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不仅是一部精彩的历史名著,水户学的基础之一,对日本历史进程和精神文化遗产影响深远:
明朝灭亡后,遗民朱舜水流亡到水户藩,本书主修者藩主德川光圀深加礼之,深受中国儒家思想浸淫,本书编纂举水户藩全藩财力,二百余年修成,故事精美之外,其正统思想,后来演变为“尊王攘夷”,对后来的幕府倒台,明治维新起了动员作用。
本书前半铺陈宫廷、朝臣生活,后半武家崛起战争场面,人物鲜活,行事奇异,性格多样,场面壮阔,读之忘倦,可读性非凡,虽效仿中国史法,体例甚至有所创见。
本次出版,共分六册。本书为第五册,主要内容为145—196卷,是列传之中间部分。以武家崛起战争场面为主,主要讲述平氏、源氏、北条氏、足利氏以武臣身份,趁上层贵族内乱,一夺藤原氏摄关世传权柄,一夺天皇任用国司地头掌握税赋的经济命脉,使千载制度大变。
本书用明治三十三年本为校点本最初的录入与校对依据。以明治三十九版为覆校,改正了底本明显的错讹。只对明显的手民误植以及易于引起误会的通假字、异体字,根据其他版本与资料略做更动。原书引用的大量日本古歌均原文移用,标点使用力求谨慎简略,原书双行夹注,一律改为脚注。
史学名著,水户德川光圀《大日本史》,不仅是国内少见的日本史学典籍整理本,它曾以“尊王攘夷”等中式文化资源、历史经验对明治维新做了思想动员;中文文言写就的宏大史书,标明了日本在思想文化上曾受中华文明浸淫的高度。中日两国之间,日本把中国研究得认真细致,相形之下,我国颇不能相敌。我社出版此书,愿对国人理解重要邻邦的历史和文化,博雅阅读,甚至消闲,略有贡献。
德川光圀(1628—1701),日本江户时代的大名,水户藩第二代藩主,德川家康之孙。亦是日本古代最重要的历史学家。他以学术及政治地位之便设立史局,集合当时著名学者编纂《大日本史》,为日本古代重要的纪传体历史名著。
民间以“水户黄门”演绎德川光圀故事,后来拍成电 视剧,播出四十年,总集数过千,他如此家喻户晓的原因,一是主持修纂了重要史书,即本书。二是认真按照书中儒家理想人格要求自己,让位于兄长之子,行事高尚,一生传奇。
总目录
《大日本史》之史学(代序)
校点说明
进《大日本史》表
《大日本史》叙
卷二本纪第二
卷三本纪第三
卷四本纪第四
卷五本纪第五
卷六本纪第六
卷七本纪第七
卷八本纪第八
卷九本纪第九
卷十本纪第十
卷十一本纪第十一
总目录
《大日本史》之史学(代序)
校点说明
进《大日本史》表
《大日本史》叙
卷一本纪第一
卷二本纪第二
卷三本纪第三
卷四本纪第四
卷五本纪第五
卷六本纪第六
卷七本纪第七
卷八本纪第八
卷九本纪第九
卷十本纪第十
卷十一本纪第十一
卷十二本纪第十二
卷十三本纪第十三
卷十四本纪第十四
卷十五本纪第十五
卷十六本纪第十六
卷十七本纪第十七
卷十八本纪第十八
卷十九本纪第十九
卷二十本纪第二十
卷二十一本纪第二十一
卷二十二本纪第二十二
卷二十三本纪第二十三
总目录卷二十四本纪第二十四
卷二十五本纪第二十五
卷二十六本纪第二十六
卷二十七本纪第二十七
卷二十八本纪第二十八
卷二十九本纪第二十九
卷三十本纪第三十
卷三十一本纪第三十一
卷三十二本纪第三十二
卷三十三本纪第三十三
卷三十四本纪第三十四
卷三十五本纪第三十五
卷三十六本纪第三十六
卷三十七本纪第三十七
卷三十八本纪第三十八
卷三十九本纪第三十九
卷四十本纪第四十
卷四十一本纪第四十一
卷四十二本纪第四十二
卷四十三本纪第四十三
卷四十四本纪第四十四
卷四十五本纪第四十五
卷四十六本纪第四十六
