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是儒家“四书”之一,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孟轲和孔子一样,怀着一颗报国救民之心,带领弟子,周游齐、宋、滕、魏等国,一度任齐宣王客卿。因仁政王道学说不被采用,他很是无奈。晚年,他与弟子万章等著《孟子》一书。孟子把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学说。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劝告统治者重民,阐述了儒家重民思想。认定残暴之君是“独夫民贼”,人民可以推翻他。孟子反对武力兼并不义战,认为只有“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并极力主张“法先王”,“行仁政”,恢复井田制度,省刑薄赋。
《浩然正气:孟子详解》的作者郭庆祥潜心研究《孟子》多年,终于完成对注疏、今译、解读、讲评,注释详实正确,译文简洁易懂,解读理据充分,评价画龙点睛,值得一读。
《孟子》一书是纵横内外、连贯上下,实现了对《论语》的深化与发展。显示出其“见大人则藐之”的浩然正气,“万物戒备于我”、“舍我其谁”、“天将降大任于是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
郭庆祥
中华国学会主席,世界华人艺术家名人协会副主席,著名学者,国学家。历任中学老师、生产队长、中型工业企业厂长、商业公司总经理、文化公司总经理、音像公司总经理、团中央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编辑部主任、中国少年儿童音像出版社社长等职。博览先秦群书,人生阅历丰富。
1986年起发表散文、杂文、小说,曾获“首届全国中老年散文诗歌创作大赛”一等奖;1993年起出版《世界名人语典》《生财之道》《中国名校名师精讲系列丛书》;与人合编有《学校爱国主义教育全书》《教育小百科词典》《少男少女十万个为什么》等大型丛书,多次被国家教委图书馆工作委员为列为装配用书。策划编辑的作品,五次荣获团中央“五个一工程”奖,八次荣获部级奖,多次被中宣部等五部委推荐为全国优秀音像、电子读物。
年过花甲,又著述“郭庆祥国学经典系列”丛书。已出版《中华经典与智慧》《〈大学〉人生大学问》《〈中庸〉人生大智慧》《人生大道:老子详解》《人能弘道:论语详解》《浩然正道:孟子详解》等书,即将出版《庄子详解》《荀子详解》等书。
郭庆祥
中华国学会主席,世界华人艺术家名人协会副主席,著名学者,国学家。历任中学老师、生产队长、中型工业企业厂长、商业公司总经理、文化公司总经理、音像公司总经理、团中央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编辑部主任、中国少年儿童音像出版社社长等职。博览先秦群书,人生阅历丰富。
1986年起发表散文、杂文、小说,曾获“首届全国中老年散文诗歌创作大赛”一等奖;1993年起出版《世界名人语典》《生财之道》《中国名校名师精讲系列丛书》;与人合编有《学校爱国主义教育全书》《教育小百科词典》《少男少女十万个为什么》等大型丛书,多次被国家教委图书馆工作委员为列为装配用书。策划编辑的作品,五次荣获团中央“五个一工程”奖,八次荣获部级奖,多次被中宣部等五部委推荐为全国优秀音像、电子读物。
年过花甲,又著述“郭庆祥国学经典系列”丛书。已出版《中华经典与智慧》《〈大学〉人生大学问》《〈中庸〉人生大智慧》《人生大道:老子详解》《人能弘道:论语详解》《浩然正道:孟子详解》等书,即将出版《庄子详解》《荀子详解》等书。
序言
孟子卷一
梁惠王上
孟子卷二
梁惠王下
孟子卷三
公孙丑上
孟子卷四
公孙丑下
孟子卷五
滕文公上
孟子卷六
滕文公下
孟子卷七 序言
孟子卷一
梁惠王上
孟子卷二
梁惠王下
孟子卷三
公孙丑上
孟子卷四
公孙丑下
孟子卷五
滕文公上
孟子卷六
滕文公下
孟子卷七
离娄上
孟子卷八
离娄下
孟子卷九
万章上
孟子卷十
万章下
孟子卷十一
告子上
孟子卷十二
告子下
孟子卷十三
尽心上
孟子卷十四
尽心下
《孟子》是传统思想文化的原典,是“四书五经”的殿后作,是中华民族浩然正气的代表作,是“孔孟之道”的集大成之书,是元明以来皇家钦定,中华士子科举应试的教科书。
《孟子》“见大人则藐之”的浩然之气,逐渐成中华民族“舍我其谁”的大丈夫精神!
