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家唐晓渡: 徐迟先生的创作跨跃不同的时代,前后绵延达六十多年,且涉猎多个领域,毫不夸张地说,其作品不仅是一部连续的的个人心灵史,而且是一部打开的精神现象学,并由此折射着现当代包括文学史在内的历史进程,以及转型期一代知识分子曲折的心路历程;反过来,这些作品又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作为精神-语言存在的徐迟,一个饱经沧桑而又始终敞向未来,敏感、好奇、博学、多思、丰富而纯粹的徐迟,一个似乎永远激情充沛,且不失赤子之心的徐迟。这样的徐迟不会随着他肉体的消亡而消亡,恰恰相反,其中蕴含的生命和存在的秘密,正如他笔下曾经感动了一代人的“哥德巴赫猜想”一样,值得我们反复重新认知、品味。
《嘉尔曼》歌剧作曲者比才 《嘉尔曼》!《嘉尔曼》!和华格纳的音乐大剧反对后的大哲学家尼采,彷徨无依中,偶然在一个小剧院发现了他的新的热情和新的信仰的歌剧是什么啊?《嘉尔曼》!《嘉尔曼》!今日我们最喜欢的,认为是最灿烂的一本歌剧是什么啊?《嘉尔曼》!《嘉尔曼》!
潜伏于人的内心的漂泊的希冀,潜伏于人的内心的荒诞经历的幻想和欲望,都因了梅立米的小说和比才的音乐,而得到了一些放肆。嘉尔曼的人格的形成确定了人类的嗜好。《嘉尔曼》歌剧的演出,但想一想尼采当时的疯狂一样的喜悦啊。
但是可怜的短命的青年作曲家比才,是因了他的杰作的失败而死的呢。
演嘉尔曼一角的伽利玛丽夫人,在嘉尔曼玩纸牌时,那些铲形的纸牌预兆了的,何止是嘉尔曼的死亡呢,这表演之后,不过是几个小时啊!而比才死去了。
他是生在巴黎的,时为一八三八年十月二十五日。他的天才是继承自父母的。他的母亲是一个有名的钢琴家。他的父亲是画家出身,但在二十五岁的时候,变成了职业的音乐家。他悔艾,因为他的早年是徒然浪费的;他幻想中,以为自己如果有一个较早的开始,他也许可以有很好的成就。可是,他有他的儿子。天赋的奇才啊,做父母的,以岁月的浩繁的心血,学习来的知识,儿子在童年便了解了,学到了。比才初生时名AlexanderCésarLeopold,后来,却简简单单的,叫作乔治·比才了。
十岁时,他进了音乐院,一连地得了许多奖,得了许多人的宠爱。
他是快乐的,热肠的,猛烈的。黄发。壮健的体格。一串的银铃似的笑声。一双仿佛是恶意的眼睛,时时在闪烁着,可是,他长着一副甜蜜的嘴唇。
他是近视眼,可是他是一个勤劳的工作者。
一八五七年,以“ClovisetClothilde”一歌谣曲得了罗马GrandPrix奖。在罗马,他过了一生中最笑容可掬的生涯。他梦见了一般音乐家从未梦见的美梦。他写信给他母亲说回国后一定立刻赚十万法郎!这很容易!在喜歌剧院两次成功就可以了。这是无须双亲的教导的。他一个手与环境相奋斗,一个手举起他的走向理想的大旗帜。有人说,他的作品太通俗了,这是错误的。他的作品处处都是伟大的艺术。他并不是迎合观众,而是提挈观众,这我们以《嘉尔曼》来例证好了。
可是,他回到巴黎的时候,他的母亲在病榻上奄奄一息了。他没有钱。他教授钢琴,制作跳舞曲谱,被雇用,我们可以看他自己说的:
“音乐是一个光彩的艺术,可是也是一件惨然的行业。”
伐来芙斯基爵士,出了十万法郎,给喜歌剧院,奖给曾得罗马大奖的作曲家的新作品的最优美的歌剧。比才的应征居然成功了。他的歌剧便是《珍珠渔人》(LesPêcheuredePerles)。一八六三年九月三十日,公演了。
《珍珠渔人》意为采珍珠的渔夫,诗谱的作者是Carre和Cormon。
锡兰岛上的采珍珠的渔人,选了一个贞洁的女尼,为他们祈求婆罗门神的祝福——因为他们的工作是危险的。
丽啦,这贞洁的女尼出现了。
渔人那底与柔加发现她的美丽,和有一回他们在一个森林中的庙宇前所见的不知名的少女一样。两人的合唱,是叙述他们的追忆的,这是该歌剧中最美的一段。
