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罗姆尼(全美畅销书榜年度巨献,全面破解美国2012大选密码,还原一个真实的罗姆尼)
定 价:39 元
- 作者:(美)克拉尼奇,(美)赫尔曼 著,荣丽亚,朱宪超 译
- 出版时间:2012/9/1
- ISBN:9787516201664
- 出 版 社: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K837.127=6
- 页码:284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开
米特·罗姆尼--2012年的美国总统大选热门候选人,在他黑发白鬓和迷人微笑的背后,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他似乎总是两个角色的合体:一个有见识的政治家但却简单地说点什么就能赢的人;一个商业预言家和一个精明的交易者;一个和其信念及家庭相处和谐却和普通选民沟通困难的人。
《真实的罗姆尼》详细介绍了他在贝恩资本投资公司的地位以及他通过杠杆收购创造惊人利润、提供就业机会但却将他们摧毁的过程。从参议员竞选中败给了泰德·肯尼迪,挽救2002年冬季奥运会到在马萨诸塞州倡导全民保健,揭露了2008年罗姆尼进军白宫时的内讧及分歧以及2012年竞选中策略的转变。
同时,本书展现了罗姆尼的私人生活,讲述了他怎样经过四年的“马拉松”式的恋爱与妻子的结合;他作为一名摩门传教士在法国的那段艰辛岁月以及那次在他人生道路上产生了深远影响的致命的车祸以及他与父亲亲密但却复杂的关系。
在迈克尔·克拉尼奇和斯科特·赫尔曼这两位波士顿环球报调查记者的这本传记中,读者会最终发现一个真实的罗姆尼。
2012年的美国总统大选无疑是本年度最受美国甚至世界关注的一件事情,而两次参加美国总统大选的米特?罗姆尼也毫无疑问地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这位黑发白鬓的“高富帅”,这位追妻四年的好男人,这位无上忠诚的摩门教徒,究竟能否在此次竞选中拔得头筹,入主白宫?且看本书为您还原一个有血有肉、生动真实的罗姆尼。
序??言
当他终于步入会场时,听众席上先前还在窃窃私语的人们,突然猛地从座位上弹起来,接着一阵雷鸣般的掌声淹没了整个会场。人们欢呼雀跃,振臂高呼。口哨声、欢呼声不绝
序??言
当他终于步入会场时,听众席上先前还在窃窃私语的人们,突然猛地从座位上弹起来,接着一阵雷鸣般的掌声淹没了整个会场。人们欢呼雀跃,振臂高呼。口哨声、欢呼声不绝于耳。同时,照相机的闪光灯闪烁不停。整个会场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海洋中。只见他手握话筒,黑色头发已有些斑白。面对欢呼的人群,他显得镇定自若,脸上始终洋溢着轻松的笑容。“开始吧,米特!”人群中有人发出呼喊。他以温和的方式谢绝了人们的恭维,示意大家坐下。这是米特?罗姆尼在这个风和日丽的秋日阳光下,在他熟悉的新罕布什尔州举行的一次总统竞选活动。这位即将向权力顶峰发起挑战的勇士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并将沉着应战。在这方面他已是久经?沙场的战士。他今天一改以往西装革履的拘谨装束,转而换上了卷边卡其裤。在他身上看不到一点矫揉造作的痕迹,有的只是呈现在公众面前的最真实的自我。他不像在出席一场总统竞选活动,倒像是在出席一场庄严的市政厅会议,随时准备接受那些认为有权参加这种政治活动的选举人作出的评判。他用排比句以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开始了他的演讲,其中不乏“要在全美掀起一场完美竞选,展现强大的美国”这样的豪言壮语。他想让众人明白:米特?罗姆尼热爱美国,并对其人民充满了信心。
现任总统巴拉?克?奥巴马第一届任期即将到期,米特?罗姆尼的这些话无疑是一种里根式的赞美诗,??合了共和党人的共同心理,那就是把现任总统巴拉克?奥巴马拉?下马,并找一个令人信服的候选人取而代之。今天,罗姆尼站在新罕布什尔州曼彻斯特圣?安塞姆(SaintAnselm)大学大礼堂中心的一举一动,努力向公众表明,他已??做好了一切准备。如果他现在就可以接管,他将毫不犹豫地付诸行动。只需把白宫的钥匙交给他,他就敢接管。还等什么呢?他一直在期待着这一刻。为了这一刻,他已付出了毕生的精力。很多政治家都说自己做好了充分准备,也许别人也这么说。但是就米特?罗姆尼而言,在很大程度上,他确实做好了充分准备。