程颐说:“周公殁,圣人之道不行;孟轲死,圣人之学不传。道不行,百世无善治;学不传,千载无真儒。”(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这是对孟轲中肯的评价。
孟子的浩然之气,大丈夫精神,不能使其如愿,成为一代贤相、帝师,退而求其次,著《孟子》一书,歪打正着,成百代帝师、千代亚圣、万代楷模。
孟轲和孔丘一样,怀着一颗报国救民之心,带领弟子,周游齐、宋、滕、魏等国,一度任齐宣王客卿。因仁政王道学说不被采用,无奈退居乡间,晚年与弟子万章等著《孟子》。
孟子把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学说。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劝告统治者重民,阐述了儒家的民本思想。认定残暴之君是“独夫民贼”,人民可以推翻他。
孟子反对武力兼并不义之战,认为只有“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并极力主张“法先王”,“行仁政”,恢复井田制度,省刑薄赋。
孟子提出“性善论”,认为人性都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提出所谓“不虑而知”的“良知”和“不学而能”的“良能”。但也重视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反对“逸居而无教”。主张尽心知性知天,并把“知天”看成是尽量扩充本心和发扬善行的过程。
孟子提出养心寡欲的思想,要求“反求诸己”,排除感官物累,“善养吾浩然之气”,使这气“塞于天地之间”,以达“万物皆备于我”的境界。并进而断言:“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把治学和认识归结为找回散失本心的心性修养问题,强调认识论和伦理学相统一的“天人合一”说。
孟子还指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这一历史事实。其学说对后世儒家影响很大,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故孟子有“亚圣”之称。
“四书”是中华传统文化核心的核心,是一个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如果说《论语》是儒学的真正源头,是“为人处世,安身立命”的大道理;《大学》是横向的、现实的、内外的贯通,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学问;《中庸》是纵向的、形上的、上下的贯通,是“天命、率性、修道、中庸、君子、至诚、礼仪”之道的大智慧;《孟子》则是纵横内外、连贯上下、实现了对《论语》的深化与发展。显示出其“见大人则藐之”的浩然正气,“万物皆备于我”、“舍我其谁”、“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四书”体系,形成立体人生的大道理、大学问、大智慧、大丈夫精神,这正是“四书”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精神核心之所在。
不谋全局,不可以谋一隅:不通“诸子”、“四书”;不可全知《孟子》。
作者继《中华经典与智慧》、《〈大学〉人生大学问》、《〈中庸〉人生大智慧》之后,又著《〈论语〉思想的盛宴》、《〈孟子〉的浩然正气》两部力作百余作品,完成“郭庆祥国学经典系列”的第一个系列——“四书”系列,二百余万言。
八百五十年前,南宋朱熹在东汉赵岐《四书章句》的基础上,著《四书章句集注》,成历代科举教科书和标准答案。朱熹注疏而没有讲“四书”。四百五十年前,明朝著名政治家,万历首辅张居正,给隆庆、万历父子两任皇帝讲授“四书”的讲稿,近被发现,编辑成书,张居正讲授而没有注疏“四书”。
作者潜心研究多年,终于完成对“四书”的注疏、今译、解读、讲评。企盼能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贡献微薄之力。
孟子卷一
梁惠王上 共十九章
梁惠王:《孟子》一书共有七篇,都是以开头几个字为篇名。东汉赵岐在为《孟子》作注时,又把每一篇分上下两篇。梁惠王,战国时期魏国国君,名罃,死后谥“惠”。公元前369年继诸侯位,公元前344年自封为王,由安邑迁都大梁(今开封),故称梁惠王。
1.1【原文】孟子见梁惠王,
【今译】
孟子晋见梁惠王。
【注释】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梁惠王:即魏惠王,魏武侯之子。
【历代引论】
《朱注》朱子曰:“梁惠王,魏侯罃也。都大梁,僭称王,谥曰惠。《史记》:‘惠王三十五年,卑礼厚币以招贤者,而孟轲至梁。”
【讲评】
孟子怀着一腔以仁义之心和治国、平天下的伟大抱负,应招来到魏国,晋见魏国国君梁惠王。
1.2【原文】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今译】
梁惠王说:“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这里,将会给我的国家带来很多利益吧?”