卷四十七本纪第四十七
卷四十八本纪第四十八
卷四十九本纪第四十九
卷五十本纪第五十
卷五十一本纪第五十一
卷五十二本纪第五十二
卷五十三本纪第五十三
卷五十四本纪第五十四
卷五十五本纪第五十五
卷五十六本纪第五十六
卷五十七本纪第五十七
卷五十八本纪第五十八
卷五十九本纪第五十九
卷六十本纪第六十
卷六十一本纪第六十一
卷六十二本纪第六十二
卷六十三本纪第六十三
卷六十四本纪第六十四
卷六十五本纪第六十五
卷六十六本纪第六十六
卷六十七本纪第六十七
卷六十八本纪第六十八
卷六十九本纪第六十九
卷七十本纪第七十
卷七十一本纪第七十一
卷七十二本纪第七十二
卷七十三本纪第七十三
卷七十四列传第一
卷七十五列传第二
卷七十六列传第三
卷七十七列传第四
卷七十八列传第五
卷七十九列传第六
卷八十列传第七
卷八十一列传第八
卷八十二列传第九
卷八十三列传第十
卷八十四列传第十一
卷八十五列传第十二
卷八十六列传第十三
卷八十七列传第十四
卷八十八列传第十五
卷八十九列传第十六
卷九十列传第十七
卷九十一列传第十八
卷九十二列传第十九
卷九十三列传第二十
卷九十四列传第二十一
卷九十五列传第二十二
卷九十六列传第二十三
卷九十七列传第二十四
卷九十八列传第二十五
卷九十九列传第二十六
卷一百列传第二十七
卷一百一列传第二十八
卷一百二列传第二十九
卷一百三列传第三十
卷一百四列传第三十一
卷一百五列传第三十二
卷一百六列传第三十三
卷一百七列传第三十四
卷一百八列传第三十五
卷一百九列传第三十六
卷一百十列传第三十七
卷一百十一列传第三十八
卷一百十二列传第三十九
卷一百十三列传第四十
卷一百十四列传第四十一
卷一百十五列传第四十二
卷一百十六列传第四十三
卷一百十七列传第四十四
卷一百十八列传第四十五
卷一百十九列传第四十六
卷一百二十列传第四十七
卷一百二十一列传第四十八
卷一百二十二列传第四十九
卷一百二十三列传第五十
卷一百二十四列传第五十一
卷一百二十五列传第五十二
卷一百二十六列传第五十三
卷一百二十七列传第五十四
卷一百二十八列传第五十五
卷一百二十九列传第五十六
卷一百三十列传第五十七
卷一百三十一列传第五十八
卷一百三十二列传第五十九
卷一百三十三列传第六十
卷一百三十四列传第六十一
卷一百三十五列传第六十二
卷一百三十六列传第六十三
卷一百三十七列传第六十四
卷一百三十八列传第六十五
卷一百三十九列传第六十六
卷一百四十列传第六十七
卷一百四十一列传第六十八
卷一百四十二列传第六十九
卷一百四十三列传第七十
卷一百四十四列传第七十一
卷一百四十五列传第七十二
卷一百四十六列传第七十三
卷一百四十七列传第七十四
卷一百四十八列传第七十五
卷一百四十九列传第七十六
卷一百五十列传第七十七
卷一百五十一列传第七十八
卷一百五十二列传第七十九
卷一百五十三列传第八十
卷一百五十四列传第八十一
卷一百五十五列传第八十二
卷一百五十六列传第八十三
卷一百五十七列传第八十四
卷一百五十八列传第八十五
卷一百五十九列传第八十六
卷一百六十列传第八十七
卷一百六十一列传第八十八
卷一百六十二列传第八十九
卷一百六十三列传第九十
卷一百六十四列传第九十一
卷一百六十五列传第九十二
卷一百六十六列传第九十三
卷一百六十七列传第九十四
卷一百六十八列传第九十五
卷一百六十九列传第九十六
卷一百七十列传第九十七
卷一百七十一列传第九十八
卷一百七十二列传第九十九
卷一百七十三列传第一百
卷一百七十四列传第一百一
卷一百七十五列传第一百二
卷一百七十六列传第一百三
卷一百七十七列传第一百四