罗姆尼在辩论、演讲以及巡回演说中喜欢说,目前,美国迫切需要一位能力挽狂澜的领导人来领导这个国家,而自己正是这样一个人选,他是一个妙手回春的高手。他的故事是,奥巴马总统在破坏这个国家,而他米特?罗姆尼才是真正的救世主。天将降大任于斯人,此人来矣!他已??树立了一个自信、机智的形象,因为他明白,2008年其之所以竞选失败就在于仓促上阵,自乱阵脚。一位在圣?安塞姆大学竞选现场的官员直截了当地说,比起四年前,他已??羽翼丰满,其他竞选者根本不是他的对手。对于靠??济实力说话的竞选活动,他早已驾轻就熟、胸有成竹。如果说上次竞选他只是一个初次登台亮相的演员,那么,这次他似乎动了真格。
今天,他站在新罕布什尔州政治学院的校园内,周围墙上挂满了历届总统的照片,有身着红色夹克衫的乔治?H. W.布什(George H.W. Bush),站在缅因州海边,与其支持者在一起;有比尔?克林顿(BillClinton),站在“空军一号”旁边;也有吉米?卡特(Jimmy Carter),与新罕布什尔州最著名的政坛明星比尔?沙欣(BillShaheen)夫妇在一起。除了这些成功问鼎白宫权力宝座的人物外,墙上还有另外一些在竞选活动中功亏一篑、败走麦城的人物。如身穿粗呢外套,打红色领带,正在投篮的比尔?布兰得利(BillBradley);身穿黄色外套,蓝色牛仔裤的阿尔?戈尔(AlGore),从照片上看当时他还很年轻,正站在一家人门前的台阶上,房主人的脸上看不出有多么惊喜。然后顺着过道走下去,在一个无人的角落,墙上写着更加尖刻的警示语:“仕途变幻,多有风险。”
在与视线平行的位置上,有一个镶木制框边的简易黑色框架,上面挂了一幅竞选活动的海报,这是1968年米特?罗姆尼的父亲乔治?罗姆尼(GeorgeRomney)参加竞选活动的海报。当时他是共和党中的温和派,正是由于他退出了总统竞选,使理查德?尼克松(RichardNixon)才一路过关斩将,顺利地登上了总统宝座。该海报保持了当时那个时代的特色,给人一种奇妙的感觉,上面有一排用花样字体写成的文字:“1968年,我支持罗姆尼。”这跟吉米?亨
德里克斯(JimiHendrix)音乐会传单上的文体风格正好一致。黑白海报上乔治?罗姆尼英俊的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他的牙齿白得出奇,他的头发梳理得特别整齐,像戴了一顶头盔。在今天这种场合下,挂出这样一幅??像,不可思议地让人觉得合拍。它既是一种鼓舞,也是一种警示。
米特?罗姆尼的政坛成名之路非比寻常又全在意料之中,这本书是第一本独立发行的并介绍其生平的人物传记。追溯到几十年前,其先辈可能怎么也想不到他会竞选总统。但过去70年间曾经与罗姆尼有着各种联系的人们都得出过这样的结论:这人可能会入主白宫,登上总统宝座。我们作为环球报记者,在撰写《真实的罗姆尼》的过程中,花了数年时间跟踪研究主人翁的生平和职业生涯,我们在写作过程中力求对其整个人生经?历进行一次系统的梳理,并通过不同的章节真实反映其个性、观点、动机和内在矛盾。
罗姆尼的故事以信仰为主线,围绕家族历史而展开。这是一个曾经边缘化并让人生畏的宗教信仰——摩门教(Mormonism)的故事。它是基督教的一个分支,起源于美国,也是罗姆尼及其先辈不断努力推向美国主流社会的一个宗教派别。书中还介绍了20世纪60年代的反主流文化运动以及当时自豪、守旧的主人翁在面对这场动乱时的不屑和厌恶。这本书还揭示了当今世界人们以私募股权投资与杠杆收购为手段、疯狂攫取财富的贪婪本质,向人们展示了一个以不正常手段,甚至有时以损人利己的方式获取并积累财富的真实世界。这本书还描述了信念与野心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以及放弃信仰,以投机取巧代替实干精神对政治理想的扼杀作用。当然,这本书也讲述了乔治?罗姆尼与米
特?罗姆尼父子之间的故事,以及他们在人生道路上的分歧与一致。
