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初,内蒙古西部出现了一位显赫的传奇人物“红狼台吉”。他出生于一个贫寒的破落贵族家庭,艰辛的生活把他锻造成一个“混世魔王”。他与王府的女佣奥肯结为夫妻,却与清廷定郡王的格格、有名的福晋十三奶奶堕入爱河。他在十三奶奶的帮助下走向官场,从此平步青云,巧妙地施展政治手腕,用血腥暴力除掉了一个个政敌,渐渐把控了他所在的红格尔和硕旗的政治实力。为了得到至高无上的权力,红狼台吉开始了他轰轰烈烈的冒险人生。
红狼台吉的儿子奕山与父亲走的是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他与好友奕川同时爱上了一个女孩儿,又一起参加了北伐革命。大革命失败后兄弟二人逃回故乡,却因国共政见不同而反目。最终。奕川为报父仇带队伍起义,杀死了红狼台吉。奕山收拾残局,兄弟二人列阵于黄河岸边一决雌雄……
《红狼毒》成功塑造了红狼台吉这个极其复杂多面的人物。小说历史纵深感很强,人物形象立体丰满,故事跌宕起伏,引人入胜,语言生动诙谐,且具有浓厚的蒙汉文化交融的地方特色,是一部沉雄厚重的优秀长篇小说。
本书收入“草原文学重点作品创作工程·第三辑”。
楔子
上卷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下卷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楔子
上卷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下卷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尾声
那件事情发生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之夏。
经勘探在醉歌儿旗地下发现了乌金,于是开始在羊群滩这个地方修建一座露天煤矿。羊群滩人杰地灵,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出一种非常独特的挖掘办法——利用水往低处流的原理,把从高原上流过的牛尾巴河水引过来,让河水冲刷那片蕴藏着乌金的高地,用水流把泥沙带走,这样,厚厚的土层就会变得越来越单薄,然后再用人工挖掘,不仅大大节省了劳力,并而且有可能会挖出一座露天煤矿来。
这个办法的确非常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在那些激情燃烧,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的其乐无穷的日子里,那片高原土地被河水冲刷得一天比一天凹陷进去。
这天的天气与以往有些不同,仿佛有一股阴曹地府的寒气泛上来,一直沿着人们的脊梁向上攀援。牛尾巴河的水流也似乎比平时要更加湍急。天空一直阴沉着却迟迟不肯落雨,只有闪电飞快划过却听不到雷音。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奇异的略带苦涩花香的味道,可是谁也说不出那是一种什么样的花香,更何况,这附近并没有什么野花!意外发生在黄昏临近的时分。当众人扛起铁锹、镐头之类的工具正要收工时,突然,犹如响了一个闷雷,大地上传导过来一阵轻轻的颤动。
所有的人都抬头望去——声音是从头顶上传过来的,顺着那股水流相伴而来。与此同时,一个巨大的黑色物体从山坡上坠落而下,轰然一声响,落在人们面前。当它完全落稳时,众人也把它看了一个真切——那居然是一口硕大的棺材!大棺材落在地上,裂开,但没有破碎,因为棺木很结实。显然,这是流水的杰作,棺材是被牛尾巴河的水给冲刷下来的。
人们呆愣了片刻,镇定下来。那时的人们大都是无神论者,胆子很大,不信什么妖魔鬼怪。两个毛头后生上前,打开棺材盖子,发现里面居然并排躺着两具十分完整的骷髅。衣服尚未腐烂,毛发依然完好,根据服装和佩饰来判断,这两具尸体显然是一男一女。
男女合葬,不是夫妻,便是情侣!但一般的男女合葬,是用两具棺材,男方的棺具及陪葬品要比女方丰厚得多,以显示出男尊女卑。像这种情景——两个人合葬在一口大棺材里的情况并不多见。更为奇特的是,这一对冤家各自的一只手腕被一对形状奇特的玉镯子紧紧地联结在一起!那两只碧绿的玉环天衣无缝地互相衔接着,打磨制造它的工匠似乎有意把它制作成一副手铐的形状。棺材里的那对痴男怨女似乎被一副碧玉手铐强行铐在一起,从此再也无法分开……大家急于想知道这一对儿早已作古之人的身份。
于是有人忙跑回到旗镇,叫来了正在学习班里改造的一位专门研究当地文史的老先生奕文英。当年,这位老先生因为自称自己是黑骨头家族的后代,“文革”时被关押起来进行思想改造。奕老先生对红格尔旗的文史烂熟于心,被人戏称为“红学家”。奕老先生刚刚走到那具檀香木制作的大棺材前就一下杲怔住了,他傻了一般,久久伫立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众人的眼睛都直勾勾地盯着他。奕老先生突然双膝一弯,跪倒在地,悲悲切切地叫了一声:这是咱的老祖宗——红狼台吉,也就是咱们的奕公爷呀!那是十三奶奶啊……红狼台吉?十三奶奶?对于羊群滩的人们来说,这两个名字是四五十年前的一个神话,是这里的人们口口相传并将永远流传下去的一段传奇,也是当地所有奕姓人的祖宗!几个奕姓族人双腿一软,跟着跪了下去,他们认定自己的血管里流着红狼台吉的血,他们都是红狼台吉的后裔!大家寻找着棺材坠落的起点。他们爬上了山坡。
到达山坡之后,人们更加奇怪,过去他们从来没有发现,原来在那山坡顶上,茂盛地生长着一片浓密的红狼毒花,花色呈暗红或者淡粉。那股略带苦涩的香味儿正是从那儿飘荡过来的。
雨刚好就在这时落了下来,绵绵不绝,似血,如泪。
……P003-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