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与命运——《红与黑》导读
文/宋丽学
《红与黑》是司汤达的代表作,更是法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经典名著。而让人称道的是小说中篇幅极大的心理描写,这是在文学史上前所未见的。特别是对主人公于连的心理刻画,更深刻地反映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为读者了解人物及故事情节的发展作了极好的铺垫。于连第一次产生征服瑞那夫人以满足自己那可怜自尊时,他想“他有责任叫这只手不缩回去。想到有一种职责要履行,事若不成就会徒留笑柄,甚至滋生自卑,于是,所有的乐趣,顿时从他心头散逸无余。”从这里不难看出,他对瑞那夫人的情感动机起初并不单纯是为了爱,而是为了向以瑞那先生为代表的权势阶层挑战。他得到玛娣儿特的青睐时,首先想到的是“我占了夸泽诺的上风。”“夸泽诺侯爵和我,咱俩的身价已经较量过了。”于连最爱的始终是自己那可怜易碎的自尊。惟妙惟肖的心理刻画,主人公的忐忑不安、欣喜若狂、哀叹绝望无时无刻不牵动着读者。像这样的心理描写在文中处处得见,司汤达极善把握人的心理变化,通过人物所思所想,展现其真伪、善恶交集错杂的矛盾状态,读者也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心绪跌宕起伏之感。
于连是个天才吗?是否有了天资就一定能成就自己人生的辉煌呢?于连能用拉丁文背诵《圣经》,能背默思德的《教皇论》和古罗马诗人的诗句,他屡次得到认同也全都靠“乞灵于自己的记忆”。他在拼写方面出错,将“cela”拼成“cella”。当彼拉神甫问及宗教派学说时“发觉于连一无所知”。在拉穆尔伯爵的宴会上,“像骚色、拜伦、乔治四世等现代人物的名字,于连是初次听到,当然茫无所知。”从这点来看,于连是个记忆力超群的人。但他没有好好把握自己的所长,没有好好钻研学术以提高自己的素养,而将心思用在钻营上,想利用捷径达到自己飞黄腾达的目的,从开始,他就选择了一条错误的路。所以天赋终究是迈向成功的奠脚石,跟天赋相比,选择正确的方向并坚持不懈地努力才是实现成功最重要的途径。
再看于连的个性,他多疑、浮躁、狂傲、有攀越巅峰的野心,却因自己的小有成就而自负,有极强的自尊心,并竭力维护着自己的自尊,这也是为什么他拼命地想出人头而不择手段的根本原因。这样的性格也成为阻碍他作出正确选择的绊脚石。性格决定人生,正是因为这样的性格,于连走上了不归路。直到在监牢中,忆起往昔,才想到“一年有两三千法郞收入,就可以安安生生在苇儿溪那样的山区过日子了……想那时候真是很快活……只是当时不知身在福中!”此刻的幡然醒悟虽为时已晚,但他终究明白了生活的真谛。
……
《红与黑》被誉为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确属实至名归。
☆让经典名著融入孩子们的生活——“新悦读之旅”丛书以高品质、低定价的特色,让更多的孩子买得起、读得上质优价廉的世界文学名著,特别携手新阅读研究所隆重推出“新悦读之旅”经典名著丛书,希望以更精准的内容、更专业的指导,更科学地帮助青少年走进经典名著,让经典名著能够融入孩子们的生活。
《红与黑》是法国19世纪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品。司汤达是他的笔名,他的原名是亨利·贝尔。1783年出生在法国南部的格勒诺布城的一个资产阶级家庭(当时社会僧侣和贵族是第一和第二等级,资产阶级属第三等级)。16岁时,他来到巴黎,加入拿破仑军队,远征意大利。29岁时,随拿破仑军队攻打俄国,亲身经历了法军的惨败。后两年,拿破仑下台,使他感到政治的幻灭。司汤达曾说:“拿破仑和我一块儿垮台了。”