尽管如今离乔治?罗姆尼竞选失败已经?过去40多年,离其逝世也已过去16年,但他树立的精神榜样时刻在鼓励着他的儿子勇往直前。在新罕布什尔州的一次聚会上,一位年轻女郎曾??问米特?罗姆尼,如果要他对她班上那些对政治感兴趣的同学说些话,他会说些什么?他首先面无表情地回答:“什么也别说,不要接近政治,离得越远越好。”但接着又严肃地说:“不要把政治当饭吃?去干点实事吧。如果某天你发现你在仕途上能真正有所作为时,再去从政吧。”这是罗姆尼最关键的论调,也正是这句话曾鼓励他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在商界叱咤风云,出尽风头。如今,他已腰缠万贯,赚得盆满钵满。他确信,同他父亲所做的一样,过去国家为他提供了一席之地,现在是他回报这个国家的时候了。
早在孩提时代,米特?罗姆尼就被笼罩在家族的光环之下。他的祖上是先驱,即早期的摩门教徒。为了传播其教义,保护其传统,他们不辞辛苦,跋涉千里,四处迁徙。他父亲由一个来自墨西哥的风尘仆仆的流民,一跃成为政治与??济舞台上光彩照人的角色。米特?罗姆尼出生在底特律(Detroit),是全家四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医生曾说他的出生原?本几乎是不可能的。和许多战后美国人一样,他家庭的命运也与汽车有着不解之缘。由于家族中有那么多优秀男女在基因上的传承,他从小就继承了家族在领导能力上的突出优势,这种优势在他身上得到了进一步深化和提炼。多亏他父亲的干劲和努力,米特?罗姆尼的成长环境与之前罗姆尼家族的孩子完全不同,他从小就是在优越条件下长大的,住在宽敞的城郊居所,接受的是私立学校的一流教育。这一切归功于摩门教徒所崇尚的亲密无间的社区氛围,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摩门群体逐渐获得了认可。在美国“二战”后生育高峰期出生的一代人中,在这片曾??对其祖先充满敌意的土地上,他多少也算是一个成功人士。
如果说罗姆尼家族早年是靠闯劲和开拓者的勇气生存,那么米特?罗姆尼则可能练就了另外一套本领。他从小养成的世界观是在不断地观察与分析过程中形成的,他学会了以内敛的方式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他见证了兄弟姐妹的成长历程,他目睹了父母为家庭建设,为树立他将努力为之奋斗的信仰而辛勤工作的过程。在大学,他亲历了20世纪60年代席卷全国的社会动乱,并选择了与众不同的道路,由于天性顺从,他倾向于站在当局一边。他也见证了父亲三次赢得密歇根州州长竞选,然后在总统竞选中落败的整个过程,对人世间的风云变幻,潮起潮落有了深刻的认识。
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他表现出了国家精英教育课程中重点强调的超凡智慧与分析能力。罗姆尼研究并详细分析了全世界的各大公司,最后利用其数据提炼的结果,创造了难以想象的巨大投资回报。当他终于在商界取得重大突破时(无论是在私募股权投资交易上的飞跃发展,还是在担任马萨诸塞州州长时颁布了创新的全民医疗计划),他都始终坚持一项可靠原则,即“数据领先,分析跟进,不断试验,密切观察”。由于从小生活在汽车城的耳濡目染,他养成了爱车一族所固有的思维模式,即在他的信念中,任何东西都可以像汽车一样分拆开来,进行研究和重组。无论做什么事,他都强调战略决策的重要性。他是一个能化腐朽为神奇的人物。即使普通的豆腐生意,他也能做得风生水起,财源滚滚。他曾在机场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只喜欢吃松饼的上层表面,这样就可以避免吃到下层在烘焙过程中遇热溶化的黄油。
然而,尽管罗姆尼在私募股权投资方面做得声势浩大,但他会发现同样的战略冲动在官场上并不可靠,因为官场上所起作用的往往是无形资产。他知道,并不是所有东西都可以轻易地量化。竞选策略可以让一个候选人一路过关斩将、长驱直入,有时候也可能让人误入歧途、一败涂地。目前,罗姆尼已参加过无数竞选活动,其中的失败次数多于成功的次数,其原?因之一就在于他未能以更大的战略眼光来拓展自己的视野。
