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年里的花开》11.9万字,共分“沧桑的时光一言不发”、“岁月里的柔软时光”、“我是你掌心里的一痕线”、“让我们活着感受美好”、“低下头便是人间”、“回首处阳光倾城”六部分。作者(张岚)用一颗易感的心,细腻的笔触,热情讴歌了自然之美,人间真爱和积极向上的感恩情怀。字里行间爱意绵绵,阳光向上,回味悠远。
似水流年中,旧时月色,前尘梦影,在心灵的长期浸染下,一似飘逝的过眼云烟般挂满生命的枝头,就像天上的月亮,盈亏之间人间却已是千年了。 《流年里的花开》收集了作者张岚近年来发表的散文作品。内容包括这个黄昏的安宁与忧伤、活在珍贵的人间、静静流淌的岁月、一个人的城市、站在岁月的深处、母亲的夜晚等。
“中国书籍文学馆”,这听上去像一个场所,在我的想象中,这个场所向所有爱书、爱文学的人开放,不管是白天还是夜晚,人们都可以在这里无所顾忌地读书——“文革”时有一论断叫做“读书无用论”,说的是,上学读书皆于人生无益,有那工夫不如做工种地闹革命,这当然是坑死人的谬论。但说到读文学书,我也是主张 “读书无用”的,读一本小说、一本诗,肯定是无法经世致用,若先存了一个要有用的心思,那不如不读,免得耽误了自己工夫,还把人家好好的小说、诗给读歪了。怀无用之心,方能读出文学之真趣,文学并不应许任何可以落实的利益,它所能予人的,不过是此心的宽敞、丰富。
实则,“中国书籍文学馆”并非一个场所,它是一套中国当代文学、当代小说的大型丛书。按照规划,这套丛书将主要收录当代名家和一批不那么著名,但颇具实力的作家的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和散文集等。“中国书籍文学馆”收入这批名家和实力作家的作品,就好比一座厅堂架起四梁八柱,这套丛书因此有了规模气象。
现在要说的是“中国书籍文学馆”这批实力派作家,这些人我大多熟悉,有的还是多年朋友。从前他们是各不相干的人,现在, “中国书籍文学馆”把他们放在一起,看到这个名单我忽然觉得,放在一起是有道理的,而且这道理中也显出了编者的眼光和见识。
当代文学,特别是纯文学的传播生态,大抵集中在两端:一端是赫赫有名的名家,十几人而已;另一端则是“新锐 ”青年。评论界和媒体对这两端都有热情,很舍得言辞 “中国书籍文学馆”,这听上去像一个场所,在我的想象中,这个场所向所有爱书、爱文学的人开放,不管是白天还是夜晚,人们都可以在这里无所顾忌地读书——“文革”时有一论断叫做“读书无用论”,说的是,上学读书皆于人生无益,有那工夫不如做工种地闹革命,这当然是坑死人的谬论。但说到读文学书,我也是主张 “读书无用”的,读一本小说、一本诗,肯定是无法经世致用,若先存了一个要有用的心思,那不如不读,免得耽误了自己工夫,还把人家好好的小说、诗给读歪了。怀无用之心,方能读出文学之真趣,文学并不应许任何可以落实的利益,它所能予人的,不过是此心的宽敞、丰富。
实则,“中国书籍文学馆”并非一个场所,它是一套中国当代文学、当代小说的大型丛书。按照规划,这套丛书将主要收录当代名家和一批不那么著名,但颇具实力的作家的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和散文集等。“中国书籍文学馆”收入这批名家和实力作家的作品,就好比一座厅堂架起四梁八柱,这套丛书因此有了规模气象。
现在要说的是“中国书籍文学馆”这批实力派作家,这些人我大多熟悉,有的还是多年朋友。从前他们是各不相干的人,现在, “中国书籍文学馆”把他们放在一起,看到这个名单我忽然觉得,放在一起是有道理的,而且这道理中也显出了编者的眼光和见识。