巴尔扎克崇拜拿破仑,早年曾编过一本《拿破仑文选》;相传在写《人间喜剧》时,在书桌一隅,安置一尊拿翁塑像,并在底座上刻下一句豪语:“彼以剑创其业,吾以笔 《红与黑》是法国19世纪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品。司汤达是他的笔名,他的原名是亨利·贝尔。1783年出生在法国南部的格勒诺布城的一个资产阶级家庭(当时社会僧侣和贵族是第一和第二等级,资产阶级属第三等级)。16岁时,他来到巴黎,加入拿破仑军队,远征意大利。29岁时,随拿破仑军队攻打俄国,亲身经历了法军的惨败。后两年,拿破仑下台,使他感到政治的幻灭。司汤达曾说:“拿破仑和我一块儿垮台了。”
巴尔扎克崇拜拿破仑,早年曾编过一本《拿破仑文选》;相传在写《人间喜剧》时,在书桌一隅,安置一尊拿翁塑像,并在底座上刻下一句豪语:“彼以剑创其业,吾以笔竟其功!”在崇拜拿破仑方面,司汤达绝不让于巴尔扎克。还在小学生时期,他听到拿破仑在意大利战场连战连捷,就不禁惊喜雀跃。尽管拿破仑在政治和军事上风云变幻,而司汤达把自己心目中的英雄始终定为拿破仑,把他奉为“恺撒之后世界上最伟大的人物”,司汤达庆幸自己跟随拿破仑东征西战,先后进入米兰、柏林、维也纳,直到莫斯科,亲身践履了“拿破仑史诗”时代。滑铁卢一败,拿破仑受到复辟势力的攻讦,而司汤达不顾这股势力,振笔疾书,在1817年,花了几个月时间,写了一本《拿破仑传稿》;20年之后,又写下《忆拿破仑》。1837年,写自传《亨利·贝尔传略》,最后一句:“生平只敬仰一人:拿破仑。”言尽于此,司汤达以盛赞拿破仑为己任,赞颂拿破仑强劲的个性,充沛的精力,敢冒风险的雄才大略。无论是在司汤达的小说,还是游记,抑或文论和史书中,拿破仑始终是他关注的一个中心,在作品中都或隐或现有拿破仑的影子。
《红与黑》一书中的主人公于连,可以说是从拿破仑模子中磕出来的一个克隆人物。跟拿破仑一样,于连也有非凡的记忆力,为迎合时势,把《圣经》能倒背如流,他最喜欢的书是《圣赫勒拿岛回忆录》。与瑞那市长较量占上风后,于连觉得应当乘胜追击,把瑞那的贵族傲气彻底打垮,这才是道地的拿破仑作风。
同样一种英雄性格,拿破仑与于连所处的时代不同,就有幸与不幸的分别。于连神往拿破仑,但他所处的时代已非“功名只向马上取”的征战时代,于连最后喟然一声浩叹:“噢,拿破仑!你那时代,靠打仗出生入死,以博取荣华富贵,多痛快!如今却去加重穷人的苦难,岂不卑鄙!”是的,到了1830年,“军人没有出路,教士也不是出路”,英雄真的无用武之地,壮士复有不得出之悲。故《红与黑》这部小说,实际上是写一失败的小说,是写于连从锯木厂走向断头台的失败小说。
于连是一个“向社会开战的不幸儿”,他生就火热的性格,充满着进取精神,向往英雄的行为。但所处的是一个复辟倒退的时代,使他不得不成为一个拒斥现存社会秩序的叛逆分子。于连“心比天高,身为下贱”,按于连自己的说法,是“老天爷把我放在穷人堆里,却给了我一颗高贵的心”,在家里,和粗鲁的父兄格格不入,话说不到一块儿去;进入社会,在市长家,在修道院,在侯爵府,看到的都是庸俗、虚伪、委琐。家庭、社会、时代三不合宜,他既不能像拿破仑去征服世界,名扬天下;也当不成维璃叶市长,惩恶除腐,伸张正义。社会逼得他只能面对“残酷的现实,强迫自己去探究卑劣的人心,再以虚伪的言行,行其欺诈的勾当”。他倾向雅各宾主义,却参加保皇党密谋;他明明蔑视贵族有产阶级,却又拼命往贵族有产阶级堆里钻营,在敌对的环境中做着没有胜利希望的美梦。于连向上爬,正当飞黄腾达的时候,受到告密信的打击,慨然走上断头台。一人做事一人当,于连不求上诉,不乞一命,固不失为一条好汉,但终究是一个悲剧。这个悲剧,当然是于连个人的悲剧,也是当时所有杰出的人物不用于世的历史悲剧!