最近需要引人关注的例子,当然是他在2008年所参加的竞选活动。当时他被推到了国家政治舞台的前沿,但同时也暴露了他为了能赢而可以采取任何一种政治形象的倾向。在竞选开始时,两个家喻户晓的人,约翰?麦凯恩(McCain)和鲁迪?朱利安尼(RudyGiuliani)占据了共和党政治中心的主要位置。在右翼派别这边,出现了真空地带,罗姆尼主动占据了这一真空地带,积极地向社会保守派、金融保守派、宗教保守派以及任何能够见到的保守派别发出了持久的示好信息。这样做的麻烦是,这看起来太像是一场机会主义的表演,或者说得更难听点,像是一种伪善。因为其政治观点一向与党内的温和派一致。在描述罗姆尼的观点时,其前助手曾说过:“我们可以对任何事情进行扭曲、加工、改造并处理。他没有想到,在涉及核心原则的问题上,有些人会对他说:‘嗯,三年前,你这样说过。’”由于对其权宜之计的洞察以及对摩门教挥之不去的偏见,使他失去了赢得大选的希望。
尽管罗姆尼竭力征服这些质疑,但它们一直没有因为时间的推移而有所减弱。今天,对于不熟悉他的人来说,他仍然有些高深莫测,就像各部分都不能完整配合的拼图,让人摸不着头脑。很多人在他身上看到了他们想要看到的东西,他们在他身上看到的是一个左右逢源的中间派议员或保守派分子,一个??济奇才或贪婪的投资商人,一个八面玲珑的领导者或一个工于心计、削尖脑袋往上爬的精明政客。他承认他已??改变了对一些主要问题的观点,他把自己的改变归结为自己头脑灵活、善于审时度势、随机应变的结果。他对新罕布什尔州的选民说,如果想了解他的立场,请阅读他最近出版的新书。他说:“我对我自己的现状和我相信的事物都感到很满意。”甚至他说话时所使用的措辞都意味着他的信念就是他的目标。他一直在说,无论这条道路是多么的艰难曲折,他对他过去取得的成绩都感到满意。
这是一条他父亲可能都难以理解的道路。他与父亲在很多方面都有相似之处,他们对政治都有着清醒的认识。乔治?罗姆尼以固执和坦率而著称,他宁愿由着性子干自己想干的事情。从这一点来说,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而不是实用主义者。他在1964年的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上指控了该党在民权问题上迟疑不决的态度。他坦率地狂批政府的越南政策,因而葬送了自己在1968年参加总统竞选的希望。他竭力主张不分种族的住房政策(这是他热心关注的事业),因而在担任理查德?尼克松内阁幕僚期间惹??了自己的主子。乔治?罗
姆尼是个固执己见的人,只要他认为对的事情,他就会义无反顾地去做,即使八头牛也??不回来。他曾??说:“没有合理的??则,就不会有好的领导。规?则比人更重要。”[1]
如果说乔治?罗姆尼做事鲁莽,他的儿子则会在他做事之前仔细研究目标,做好准备,有的放矢,甚至可能先试验几次。米特?罗姆尼看到了他父亲做事的弱点,因此,往往会先确认他想要的结果,然后再决定怎样去实现这个结果。在政界,这些方法的运用往往因竞选活动的不同而变化无穷。在当前的竞选活动中,人们对这些年来其政治形象的明显转变提出疑问,罗姆尼则希望其在??济领域内无可争议的专业实力和在商界与政界的成功记录可以掩盖这些问题。而且完全可能还有另外一种结果,即始终如一的美德在面对居高不下的失业率和普遍蔓延的??济不确定性时,将无足轻重。
目前,罗姆尼也赞成这一点,他知道他会接受来自各方的批评,他更知道怎么应对这些批评。这是一场他很乐意投入的交易,在这场角逐中,他会挽回他父亲曾??在总统选举中落败的损失,并一举成为美国的第45任总统。罗姆尼的母亲丽诺尔曾??说过:“政治就像洗尿布,你爱孩子,你就不怕洗
尿布。”[2]
米特?罗姆尼就是一个肯为了孩子洗尿布的人。
有人说跟他交流像是隔着一堵墙,他仿佛躲在壳里,也仿佛戴着面具。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但是,认识罗姆尼或与其一起工作过的很多人都同样反映,他是一个深藏不露的人。有时他与人似乎都没什么眼神交流,而把眼睛看向一边。在政治环境下,这种超然的处世之道使他能够在仕途道路上做到深谋远虑,藏而不露,并随时保持清醒的头脑,甚至罗姆尼的一些密友也总是不能够看透他的想法。
这对他生活圈子中那些人(他的妻子、家人以及密友)来说,是一件令人伤透脑筋的事情。他们眼中的罗姆尼如此不同,他们难以想象为什么就不能让他领导这个国家。他们所了解的这个人对人热情、充满爱心。他首先是人,也有犯傻的时候。虽然有时候他想表现出幽默的一面,但却流于陈腐或怪异,但是,他仍然是一个有趣的人。当别人遇到困难时,他会不吝时间和金钱鼎力相助。凡是认识他的人,几乎都能说出他乐善好施、帮助他人的事例。无论是默默无闻地资助慈善事业或帮助修建运动场以纪念邻居朋友逝去的孩子,他都不遗余力。作为丈夫和父亲,他忠于家庭。而政客们往往不以不忠为耻,反以此为荣。
