!生活是非理性的,毫无意义。没有奴役便没有进步,没有多数人服从少数人——人类在自己的道路上便会停滞不前。我们希望减轻我们的生活负担,减轻我们的劳动,结果只能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复杂,使我们的劳动更加繁重。工厂和机器为的是要不断生产更多的机器,这是非常愚蠢的!工人越来越多,可是社会需要的只是农民——生产粮食的人。粮食就是一切,它是需要用劳动向大自然索取的。一个人需要的东西越少,他就越幸福,他的愿望越多,他的自由就越少。”“人们寻求的是遗忘和安慰,而不是知识!”
这位历史教师的想法使高尔基大为惊讶,因为它和高尔基的追求大相径庭,高尔基追求的是知识,绝不是“遗忘和安慰”。
他写道:“后来我再也没有遇见过那位历史教师,我也不想再见到他了。但我却不止一次地听到人们说生活没有意义,劳动没有用处的话——说这种话的人,有大字不识一个的云游派教徒。有无家可归的流浪汉,有‘托尔斯泰主义者’和文化素质很高的人。此外,还有东正教的修士司祭、神学硕士、制造炸药的化学家、新活力论生物学家等许多人。
“有一次,我跟这个工人老朋友‘谈心’,他苦笑着称自己是‘政治油子’。他用那种好像只有俄国人才有的襟怀坦荡的态度对我说:
“‘阿列克谢·马克西梅奇,亲爱的,我什么都不需要,什么学院、科学、飞机,统统都没用——完全多余!我只需要一个安静的角落,还有一个娘儿们,想亲的时候就亲她一下,而她对于我,应该忠贞不渝,全身心地回报我——这就可以了!您——按照知识分子的方式考虑问题,和我们毕竟不一样,您是中了毒的人。对于您来说,思想比人更重要,您考虑问题时是不是跟犹太人一样,即人是为安息日而设立的呢?”’
这两段话的意思非常明显,旨在谴责那种小资产阶级极端个人主义的思想倾向,突显《我的大学》和当时革命活动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高尔基对那种认为劳动群众不会为大家的幸福去奋斗,他们只关心自己鼻尖下的一点个人利益的有害理论大加抨击。充分肯定人类劳动的伟大意义和他们追求自由、知识、幸福的强大思想动力。一个真正的人就应该是天生的斗士。他说:“千百万俄国人为革命历尽千辛万苦,难道心灵深处真的只是为了摆脱劳动吗?最少的劳动——最大的享受,这是很有诱惑力的,它像一切难以实现的乌托邦幻想一样。非常吸引人。”一个人一定要战胜周围的环境,这样才能够实现自身的价值,完成自己的使命,否则就是浪费光阴,虚度人生。
高尔基自己就是在和周围环境的斗争中成长壮大的。他从小反抗外公家的陈规陋习,给老板干活时不遵守老板的清规戒律,和知识分子在一起时又常批判他们的错误思想和种种歪理。高尔基在《我的大学》中实际上触及了19世纪80年代俄国激烈动荡的社会政治生活,这一点连根本不关心时局变化的面包师卢托宁都注意到了,他总看见有些身份不明的人带些书到面包房里来,有时候在杰连科夫家里聚会。他们在一起读书,讨论各种问题,有时候还发生争论,其中朗读普列汉诺夫的《我们的意见分歧》的场面和高尔基与马克思主义者费多谢耶夫的交往。描写得尤为生动。当时,代表沙皇政府的反动势力还相当强大,小说对这方面的代表人物——警察尼基福雷奇——的描写相当精彩。
尼基福雷奇明白得很:当警察绝不能心慈手软,对沙皇政府心怀不满的人很多,要镇压住他们,必须得有一个强大的、运转灵活的警察机构。它就像是一张看不见的蜘蛛网。对此,高尔基是有切身体验的。