当代文学,特别是纯文学的传播生态,大抵集中在两端:一端是赫赫有名的名家,十几人而已;另一端则是“新锐 ”青年。评论界和媒体对这两端都有热情,很舍得言辞和篇幅。而两端之间就颇为寂寞,一批作家不青年了,离庞然大物也还有距离,他们写了很多年,还在继续写下去,处在最难将息的文学中年,他们未能充分地进入公众视野。
但此中确有高手。如果一个作家在青年时期未能引起注意,那么原因大抵有这么几条: 一、他确实没有才华。
二、他的才华需要较长时间凝聚成形,他真正重要的作品尚待写出。
三、他的才华还没有被充分领会。
四、他的运气不佳,或者,由于种种原因,他的写作生涯不够专注不够持续,以至于我们未能看见他、记住他。
也许还能列出几条,仅就这几条而言,除了第一条令人无话可说之外,其他三条都使我们有足够的理由对这些作家深怀期待。实际上,中国当代文学的丰富性、可能性和创造契机,相当程度上就沉着地蕴藏在这些作家的笔下。
这里的每一位作者都是值得关注、值得期待的。
“中国书籍文学馆”收录展示这样一批作家,正体现了这套丛书的特色——它可能真的构成一个场所,在这个场所中,我们不仅鉴赏当代文学中那些最为引人注目的成果,而且,我们还怀着发现的惊喜,去寻访当代文学中那相对安静的区域,那里或许是曲径幽处,或许是别有洞天,或许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第一辑 沧桑的岁月一言不发
这个黄昏的安宁与忧伤
活在珍贵的人间
静静流淌的岁月
一个人的城`市
站在岁月的深处
夜晚的河
因你今晚共我唱
第二辑 生命里的柔软时光
母亲的夜晚
多么好的一个下午
有一些时刻仅属于自己
守住自己的心
曾经与爱隔河相望
脆弱的玻璃 第一辑 沧桑的岁月一言不发
这个黄昏的安宁与忧伤
活在珍贵的人间
静静流淌的岁月
一个人的城`市
站在岁月的深处
夜晚的河
因你今晚共我唱
第二辑 生命里的柔软时光
母亲的夜晚
多么好的一个下午
有一些时刻仅属于自己
守住自己的心
曾经与爱隔河相望
脆弱的玻璃
有风吹过凤尾竹
十月,美好的时光
秋天
沂河赏月
立秋
温情的美丽
第三辑 我是你掌心里的一痕线
花香沉醉的晚上
你是上帝遗落在人间的天使
爱我,请远离我
春来,你却不在
爱玉成痴
冬日的怀念
理想好男人
今年花正开
悲伤,泪流成河
梦在我看不见的地方
那一地的小黄花
第四辑 让我们活着感受美好
生活中,那些珍贵的
缺憾,缺憾
瞬间老去的年华
岁月匆匆的脚步
宝藏
桑椹又熟时
等待死亡
与生俱来
走近田野
合欢,合欢
流放
让心腾出些空间温柔地感恩
那一地细细碎碎的阳光
这样的幸福
过年
第五辑 低下头便是人问
一样的阳光
梦里周庄
四月的牡丹
春暖花开
我是一棵秋天的树吗
烟火人生
又见四月飞雪
第六辑 回首处阳光倾城
春节,正在赶往昨天的途中
别了,我所拥有的今天和今年
美丽的花事
生命随感
窗外,一个个芬芳的日子
冬,持续的冬
春天,令我怀想的一个人
一个人的快乐与寂寞
雪,轻轻地落
一个肩膀的温暖
第七辑 尘埃里开出的花蕾
女人当做林徽因
我不爱自己已经很多年
鳌园功与集美学村
冬夜里的篝火
因为《开片》,所以计文君
闲读张爱玲
清明观《人殓师》
活在珍贵的人间 活在这珍贵的人间 太阳强烈 水波温柔 层层白云覆盖着…… 读这首诗的时候,我将目光尽量投向辽阔的远方,对面高大的建筑物却把我的目光又挡了回来。回过头来的目光里,我看到一列正呼啸而过的火车,1989年3月26日下午5:30的这列火车,就一路呼啸着,驶过了山海关附近冰冷的铁轨,驶过了横躺在铁轨上的那个温暖的身体。