罗姆尼所面临的挑战是,在他参选的问题上存在两种人所持有的两种不同看法。了解他的人是一种看法,而不了解他的人却是另一种看法。他必须在两者之间进行调和,??近他们在看法上的距离。尤其是在竞选活动出现意想不到的人身攻击时,他必须向公众表明:他心系人民、关注民生;除了家产殷实外,他就是他们其中的一员,和他们没什么分别;他能激发选民的热情,或者说,他至少需要让他们看到他感觉舒服,能够接受他当总统。
精心定制的参赛工具肯定对参赛结果能起到促进作用;四年前他的竞选班子,紧跟在他身后吹吹打打,像是送亲的队伍,有些招摇过市的味道,让人感觉很不爽。所以,罗姆尼及其参选顾问团作出了放开手脚、不拘泥于形式的竞选策略(在新罕布什尔州市政厅会议上奏效)。在这次会议上,第一个发言的人提出了一个独特的问题,他说:“我发现你相信提高税收会抑制??济增长的这种谬论。”然后向罗姆尼大讲公司??营以及如何让华尔街证券交易商和银行总裁多缴税的问题。在整个过程中,罗姆尼像是一个出席宴会的客人,只是点头和傻笑,他在等待奋起反击的那一刻。然后,他突然发起攻势,他问这位提问者:“你考虑过担任美国民主党的总统候选人吗?”顿时,笑声充满了圣?安
塞姆会议厅。“你可以考虑考虑。”这是一种挑战,四年前它本来可能会让罗姆尼大伤脑筋,但如今他轻松地应付了过去。
在巡回演讲的过程中,罗姆尼喜欢用二分法来形容政治。他把2012年的竞选活动概括为强者与弱者之间的争斗,停滞与繁荣之间的较量,加强领导与放任自由之间的抉择。这是他惯用的概括方法。竞选活动总是抓住对方的弱点,进行放大,而罗姆尼也乐意参与其中,即使有时并不完全以事实为依据。但是,他的批评大多是清醒的预言,并??过精心策划,以引起中间派的注意。所以,当他攻击环境监管部门毁掉人们的就业机会时,也愿意说他相信全球变暖部分是因为人类活动造成的;当他称赞美国有强大的军事传统时,也愿意说应该削减部分国防开支;当他抱怨民主党及其宽松政策时,也愿意说民主党也热爱美国。这些温和主义立场的调整在党内的总统候选人竞选中有点赌博的味道。但是,罗姆尼希望这种立场的调整会在大选中吸引独立选民的注意。他的核心宣传语很简单,却很迷惑人。他说:“我懂??营之道,我知道怎样增加就业并减少失业人口。”
鲍勃?萨顿(BobSutton)坐在前排,他身穿长袖蓝白色条纹的衬衣,上衣兜里插满了一组不同类型的笔。如同很多热情的支持者一样,他也戴了一枚罗姆尼贴标,向众人骄傲地显示,他坚决支持站在他前面的这个人,因为他承诺要医治他那个病魔缠身的国家。当发言开始时,他抓住了机会。
他一把抓住话筒,然后说:“我来自密歇根州,我曾经三次投了你父亲的票,现在我要投你的票。”萨顿说有些人认为罗姆尼不像他的父亲,他没有核心信念,但他不相信这些人的话。“我该怎么反击这些人呢?”
罗姆尼开起了玩笑:“我给你一副??套,肯定管用。”接着他问:“你来自密歇根州哪个地方?”
“马斯基根(Muskegon)。”
罗姆尼说:“密歇根州马斯基根是一个美丽的地方,我的岳父家以前有一座农庄就在马斯基根的北部。”
萨顿然后解释道:他已年满77岁,目前是新罕布什尔州一家软件公司的所有人,现在公司在??济危机的打击下,受到了重创。罗姆尼是他唯一相信能够改变现状的人,他也了解罗姆尼的身世,他说:“他的父亲是一个好人,一个忠于家庭的人,也有领导力,你可以相信他。”
罗姆尼当着众人回答了萨顿的提问,他说他不抱怨别人对他的攻击。他一直都清楚那是不可避免的,他早已领教过了。他回顾道:“我亲身经历了我父亲的竞选过程,太棒了,不是吗?我见证了父亲参加的三次竞选活动,他也参加过总统竞选。你们多数人都不记得乔治?罗姆尼了,他以前是密歇根州的州长。”此时会场上响起一片掌声,打断了他的讲话。接着他讲:“你们记得吗?有几个人,好的!能代表州或国家参加竞选,那是一种极大的荣幸。”他说,为信仰而奋斗,这一点很重要。
最后,罗姆尼讲了一大堆华丽的词藻,然后结束了发言。他的发言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欢呼声渐渐退去。他被拥护者簇拥着匆匆离去,人们纷纷争着跟他握手并抢拍最佳镜头,有些人则抢着要他签名留念,想跟他握手或者哪怕短暂跟他接触一下也好。媒体记者紧随其后,周围到处是照相机、话筒、录音机和笔记本组成的“围墙”。罗姆尼现在正处于人们关注的中心,这是他喜欢的位置,因为他喜欢面对挑战,解决问题。他迫切地需要一次机会来重振旗鼓,大干一场。