知识分子中有许多自认为“目标明确”且“深谙生活之道”的人,其实他们在生活中并不懂得审时度势,不知道应该如何行事。他们有的思想陈旧,有的过于年轻,而且往往脱离生活,书生气十足,只会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坐而论道。夸夸其谈,张口闭口人民长、人民短的,但就是不见具体行动。他们的所作所为,说明他们只不过是一些毫无用处的空谈家。这是马克思主义者费多谢耶夫亲口对高尔基说的话。可是,要战胜沙皇羽翼下大大小小的“尼基福雷奇”们,没有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仅靠一些思想混乱的知识分子在下面瞎嚷嚷,那是绝对成不了气候的。正如读者所看到的,《我的大学》在人民和知识分子关系的问题上花了不少的笔墨。诚然,高尔基描写的基本上都是以不同方式曾经投身过社会主义运动,而且在19世纪80年代发生过思想危机的那部分知识分子。这些人对沙皇专制制度不满,想寻求出路,但他们对科学社会主义还缺乏了解,对人民群众的力量还认识不足,往往孤军奋战,成效甚微。这是俄国知识分子所经历的最困难的时期之一。但就在这个时候,以普列汉诺夫为首的俄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们正在觉醒起来。他们逐渐认识到劳动群众的巨大力量和历史使命,他们深入到民间,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纲领,把许多向往革命的青年争取到自己这方面来。而19世纪80年代的高尔基,亲眼目睹并感受到了俄国知识分子所经历的那场思想危机,痛切感到,为了把革命运动推向前进,就必须把思想与事业、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所以他刻意描写了当时俄国先进阶层的生活及精神世界。当然,这不过是暴风雨来临前的一种预感,还不能说是他的清醒认识,因为后来他对这一斗争的前景的认识还产生过动摇,思想出现过反复,甚至一度认为要改变不合理的社会现状是非人力所能够达到的,失去了信心。1888年夏,高尔基离开喀山,和一个叫罗马斯的民粹主义者来到伏尔加河畔一个叫克拉斯托维多沃的村子。农村的现实生活,农民的贫困、愚昧、野蛮、保守排外心理,使他很难接受,或不闻不问,置之度外。他感到非常苦恼,根本看不到使农民摆脱这种状态的出路和前景。不过他的这种消极悲观的情绪仅仅是他当时的一种思想冲动。随着他对现实生活了解得越多,就越相信未来美好的生活一定能够到来。对农民生活的进一步了解使他产生一种非常复杂的感情,他喜欢他们,发现他们身上有许多良好的品质——热爱劳动,淳朴善良,对未来怀有美好的理想。他在《我的大学》里写道:“我看得出,这些农民,就单个而言,他们每个人身上并没有那么多的怨恨,而且常常压根儿就没有什么怨恨。实际上,他们只是一些很善良的原始村民——要让他们任何一个人露出孩子般的笑容并不难,任何一个人都会像孩子一样充满信任地听你讲关于寻找智慧和幸福的故事,听你讲有关英雄人物的丰功伟绩。”“凡是能够激发人们去幻想——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过上好日子——的一切故事,他们都会听得有滋有味。
“但是,当这些人在村会上或者岸边小酒店里一窝蜂似的凑在一块儿时,他们把自己身上一切好的东西不知藏到哪儿去了,就跟神甫披上虚假与伪善的长袍一样,对有钱有势的人,像狗一样地摇头摆尾,百般逢迎——那种样子看着都叫人恶心。有时候,他们又会突然变得像狼一样地凶狠,毛发倒立,龇牙咧嘴,野蛮地互相吼叫,甚至不惜大打出手——而且是真打——起因不过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在这种时刻,他们变得非常可怕,甚至会捣毁他们昨晚还像绵羊回到羊圈时那样老实出入的教堂。”“我无法跟这些人在一起,也不可能生活在他们中间。”