看到这些景象的时候,太阳并不强烈,严格意义上来说,今天是一个阴天。在这阴郁的天气里,我竟整整一天捧着《海子诗集》,努力地搜寻着海子笔下强烈的太阳,寻找着温柔的水波。然而,我窗外的天是灰蒙蒙的,如同蒙上了一层铅色的面纱,更像浓重的哀愁;我对面宽大的河,一层层的浪花顺流而下,如同一首首长长短短的诗。于是,我失望地回过脸来,再一次注视着这本《海子诗集》,注视着远方那列呼啸着的火车,我看到,生活伦理和艺术法则、轻与重、都市与乡村,如同剪刀,把一个温暖的身体断然剪开。
被剪开了的诗人周身散发着文化的芬芳,却让我再一次体验到致命的疼痛。
是的,疼痛,这种疼痛是疲倦的、沉重的,像诗一样。有时,又像两条望不到边的铁轨。铁轨深处,是满贮的疼痛和泪水。
从明天起. 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 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 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这是26岁的诗人临终前的歌唱,他用属于北方的原质的、急促的,如同火焰和钻石、黄金和泥土的声音,唱出了他生命中最炽热的高音,然后,永久地沉默…… 山海关从此也沉默着,这一沉默就是20年,然而,奔腾着的汨罗江却一直没有停止它的诉说:归去来兮!归去来兮!自从两千年前那个忧愤的身影解下衣服,拿起石块绑在自己身上,跳进滚滚的江水后,汨罗江就再也不曾停止过这种诉说。
那么,老舍呢?他有没有更多的诉说?怎么说呢,他留下了《四世同堂》、留下了《茶馆》、留下了《骆驼祥子》……在1966年8 月的一天,悄悄地沉人了北京的太平湖。在沉湖之前,他也有过诉说的,但他却只对自己的孙女说:来,和爷爷说再见。
哈姆雷特曾说过:面对这样一个乾坤颠倒的世界,还是死了吧,可是死了以后怎么办呢?世界又会变成什么样子?是更好还是更坏?死去的人从来没有告诉世人死后的状况,即使他是著名诗人,即使他是一代文学巨匠。他们死后就紧闭上了嘴巴,再不肯发出一个字,一个音。因为生活有许多叫人打不开的结吗? 数不清的身影从岁月的长河里蹚过。
很多东西可以消亡,即使突忽如一个模糊的身影。但文字不会,思想不会。当我们某一天,再读到这些有思想、有生命的文字的时候,我们就会聆听到他们内心深处的声音,他们的焦躁.他们的喜悦,他们的悲观,他们的失落。在这样的时候,我们还会听到另外的声音。
1961年6月2日的早晨,不知天空有没有如海子所说的“太阳强烈”,还是如我此时面对的灰蒙蒙的一片。海明威没有来得及告诉后人,他只是在爱达荷州凯彻姆镇寓所里,忙着把一支银子镶嵌的猎枪装上子弹,然后塞进自己的嘴里,一齐扣动了两个扳机。那一刻,我不知道他有没有想起他说过的话: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威严壮观,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不知他是忘记了,还是他不屑再提起。
“人生活在希望之中,一个希望破灭了或实现了,就会有新的希望产生。”法国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却于1893年7 月6日,用裁纸刀割开了曾说过如此豁达语言的喉咙;而刚满30岁的叶赛宁,在 1925年12月28日的那个凌晨,咬破手指,用血写下了自己的遗书,让鲜红的血色,映出天空温暖而强烈的阳光。
顾城呢?三毛呢?P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