【注释】
利:富国强兵之谓。
【历代引论】
《朱注》朱子曰:“叟,长老之称。王所谓利,盖富国强兵之类。”
【讲评】
梁惠王开口言利。
孟子应招来到魏国以后,晋见梁惠王,梁惠王问孟子说:“您老人家不远千里来到这里,将会给我国带来很多利益吧?”
1.3【原文】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今译】
孟子回答说:“大王!您为什么一开口就讲利益呢?应当讲仁义啊。”
【历代引论】
《朱注》朱子曰:“仁者,心之德、受之理。义者,心之制,事之宜也。此二句乃一章之大指,下文乃详言之。后多放此。”
【讲评】
孟子和梁惠王治国义、利之分的开端。
梁惠王为了富国强兵,不惜礼贤下士,用丰厚的待遇,招聘治理国家的贤才,孟子应招来到魏国,晋见梁惠王,欲伸展自己以仁政治国的政治理念,不料想见面的开头,就利、义的理念不同,进行辩论。
梁惠王招贤纳士的目的,是给国家带来看得见的实际利益;孟子不远千里而来应招的目的,是想推行自己仁政治国的伟大抱负。君臣治国的理念,天差地远。
1.4【原文】“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今译】
孟子说:“大王要是只说:‘怎样才能有利于我的国家?’大夫也跟着说:‘怎样才能有利于我的家族?’士人和百姓们也都说:‘怎样才能有利于我自己的家?’这样从上到下都去追求利,这个国家就很危险了!在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以下犯上杀害国君的,必定是拥有千辆兵车的公卿贵族;一个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以下犯上杀害国君的,必定是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在万乘之国中拥有千辆兵车,在千乘之国中拥有百辆兵车,不能说是不多。若是将利益放在前面,而将仁义放在后面,那么,大夫不夺取国君的财富,就永远不会满足。”
【注释】
万乘之国:乘,古代兵车计量单位。古时以兵车的数量来衡量天子、诸侯、大夫的等级和实力,故有“万乘之国”、“千乘之国”、“百乘之家”等说法。弑:以下杀上,以卑杀尊。征:取。上取乎下,下取乎上,故曰交征。国危:谓国将有弑夺之祸。万乘之国:天子畿内地方千里,出车万乘。千乘之家者,天子之公卿采地方百里,出车千乘也。千乘之国,诸侯之国。百乘之家,诸侯之大夫也。餍,足也。
【历代引论】
《朱注》朱子曰:“此言求利之害,以明上文何必曰利之意也。”
又曰:“言臣之于君,每十分而取其一分,亦已多矣。若又以义为后而利为先,则不弑其君而尽夺之,其心未肯以为足也。”
【讲评】
这节,孟子主要针对梁惠王只注重利益的观念,强调了单纯讲利益的危害,并没有指出一个国家的发展,需要富国强兵,需要利益的支撑。不讲利只讲义,是理想主义者;只讲利不讲义,是急功近利的短视者。梁惠王和孟子似乎说的都不全面。
一个国君,不能不讲利益,也不能不讲仁义;一个应招的大臣,也不能只讲仁义,不讲利益。义、利的关系,是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辩证关系,它们是一辆车子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要两手抓,两手都得硬,不能偏废。
孟子,作为一个不远千里而来的应聘者,应该懂得梁惠王招贤纳士的目的。应聘的目的,是为魏国国君建言献策,有利于魏国的发展,施展自己安邦治国大政方针,一个大臣,只有得到君主的信任和支持,才能够施展自己的伟大抱负,否则,只能是空想。不能只讲义不讲利,因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稳定和发展,需要坚实的物质基础,梁惠王只是讲得不全面,作为一个应聘者,应该补充君主的不足,并不是前去批评君主只讲利不讲义的危害。假如孟子能够承认梁惠王为富国强兵,追求利益的正当性,再提出义的重要性,以弥补梁惠王的不足,任职之后,在工作实践中逐步扭转梁惠王的片面性和不足,是不是要好一些?