“Aufonddutemplesaint”(庙堂深处)。
比才死后,这一个歌曲,被用作圣曲,在葬仪上唱。
那底与柔加前时曾立誓,说两人中间不许有女人存在,于是他们迅疾地躲开了。但是两人的心中,谁也忘不了这美丽的女尼。追忆着过去,那底唱了一个歌:
“Mipard’udireancora”(我仿佛又听到了)。
像是一个梦,他唱的,是他第一天邂逅丽啦时的光景。
那底不能克服他自己对丽啦的热情了。他们逃避。这是不顾一切、蔑视了自己的生命的柔加把这一个遁却实现的。
这一个歌剧,在观众一方面的反响却并不好。于是演出的次数,到了第十八次便中止了。古诺在那时候,写了一封信给比才。这封信,对于作曲家,有如指点舟子的驾驶似的,是一个很恰当的见地,他说:“不要以为你是被迫的,不要这样匆忙。要好像你有雍容的、两倍的时间,而后把你的作品成熟起来,写作的时候,只要不中止;这正是乌龟的办法,而这办法却打倒了兔子的。”
比才的第二个歌剧是LaJolieFilledePerth(《丕兹的美少女》),一八六七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在抒情戏院演出,结果却又是短命。
一八七二年五月二十二日,第三歌剧Djamileh(《札密来》),东方风的独幕歌剧演出了。“三个喜剧令人仿佛出现在一个吸鸦片人的梦中”,这样的一本,但是又没有成功。
比才的歌剧,得到他自己的特别的风格的,只是两个:《阿莱城的姑娘》与《嘉尔曼》。
歌舞轻喜剧院的经理卡伐呵,想对于一般的歌剧的形式稍加修正。他认定小说家都德与作曲家比才,是有奇异的天才的艺术家。他希望两个同时代的法兰西艺术家,同时思考,同样感受,合作出一些成绩来。
结果,是成功了L’Arlésienne(《阿莱城的姑娘》)。
阿莱城的姑娘,在剧中是不出场的。这在当时的观众,是失望之至了。他们希望见一见这个姑娘。她破坏了青年费丽特丽。因为发现了她的失节的不名誉后,还不能忘怀于她。他的母亲希望他和忠诚的薇梵结婚。薇梵爱他。但是费丽特丽不能忘怀阿莱城的姑娘。他们订婚的一个晚上,农民在家园前舞“法兰陀”舞曲。而青年费丽特丽自杀了。
在比才的乐谱中,平静的、田家的景色,南部法兰西的气质,全都美丽地反映出来了。他同时,还给这和平的村子一件悲史,一些令人不忍割舍的旋律与和声。兹略述一二于下:
《阿莱城的姑娘》序曲中,比才用了南法兰西区的圣诞节歌:《三皇行进曲。》
原来的行进曲,是描写三皇的旅程的,他们旅行到了婴孩的耶稣之前,便把他们的财宝,放在他的脚下。
最初,是管弦乐队齐奏此曲,无一弦一音伴奏的。
接下是Adagietto(徐缓调)的一段朴质和温柔的音乐,剧中演了一对情人的年老时的重逢。
牧羊老人巴尔札查,与雷脑妈妈,年轻时,他们是正像费丽特丽的,热烈之至地与阿莱城的姑娘相爱着的。他们终于不能结婚,雷脑妈妈嫁了人,但是他们终身坚执地爱着,不管他们的岁月如何地悠长而空虚。这一幕表情,是借以解释费丽特丽的苦痛的。
另一段,是牧歌风味的《梅奴哀舞曲》,有着笛子的独奏,完全是乡野风味的描写。
今日的歌剧院却已没有上演《阿莱城的姑娘》一歌剧的兴致了。一八七二年十月一日,在歌舞轻喜剧院演出后,那位经理先生卡伐呵的计划(修改歌剧形式),并不能成功。这歌剧,终于变成了组曲(Suite)的形式,现今只有音乐会常演奏那两个部分:
PreludeandAdagietto(序曲与徐缓调)与Minuet(梅奴哀)。
一八七三年,比才结婚了。他的妻子,是巴黎音乐院的哈来凡先生的女儿。哈来凡先生是比才的老师,因了他,也有人说是因了巴黎“喜歌剧院”的导演先生的介绍,比才受了写一本歌剧的委托。他经了熟思、考虑,决定用了梅立米的小说《嘉尔曼》这个题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