迈克尔·克拉尼奇,作家,历史学家,波士顿环球报的华盛顿记者。土生土长的华盛顿人,毕业于美国雪城大学,始终保持对政治和历史的兴趣,曾出版《Flight from Monticello: Thomas Jefferson at War》 《John F. Kerry:The Complete Biography》。
斯科特·赫尔曼,波士顿环球报的特约撰稿人,在波士顿环球报担任记者及编辑超过十年。他曾担任报纸的政治编辑及国家政治记者。在2008年的美国总统大选中担任首席撰稿人。
出版说明
序言
上帝保佑
使命
远离纷争
大难不死
忠实的丈夫,虔诚的信徒
捞金高手
挑战政坛巨鳄
点燃火炬
首席执行官当州长
医疗改革者
竞选之路峰回路转
卷土重来
致谢
出版说明
序言
上帝保佑
使命
远离纷争
大难不死
忠实的丈夫,虔诚的信徒
捞金高手
挑战政坛巨鳄
点燃火炬
首席执行官当州长
医疗改革者
竞选之路峰回路转
卷土重来
致谢
后记
尾注
索引
上帝保佑
我从小就崇拜他,他说的每句话我都感兴趣。[1]
——米特?罗姆尼谈到父亲时如是说
乔
治?罗姆尼和丽诺尔?罗姆尼(LenoreRomney)一直想有一个大家庭,虔诚的摩门教徒相信家庭兴旺、儿孙绕膝是上帝的旨意,而非个人的喜好。他们已经?有了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但以后在长达五年的时间内都未再生育。现在(1946年),看来是再生一个孩子的最佳时机,此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已经散去,国家又恢复了和平。[2]整个底特律的汽车工业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工厂里的生产线送出的不再是坦克和吉普车,取而代之的是家用汽车。在这里,乔治?罗姆尼成了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罗姆尼一家住在一幢宽敞的房屋里,属于当地(密歇根州)和教会中有声望的家族。岁月在无声无息地流逝,一切显得那么平静和完美,但唯一遗憾的是,丽诺尔如果怀孕会危及生命安全,而且,很可能根本就不会怀孕。
她的医生非常肯定地说,她的健康状况不允许再生小孩了,她必须尽快做手术[3]。他们最终接受了这一残酷的事实,但仍然不放弃扩建家庭的计划。他们夫妇准备了很多收养所需的相关证件和资料,目标是瑞士出生的孩子,而且他们始终没有放弃希望。
当罗姆尼一家在度假时,确切地说是在达科他州(Dakotas)的游艇上,他们首次发觉医生的判断可能有误。丽诺尔感觉她可能怀孕了,顿时乔治?罗姆尼想起了医生在医院说的话,他一直在为这件事担心,现在他的心又提到了嗓子眼,他对丽诺尔的健康很不放心。他们的一个孩子简?罗姆尼多年后说:“我记得我父亲当时的表情,他非常焦虑,我以前从未见过他那样。”[4]
乔治毕竟是一个乐观主义者,这是他长期养成的性格。他是一个皮肤红润、身材高大、目光坚毅、留着黑色分头的英俊汉子,看起来像电影明星一样。他出生在摩门教徒集中的墨西哥,五岁时来到美国,??过多年打拼建立起了
自己的幸福生活。而这种生活离不开眼前这个女人,其健康正面临着严重威胁。
早年在犹他州,当乔治还是一个毛头小伙子时,就已??开始追求丽诺尔。她不仅聪慧、美丽,而且思想独立。她有着精细的皮肤和突出的个性,她梦想成为好莱坞的明星,而她也拥有实现梦想的本钱。同时,乔治也开始了他事业发展的道路。他首先来到乔治?华盛顿大学(GeorgeWashington University)就读,大学还没毕业,他先是给担任美国马萨诸塞州民主党议员的大卫?沃尔士(DavidWalsh)做打字员,然后做政策助理。后来他又利用参议院的各种关系在美国铝制品公司(Aluminum Company ofAmerica)谋了一份推销员的职务。丽诺尔于1929年毕业于乔治?华盛顿大学,并受聘于一家好莱坞电影制片厂。据乔治的一位传记作家描述:“乔治得知这一消息时非常吃惊,他与丽诺尔进行了长时间的激烈争吵,最后丽诺尔占了上风,她不顾乔治的反对,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5]乔治因为极其迷恋丽诺尔,他决定退学,并劝说美国铝制品公司派他到西部去,这样他紧随丽诺尔来到了加利福尼亚州。但是,就在他刚刚到达加利福尼亚州与丽诺尔团聚后,他们之间暴发了一场大战,差点闹到分手的地步。丽诺尔反对乔治粗暴地干涉她的个人生活,并声言她绝不嫁给他。[6]但是,两人又很快和好了。这样,他们之间几十年充满恩爱与争吵的婚姻生活就这样??开了序幕。