卷一百七十八列传第一百五
卷一百七十九列传第一百六
卷一百八十列传第一百七
卷一百八十一列传第一百八
卷一百八十二列传第一百九
卷一百八十三列传第一百十
卷一百八十四列传第一百十一
卷一百八十五列传第一百十二
卷一百八十六列传第一百十三
卷一百八十七列传第一百十四
卷一百八十八列传第一百十五
卷一百八十九列传第一百十六
卷一百九十列传第一百十七
卷一百九十一列传第一百十八
卷一百九十二列传第一百十九
卷一百九十三列传第一百二十
卷一百九十四列传第一百二十一
卷一百九十五列传第一百二十二
卷一百九十六列传第一百二十三
卷一百九十七列传第一百二十四
卷一百九十八列传第一百二十五
卷一百九十九列传第一百二十六
卷二百列传第一百二十七
卷二百一列传第一百二十八
卷二百二列传第一百二十九
卷二百三列传第一百三十
卷二百四列传第一百三十一
卷二百五列传第一百三十二
卷二百六列传第一百三十三
卷二百七列传第一百三十四
卷二百八列传第一百三十五
卷二百九列传第一百三十六
卷二百十列传第一百三十七
卷二百十一列传第一百三十八
卷二百十二列传第一百三十九
卷二百十三列传第一百四十
卷二百十四列传第一百四十一
卷二百十五列传第一百四十二
卷二百十六列传第一百四十三
卷二百十七列传第一百四十四
卷二百十八列传第一百四十五
卷二百十九列传第一百四十六
卷二百二十列传第一百四十七
卷二百二十一列传第一百四十八
卷二百二十二列传第一百四十九
卷二百二十三列传第一百五十
卷二百二十四列传第一百五十一
卷二百二十五列传第一百五十二
卷二百二十六列传第一百五十三
卷二百二十七列传第一百五十四
卷二百二十八列传第一百五十五
卷二百二十九列传第一百五十六
卷二百三十列传第一百五十七
卷二百三十一列传第一百五十八
卷二百三十二列传第一百五十九
卷二百三十三列传第一百六十
卷二百三十四列传第一百六十一
卷二百三十五列传第一百六十二
卷二百三十六列传第一百六十三
卷二百三十七列传第一百六十四
卷二百三十八列传第一百六十五
卷二百三十九列传第一百六十六
卷二百四十列传第一百六十七
卷二百四十一列传第一百六十八
卷二百四十二列传第一百六十九
卷二百四十三列传第一百七十
校点说明
一、德川光圀主持编纂的《大日本史》,目前在网上有两个电子版流传。其一版权页题“明治三十三年九月八日印刷,明治三十三年九月十一日发行”,全书二十六册,二百四十三卷,无志表。此为我们这个校点本最初的录入与校对依据。以后,复得到另一版本,版权页题“明治三十九年九月一日印刷,明治三十九年九月十二日发行”,全书一百册,三百九十七卷,志表全。我们又以此书覆校,改正了底本明显的错讹。
二、本书为《大日本史》一书本纪与列传部分的简体校点本,旨在提供便利易读的排印本,不做繁琐考证与校勘。原书文字不予改动,只对明显的手民误植以及易于引起误会的通假字、异体字,根据其他版本与资料略做更动,不出校勘记。原书引用的大量日本古歌均原文移用,不做改写翻译,免增混乱。
三、《大日本史》原书以中文文言写成,我们使用的两个版本均已断句。此次整理,我们一律改为新式标点,以便阅读。标点使用力求谨慎简略,对资料不够充分、易于引起纰漏之处,采宁缺毋滥原则。
四、原书双行夹注,一律改为脚注。其中所含大量引文,以资料缺乏,有无法判断起讫位置之虞,故统一不使用引号。
五、囿于条件及篇幅所限,志表部分暂付阙如,俟以后印行。
六、为醒目起见,本书更名为《日本史记》,内文仍题为《大日本史》。
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