孟子应聘的不足,也是当今之世应聘者应该借鉴的范例。
1.5【原文】“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今译】
孟子说:“从来没有讲‘仁’的人会遗弃他的父母的,也没有讲‘义’的人会犯上作乱的。大王您只要讲仁义就行了,为什么要讲利益呢?”
【注释】
遗:遗弃。后:不急。
【历代引论】
《朱注》朱子曰:“此言仁义未尝不利,以明上文亦有仁义而已之意也。”又曰:“言仁者必爱其亲,义者必急其君。故人君躬行仁义而无求利之心,则其下化之,自亲戴于己也。”
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常防其源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
程子曰:“君子未尝不欲利,但专以利为心则有害。惟仁义则不求利而未尝不利也。当是之时,天下之人唯利是求,而不复知有仁义。故孟子言仁义而不言利,所以拔本塞源而救其弊,此圣人之心也。”
【讲评】
孟子进一步强调仁义的重要性。倒是程子体会到孟子只强调仁义,不讲利益的不足。因此说:“君子未尝不欲利,但专以利为心则害。惟仁义则不求利而未尝不利也。”
所以说,义与利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不能只强调单一方面,只要主义,不要利益,就会弄得社会动荡,人心不安,经济接近崩溃的边缘,人民生活在饥寒交迫之中。
1.6【原文】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
【今译】
孟子晋见梁惠王,梁惠王站在池塘边上,一面环顾着四周的鸿雁和麋鹿,一面说:“贤德的人也乐于享受这种快乐吗?”孟子回答说:“只有贤德的人,才能真正享受这样的生活乐趣;不贤德的人,虽然拥有这一切,但也不会有真正享受这种快乐的。”
【注释】
沼上:水池旁边。鸿:大雁。麋:大鹿。
【讲评】
梁惠王和孟子的话不投机。
孟子晋见梁惠王的时候,梁惠王正在池塘旁边欣赏鸿雁、麋鹿和美景,就问孟子说:“贤人也会享受这种快乐吗?”孟子回答说:“只有贤德的人,才会真正享受这种快乐的生活,欣赏这种美景;不贤德的人,虽然拥有这种美景,也不会懂得真正享受。”
1.7【原文】“《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鹤鹤。王在灵沼,於牣鱼跃。’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
【今译】
孟子说:“《诗经大雅灵台》上说:‘开始筑灵台,尽心来经营,百姓齐努力,很快就建成。文王说不要急,百姓却更卖力。文王在鹿苑,母鹿安不惊。母鹿光且肥,百鸟羽毛洁。文王到灵沼旁,满池鱼儿跃,’周文王虽征用百姓的劳役来修建高台和池塘,而百姓却乐于为文王劳作,称其高台为‘灵台’,称其池塘为‘灵沼’,还为文王的园囿中有鸟兽鱼鳖而高兴。这是因为古代的君王和百姓们一起享受快乐,所以才能有真正的快乐。”
【注释】
《诗》:《诗经》,此处引用《诗经大雅灵台》诗句。灵台:文王台的名称,攻:工作、治理。麀鹿攸伏:麀鹿,母鹿;攸伏,安闲地卧着。濯濯:肥壮皮毛有光泽。鹤鹤:洁白。牣:“满”的意思。
【历代引论】
《朱注》朱子曰:“孟子言文王虽用民力,而民反欢乐之,既加以美名,而又乐其所有。盖由文王能爱其民,故民乐其乐,而文王亦得以享其乐也。”
【讲评】
与民同乐,是君主最大的快乐。
上一节,孟子说:“只有贤德之人,才能够享受快乐;不贤德的人,虽拥有美景,也不会真正享受快乐。”这一节,孟子引用《诗经大雅灵台》的诗句,歌颂周文王与民同乐的景象,君主真心关爱人民,人民才会真正拥护君主,愿意为君主效劳。孟子以此诗句,来告诫梁惠王,不要只顾自己独自享受这良辰美景,要能够与民同乐,或让更多的人民享受快乐。
1.8【原文】“《汤誓》曰:‘时日害丧?予及女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今译】
“孟子说:《尚书商书汤誓》中记载着百姓的怨歌:‘如今的太阳啊,你何时消亡?我宁愿和你一起灭亡。’百姓宁愿和他一起灭亡,这样的君主,即使拥有高台、池塘和鸟兽,难道能独自享受快乐吗?”
