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书单推荐
新书推荐

新悦读之旅——我的大学

新悦读之旅——我的大学

定  价:8 元

丛书名:新悦读之旅

        

  • 作者:高尔基【前苏联】
  • 出版时间:2014/9/1
  • ISBN:9787505988187
  • 出 版 社:中国文联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I512.45 
  • 页码:152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开
9
7
9
8
8
7
8
5
1
0
8
5
7

高尔基的《我的大学》,并不是高尔基的大学,或者说,高尔基的大学,并非我们理解的大学。他抱着去喀山大学学习的想法,却不小心成为一名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打工青年,“上大学不过是一梦想”,那一年,他16岁。

梦想破灭了,生活还得继续。为了填饱肚子,他经常去伏尔加河的码头上,“置身于装卸工人、流浪汉和骗子小偷们中间”,与形形色色的人相识,而且基本上都是病态的。如师范学院的学生、有着非凡音乐才能却沦为小偷的巴什金,醉心于数学却甘受妓女嗟来之食的学生,有一副很好的男低音嗓子却卖身于富婆的毛皮匠之子,折磨妓女们的神学院大学生们,经常给阿廖沙塞“笔迹稚嫩但恬不知耻的话语”的贵族女子学校学生,“寻求遗忘和安慰而不是知识”的历史老师,都让阿廖沙一次一次地感到痛苦,“肉体上的痛苦不必说了,更痛苦的是精神上的”。

人在痛苦的时候,往往会表现出两种的方式,一是麻木,听之任之,甚至加速堕落,二是积极抗争,努力改变,“生活条件越是艰难,就越坚强,甚至更聪明”。在《我的大学》中,无论是大学生,还是历史老师,无论是工人阶级,还是农民阶级,第一种人是绝大多数,当然生活中这样的人也是绝大多数,他们一方面是“很善良的原始村民”,在强者面前很温驯,“像狗一样的摇头摆尾”,而在弱者面前则“像狼一样的凶狠”。他们终日浑浑噩噩地活着,并不知道为什么而活,除了酒和女人之后,没有别的追求,他们对敌人委曲求全,对自己人狡诈毒辣,如放炸药恐吓霍霍尔,残酷杀害伊佐特,逼得霍霍尔和阿廖沙远走他乡。现实的残酷,像无边的黑幕,看不到尽头,也无力打破。

因为有太多平庸堕落的人存在,不随波逐流的人才显得尤其可贵。老纺织工人尼基塔鲁布佐夫劝阿廖沙“一个小伙子,为人处世,要学会关爱人”,雅科夫沙波什尼科夫精通《圣经》,却认为上帝“根本就不存在”,《国际歌》“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的歌词,不也是这个意思吗?甚至,连强烈反对他的鲁布佐夫也认识到“上帝也该退位了”。

作为书中最精彩的人罗马斯,高尔基不惜用浓墨重彩进行描绘。他对现实有着非凡的认识和极为深刻的洞察力,对人性的分析入木三分。他让阿廖沙从自杀的阴影中走出来,“打开通向自己生活的大门”;他鼓励阿廖沙“不要让书蒙住了人们的眼睛”,认为“首先应该唤起村民的思想觉悟”。但他并非盲目地顺从于民意,不赞成对农民“种种劣迹和野蛮行为”进行“原谅与宽容”。他对农民思想的分析,远远高于同时代的人。当时农民刚刚摆脱农奴制,长久跪着的人,突然站起来,自然会站不稳,腿直哆嗦,而他们对自由的狭隘理解,也导致了他们的破坏性与自私性。他们因循守旧,不肯改变,“大伙儿千辛万苦为自己建立起了一种生活方式,都已经习惯了,可忽然有那么一个人站出来进行反对”,结果只能招致他们的巴掌。罗马斯的政治主张是“应该逐渐学会把权力从沙皇手中夺过来,告诉他们,人民有权从自己中间推选各级官员”。在一百多年前,在贫困落后的俄罗斯,能够有如此先进思想的人,是非常具有前瞻性的,堪称凤毛麟角。即使在苏联建国之后,到其解体为止,都从来没有完成这一政治任务。他处变不惊,即使在被炸药恐吓之后也平静如常,在被人纵火,所有财产书籍都付之一炬的时候,他仍然坚信“一切都会过去的,一切都在向好的方面变化”,“要无所畏惧,但就是不要急于谴责别人”。他的思想是如此博大精深,正如阿廖沙所说,“罗马斯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像是一棵高大的树木,深深扎根于生活的土壤,而它的根系在土壤的下面和别的、同样古老的大树的根系交织在一起”。

阿廖沙的思想发展里程是极其痛苦的,他为生存而放弃读书,认为“当食不裹腹、满肚子怨恨和烦闷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只能去违法乱纪,作奸犯科”。更重要的是,他所见到的,与书上所说的存在极大的差异,导致他产生了强烈的思想困惑。书上的所说“农村人比城里人活得更健康,人也比较真诚”,然而事实上远非如此。而人性的复杂多变,更让年轻的阿廖沙无所适从,如劳动工人“英雄劳动诗篇的那一天”,使阿廖沙“体验了从未体验过的快乐,我的心变得亮堂了”,“他们使我们真正明白了人类世界拥有何等强大的力量”,但喝酒的时候,又露出本来的面目,“各种污言秽语,不绝于耳,大概世界上再没有比这更不知羞耻的话了”;他认为“只有强烈地、满怀热情地去关爱人,才有可能从这种关爱中汲取必要的力量,寻找和领悟生活的意义”,但现实没有关爱的世界,却让他无比痛苦;他渴望改变,但大家对“正在无私地探索通往自由和人民幸福的道路”的人进行“毫不留情的嘲笑,语言极其下流,而且极其恶毒”;他因绝望而自杀,虽然未遂,“瞧不起自己,感到自己非常渺小,觉得对不起别人,无颜再活在世上”。在历经种种劫难之后,他终于已经跳出狭小的圈子,“我的思想,已经飞向那浩瀚无垠的空间,于是,我看到了千千万万的村落”。即使如此,他也认为“农民都是些莫名其妙的人”,“无法跟这些人在一起,也不可能生活在他们中间”。实际上,阿廖沙直至小说结束,都没有能够摆脱苦闷,“周围的一切,只是黑暗在慢慢地移动。它使人看不清岸边在哪里,仿佛大地都融化在黑暗之中,变成了烟雾与河水,滔滔不绝地向下游流去,流向荒无人烟的地方,那里既没有太阳,也没有月亮和星星”。尽管如此,阿廖沙仍然没有放弃希望,“从很远的地方,在无尽的黑暗中,传来了狗的狂叫声。它提醒人们,生命还没有完全被黑暗窒息,还有一息尚存”。

高尔基的困惑,在《我的大学》成书前的一年也就是1922年,鲁迅也有同样的感受,他在《呐喊自序》中写到,“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这与高尔基是何等的相似!鲁迅伤心于麻木的国民而弃医从文,罗马斯叹息自己“如果我会写书那该有多好啊”,这是不是也影响了高尔基的人生选择?

每一次社会剧变的关口,总有一些人能够先知先觉地看到问题所在,然而清醒的人注定是痛苦的,中国古人早就说过“巧者劳而智者忧”。当然,选择是自己的,是愿意庸庸碌碌一生,还是愿意做清醒的痛苦者,答案就在我们的脚下。

 你还可能感兴趣
 我要评论
您的姓名   验证码: 图片看不清?点击重新得到验证码
留言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