丽诺尔的事业发展得很快,她曾在葛丽泰?嘉宝(Greta Garbo)和珍?哈露(JeanHarlow)等电影界传奇人物担任主角的影片中扮演角色。她进入了一个包括克拉克?盖博(ClarkGable)等明星在内的社交圈子,使得热恋中的乔治更加惶恐不安,生怕失去她。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济大萧条时期,丽诺尔无论在教育程度,还是收入水平上都超过了乔治,在当时妇女教育程度普遍不高,收入水平偏低的情况下,她应该算是相对比较独立的女性。一家电影制片厂发行了一部关于她的宣传片,片中有一个妙龄女郎穿着一件短袖裙,戴着漂亮的礼帽,与一只狗同台亮相。屏幕上打出了一排字幕:“米高梅电影公司(Metro-Goldwyn-Mayer)的演员丽诺尔小姐向大家证明强迫明星狗‘巴斯特(Buster)’表演是徒劳无益的。”[7]片中,丽诺尔怀抱小狗,抬头露出迷人的微笑。这有点像引诱观众的电影宣传。当然,这与狗没有任何关系,这一切只是为了提高丽诺尔的知名度,为将来把她打造成电影界的明星做好准备。她的好运要来了。
乔治很快得知米高梅公司与丽诺尔签订了一份为期三年,价值五万美元的合同。他随即提出了一个不容商量的提议:叫她放弃好莱坞,然后回家与他一道永远过着摩门教规定的传统的婚姻生活。乔治后来称其为“这是他一生中做出的最大的一笔买卖”。[8]丽诺尔起初不愿放弃她的事业,但在几年之后,她坚称因为有几个月都在演小角色,于是准备结婚,并且“绝不后悔放弃电影事业”。[9]他们于1931年结婚,搬到了华盛顿州,当时美国铝制品公司已提升乔治为公司的联络官,负责说服国会成员和政府部门支持行业生产。罗姆尼家的一个孩子简?罗姆尼说:“这就是我们家传奇故事的开始。父亲开始交好运,他先是调整工作,从华盛顿调到洛杉矶,然后劝说母亲放弃演出合同,与他结婚。这是典型的童话故事。”[10]
正如丽诺尔放弃了她的演艺事业,乔治也放弃了他的两个梦想。他决定退学,并放弃了上哈佛大学工商管理学研究生院的机会。但是,即使没有这些金字招牌,他实际上也已??干得很不错了。他辞去了联络官的工作,成为了汽车制造商??会(AutomobileManufacturersAssociation)底特律分会的会长,并在“二战”期间负责组织汽车工业对大型工业项目的捐赠。[11]
1946年,随着战争的结束和汽车工业的繁荣,罗姆尼一家看起来已??应有尽有了。乔治和丽诺尔搬进了底特律一片富有的绿色生活区,住在一幢悠闲的三层小楼里。他们生育了三个孩子:玛尔戈?林恩(MargoLynn)和简(Jane)以及后来于1941年出生的斯科特(Scott)。在后来的四年中,罗姆尼一家一起期盼另一个孩子出生,但被告知没有希望。后来,在达科他州的游船上,丽诺尔向乔治透露,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她相信自己怀孕了。
罗姆尼一家回到家里,尽管很激动,但心里仍然很担忧,他们再次去看了医生。丽诺尔立即被收进医院,医生的结论是“应采用手术,不能采取自然生产”。乔治后来在书中说,这就是说必须采取剖腹产并采取相应措施。手术的前景让罗姆尼一家更加担心。丽诺尔的姐姐埃尔希(Elsie)两年前曾做过这样的手术,“几乎要了她的命”。乔治在后来的书中是这样写的。但是,当时别无选择,只能做手术,但却苦了丽诺尔。过后,医生告诉乔治,“我不知道她是怎么怀孕的,或者说,是怎么保住孩子的”。不过,她确实保住了这个孩子,而且居然生了一个6磅重的胖儿子。乔治后来在书中写道,他“太神奇了”,甚至第一天出生时头上的黑发都是显得那么与众不同。他们一家人真是乐坏了。
乔治拿出一张信笺,给朋友和同事写了一封信。
乔治?罗姆尼于1947年3月13日用汽车制造商协会的信笺在抬头上这样写道:“伙计们,目前,尽管你们大多数人已??知道了我儿子威拉?德?米特?罗姆尼出生的消息,但对于还不知道这一重大消息的人,我现在向你们郑重宣布,我的儿子威拉德?米特?罗姆尼于3月12日出生了。”由于乔治详细描述了他妻子怀孕的危险性,很显然,他的通知,即孩子降生的通知中肯定包含了某些让人惊奇的东西。他把这件事的前前后后都告诉了家里的朋友们:丽诺尔“具有坚强的信念”。乔治在他的书中写道,“我们认为这是神的旨意,因此,我们必须感谢万能的主。”[12]从那时起,丽诺尔称米特?罗姆尼是她的神奇宝贝。