总之,高尔基认为,农民在各方面比起工人素质要差多了。农民的贪婪、自私他就很不喜欢。农民的小私有者的心理使他们很难团结成一个集体。罗马斯千辛万苦地想在农民中间开展宣传工作,为他们办好事,但最后也是一场空。有钱人挤对他不说,连穷苦农民也不支持他。最后他的房子也被人一把火烧了。高尔基离开克拉斯诺维多沃村后跟民粹派再没有发生过什么来往。
高尔基在《我的大学》中描写了知识分子、农民和工人的生活。我们从中可以明显地感觉得出,这时候的高尔基已经开始隐隐约约认识到,在未来的社会变革中工人阶级将会发挥决定性的作用。我们从小说里高尔基跟费多谢耶夫和老纺织工人尼基塔·鲁布佐夫的谈话中足可以看出来。
高尔基,是苏联无产阶级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童年》、《在人间》和《我的大学》等几部作品。
我对外来的帮助已经不抱希望,也不指望会交上好运,但我的意志却渐渐变得坚强起来。而且生活条件越是艰难,我感到自己就越坚强,甚至更聪明。我很早就懂得了:人是在与周围环境的抗争中成长壮大起来的。(P5)
他的名字就意味着欢乐,他充当着神话故事中善良精灵的角色。他的内心充满了生动活泼的青春朝气,他通过有趣的笑话、动听的歌曲和对世人陈规陋习的辛辣讽刺,照亮了生活,给生活增了辉。他刚满二十岁,看上去还是个半大孩子,但住在这里的人遇到困难时,都把他看成是一个能够为他们出主意、想办法的人,而且他总是能够给他们以帮助。好人——喜欢他,坏人——害怕他。(P16)
真理在这些夸夸其谈中渐渐看不见了,就跟穷人家菜汤里的油星儿一样。(P28)
我感到,只有强烈地、满怀热情的去关爱人,才有可能从这种关爱中汲取必要的力量,寻找和领悟生活的意义。(P31)
我感到自己好像被抛进了一个黑暗的深渊,人们像蛆虫一样,在里面盲目地乱爬,只求忘掉眼前的现实。(P33)
一个人需要的东西越少,他就越幸福;他的愿望越多,他的自由就越少。(P42)
周围的神秘气氛让我感到兴奋和激动;神秘的诗才是最崇高的诗。我感到自己像是一名在教堂里做早祷的信徒,不禁想起古罗马最早的基督徒在地下避难所里的晨祷仪式。(P64)
火是不能够用火来消灭的,同样,邪恶也不能够用邪恶力量来克服。(P80)
性格温和的人很像是地上长的苔藓。它能够疏松地表,软化生活中铁石心肠的人,使其变得较为温和、于人有益一些。(P83)
苍蝇不是狼,猎枪打不着它,可是它让人讨厌,比狼还可恶。(P121)
我有一种奇怪的感觉:好像大地被汹涌澎湃而来的黑色洪流所涤荡,将它深深地卷入其中,而我则从地面上滑落下去,一直滑到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去处。即太阳永远沉没的地方。(P123)
我觉得,罗马斯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像是一棵高大的树木,深深扎根于生活的土壤,而它的根系在土壤下面和别的、同样古老的大树的根系交织在一起。这样,它们每一个枝头上都绽放着鲜艳的思想之花,生长出茂密的、掷地有声的语言之叶。我从书中汲取了催人向上的蜜汁,感到自己在不断的成长,说起话来也更加自信了。(P126)
别急着去谴责他人!谴责人是最简单不过的事,不要热衷于这一点。看待一切事物要平和冷静,要牢记住一点:一切都会过去的,一切都在向好的方面变化。嫌慢吗?但是非常牢靠!要到处去看看,对所有事都要亲自感受一下,要无所畏惧,但就是不要急于谴责别人。(P144)
从很远的地方,在无尽的黑暗中,传来了狗的吠声。它提醒人们,生命还没有完全被黑暗所窒息,还有一息尚存。它仿佛来自遥不可及的远方,而且完全是多此一举。(P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