【注释】
《汤誓》:是《尚书商书》的篇名。时,“是”、“此”的意思。日:指暴君夏桀。予及女偕亡:女,即汝、你。此处引用《尚书》句。
【历代引论】
《朱注》朱子曰:“此引《书》而释之,以明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之意也。《汤誓》,《尚书》篇名。时,是也。日,指夏桀。害,何也。桀尝自言,吾有天下,如天之有日,日亡吾乃亡耳。民怨其虐,故因其自言而目之曰,此日何时亡乎?若亡则我宁与俱亡,盖欲其亡之甚也。孟子引此,以明君独乐而不恤其民,则民怨之而不能保其乐也。”
【讲评】
《尚书商书汤誓》中记载百姓的怨歌:“如今的太阳啊,你何时消亡?我宁愿和你一起消亡。”老百姓对夏桀恨之入境,宁愿与他一起消亡,这样的君主,即使有再好的亭台楼榭,花鸟池塘野兽的美景,能够独自一个人享受吗?
孟子借用《尚书商书汤誓》中的诗句,讽刺或规劝梁惠王,要与民同乐,不要只顾自己独自享受,不顾人民死活。
1.9【原文】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今译】
梁惠王说:“我治理国家,真是费尽了心血。河内遭了灾,粮食歉收,我就把河内的一些百姓迁移到河东,同时又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内来赈济百姓。若是河东遭了灾也是这样。我考察邻国国君治理国家,没有像我这样用心尽力的。可是,邻国的百姓也没有减少,我国的百姓也没有增多,这是为什么呢?”
【注释】
寡人:诸侯自称,言寡德之人也。凶:指农业歉收之年,人民饥饿。河内、河东:均为魏国的土地,以黄河为界而言方向。加少:“减少”的意思。
【历代引论】
《朱注》朱子曰:“移民以就食,移粟以给其老稚之不能移者。”
【讲评】
梁惠王自认为治理国家,爱护人民尽心尽力了,可是却没有收到明显的效果,询问孟子这究竟是为什么?
1.10【原文】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今译】
孟子回答说:“大王好打仗,请让我用打仗来做比喻。战鼓隆隆,刀枪相接,面对面搏杀,打败仗的一方丢盔弃甲,拖着兵器逃跑,有些人跑了一百步后停了下来,有些人只跑了五十步就停下来了。那些只跑了五十步的人就嘲笑跑了一百步的人胆小怕死,结果会怎样呢?”梁惠王说:“那些嘲笑别人胆小怕死的人,不过是不到一百步罢了,实质上也是逃跑了。”孟子说:“大王既然懂得这个道理,就不会再期望自己的百姓多于邻国了。”
【注释】
填:敲鼓的声音。兵以鼓进,以金退。走:此指逃跑。直:“但”、“只不过”的意思。
【历代引论】
《朱注》朱子曰:“言此以譬邻国不恤其民,惠王能行小惠,然皆不能行王道以养其民,不可以此而笑彼也。”
杨氏曰:“移民移粟,荒政之所不废也。然不能行先王之道,而徒以是为尽心焉,则末矣。”
【讲评】
五十步笑百步。
承接上节,梁惠王说:“我尽心尽力,关爱人民,觉得自己比邻国的国君治理得好,为什么却没有明显的区别?”孟子接着梁惠王的话说:“这就好比打了败仗,有的人后退逃跑了一百步,有的人后退逃跑了五十步,后者耻笔前者,但实质上都是后退逃跑,二者没有本质的区别。”
按照朱熹和杨氏的观点,梁惠王只是施民于小恩小惠,没有施行周文王之道,所以国家治理的情况与邻国没有明显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