司汤达提出“小说-镜子”的理论,这由来就是在《红与黑》的书中:“小说好比一面镜子,鉴以照之,沿着大路,迤逦行去。”小说要像镜子,反映行进的现实。在《红与黑》中,我们看到了庸俗的内地生活,肆虐的圣公会;我们也看到奢糜的贵族社会和猖獗的保皇势力。镜子“有时映现蔚蓝的天空,有时照出的却是路上的污泥”,这能怪镜子吗?小说像镜子一样,忠实地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要反映生活,就离不开时政。而1830年,正是法国历史上一个重要年份,七月革命的爆发,成为查理十世复辟王朝与路易·菲力普资产阶级王国更迭的契机。《红与黑》的副标题,为“1830年纪事”,也意味着这是一本政治性很强的小说。在《红与黑》中,司汤达借书中人物之口,说:“你的人物如果不谈政治,就不成为1830年的法国人。你这本书,也就不会像你奢望的那样,成其为一面镜子”。
……
☆司汤达,法国作家。原名亨利贝尔。生于格勒诺布尔一个有产者家庭。1799年到巴黎,在军事部供职。曾随拿破仑军队到意大利和莫斯科。1814年波旁王朝复辟,他前往意大利米兰侨居,从事写作。其代表作《红与黑》在全世界享有盛名。
上卷
第一章小城风光
第二章穷人的福星
第三章父与子
第四章烦闷
第五章小小的风波
第六章乡村之夜
第七章长夜悠悠
第八章堕入情网
第九章情意缱绻
第十章首席助理
第十一章匿名信
第十二章神学院
第十三章初次提升
第十四章重温柔情
上卷
第一章小城风光
第二章穷人的福星
第三章父与子
第四章烦闷
第五章小小的风波
第六章乡村之夜
第七章长夜悠悠
第八章堕入情网
第九章情意缱绻
第十章首席助理
第十一章匿名信
第十二章神学院
第十三章初次提升
第十四章重温柔情
下卷
第一章乡村情趣
第二章初见世面
第三章穿黑戴孝的秘密
第四章少女的王国
第五章难道是个丹东
第六章焉知不是阴谋 第七章良夜永夕,万般风情
第八章一束秀发示信物
第九章爱的眩惑
第十章弱者的苦难
第十一章工于心计的老人家
第十二章晴天霹雳
第十三章可悲的细节
第十四章权势人物
第十五章静逸
第十六章审判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要想发迹,势必去刻薄穷民,奉承区长、市长、名流,投他们所好,为他们效劳:这种行为,社会上称为处世之道,对一个世俗中人,与灵魂的得救倒也并非完全水火不容。但处于我们的地位,就应该有所选择:不是追求尘世的富贵,就是向往天国的福祉,别无折中的办法。(P24)
雄鹰不时从他头顶上的绝壁间飞掠而出,在长空悄然盘旋,划出道道圆圈。于连的眼睛,不由自主跟着鸷鹰转。稳健而有力的搏击,令人震慑,他渴慕这种力量,渴慕这种孤高。(P40)
心地纯良,无怨无恨,无疑能使人长葆青春。可叹世间多数娇美女子,往往红颜先老!(P46)
文明过度的不幸!一个年轻人,在二十岁上,要是受过教育,他的心灵离纵情放达就有千里之遥;而无纵情放达之概,爱情又往往沦为可厌的义务。(P46-47)
渴望已久的东西,一旦如愿以偿,心灵反陷于惊讶惶惑之中。人心本来一直有所企望,现在已无可追求,而刚过眼的烟云,尚未成为甜蜜的回忆。(P50)
我的庇护,不是施恩和宽宥,而是加倍的鞭策和严明,以防止沉沦和堕落。(P71)
你已看惯笑脸,而笑脸是虚伪的舞台。奉告你,真理是严正的。我们在尘世的使命,不也是严正的吗?应当时时警醒,你的良知要提防这个弱点:对浮华的世象不要太动心。(P72)
要看一个人是不是真有价值,且在他的欲望前面,在他的事业前面,设下重重障碍。他真有本领,自会克服困难或绕过障碍的。(P76)
夏泽尔和一些出挑的修士都来输诚称臣,言词之间几乎带点埋怨,怪于连没把他家的富有及早告知,害得他们对钱财不免失敬。(P76)
你们是祈求尘世的荣华,社会的实益,发号施令的快意,藐视法律和肆无忌惮的兴味呢,还是希望求得灵魂的得救?你们之中,即使是后知后觉者,只要睁开眼来,也能分清何去何从这两条路来。(P85)
一般大人物貌似彬彬有礼,深于世故者知道骨子里是惺惺作态。偏于客套,无异浪费时间。(P87)
虚假,要行之有效,就该擅自掩饰。(P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