当时他的姐姐玛尔戈?林恩和简分别接近12岁和9岁,他的哥哥斯科特也才6岁不到。他们很快就为给这个新出生的孩子取名“比尔”还是“米特”发生了争论。取名“威??德”是为了纪念家族的朋友——同属摩门教信徒并在后来成为酒店业巨头的J.威??德?马里奥特(J.WillardMarriott);取名米特是为了效仿密尔顿(Milton),他是乔治的堂兄,也是前芝加哥熊橄榄球队的四分卫。
从出生开始,米特就是乔治寄出的“家庭简报”中的主要角色。乔治骄傲地写道,当米特还不到两岁并第一次出去见到圣诞老人时,“他径直走过去,像大人一样跟他握手”!在同一封信中,他强调米特“胆子很大,并有点莽撞——喜欢爬上高高的椅子并说‘小心,小心,小心!’”整个孩提时代,米特经常是坐在他父亲的膝盖上,看着他读报度过的。当乔治??阅报纸时,从眼前一扫而过的大标题在向他传达各种信息的同时,也把他对广阔世界的深刻认识传达给了他的儿子。
1953年[13],在米特大约6岁时,罗姆尼一家从底特律搬到了布卢姆菲尔德?希尔斯(BloomfieldHills)的边缘。这是美国最富裕的飞地之一。罗姆尼一家住在布卢姆菲尔德?希尔斯乡村俱乐部附近的一套现代化住宅里。这座城市只有几千人,房屋建筑不规则地四处蔓延,到处是绿色的草坪,私立贵族学校很多。这个地方比起附近的底特律来简直是另外一个世界。乔治成为了地区摩门教“分支”的领袖,负责好几个教区的工作。当时在布卢姆菲尔德?希尔斯还修建了一座礼拜堂。一位《时代周刊》(Time)的记者曾经?在米特的童年时代到过他家,他对他们特有早间的活动进行了描述,其中一个场景是乔治在早餐前围着高尔夫球场进行的慢跑,有时也可能打一局快速的高尔夫球比赛。
米特出生后不久,乔治被聘为纳许?科?文纳特公司(NashKelvinator)的一名执行官,该公司后来与哈德逊汽车公司(Hudson Motor CarCompany)合并,组成了美国汽车公司(American MotorsCorporation)。乔治在该公司担任执行副总裁。1954年,美国汽车公司总裁去世后,乔治成为了董事长和总裁。他是在公司濒临倒闭的边缘时临危受命的。正如米特后来回忆的那样,他的父亲用变卖底特律房产的钱购买了公司股份。米特多年后这样写道:“他完全豁出去了,不惜倾家荡产,背水一战。”米特记得与父亲走在工厂的地面上时,他说的一句话:“我们要把这个公司做大。”[14]当时有一家公司已经收购了美国汽车公司的股份,并摆出一副要变卖公司资产获利的架势。乔治要保持胜利果实就必须击败这个对手。[15]
乔治预测美国会采用燃油??济型汽车,以代替当时大型汽车制造商以及他自己公司生产的“油老虎”汽车。因此,他采纳了集中生产节能汽车的方案,这可能是他一生中作出的最重要的商业决定,甚至米特?罗姆尼都怀疑他的决定。
“如果‘漫步者(Ramblers)’汽车是辆好车,为什么买的人不多呢?”[16]他有一天这样问他的父亲。
根据米特的兄弟斯科特的回忆,他父亲回答说:“人们不可能总是知道什么是最好的。”
乔治走在了时间前面。20世纪50年代中期,乔治生产的“漫游者”汽车受到了热捧,据说每加仑汽油可跑30英里(1英里=1.6093公里。——译者
注)。[17]几十年后美国联邦政府才规定乘用车辆的燃油??济性应基本达到这个标准。生活在每加仑汽油30美分(相当于2010年的2.41美元)的美国人开始意识到紧凑型汽车的??济效益。[18]由于乔治采纳“漫步者”汽车的生产方
案,使美国汽车公司扭亏为赢,走入正轨,同时,也使他发家致富,走上了成功的道路。这一重大决策对米特产生了长远的影响,因为他把与父亲讨论汽车和业务当成了他生活中的一大爱好。米特首次宣布参加总统竞选时,特别安排了一辆“漫步者”牌汽车,放在他发表演讲的讲台上,位于他的身后。他要强调他的家庭对技术创新所做的贡献。
米特在后来的书中说,听他父亲说话好像不是在听一个商人说话。“好像他是在率领美国汽车公司去完成一项伟大的使命,即通过汽车产业的技术革新,推动节能增效,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对我父亲来说,工作的目的绝不仅仅是为了挣钱。工作是一种使命和召唤,那就是为人民谋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