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与革命:晚清民初史事新探》分专题集中讨论了以下一些问题:围绕晚清的几次改良运动和五四运动、辛亥革命,论证晚清历史上改良与革命的辩证关系;晚清中国改革先驱者和政府对世界的认识和走向世界的历史轨迹;对晚清的一些重要历史文献,如《日本变政考》、《海国图志》进行发掘、解读,考证它们的文本、传播和影响;京师大学堂及北京大学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中的史实等等,均依据第一手资料,作了仔细的考订和论证,新见迭出,多有创建。
王晓秋,男,1942年8月生,江苏海门人。1964年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留校任教,现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中日关系史学会副会长。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近代史和中日关系史。主要著作有《近代中日启示录》、《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近代中日关系史研究》、《东亚风云》、《民族英雄林则徐》、《中日文化交流史话》、《近现代中国的革命》、《戊成维新与清末新政——晚清改革史研究》等。
自序
辑一 改良与革命
试论中国近代史上改良与革命的辩证关系
晚清改革史研究论纲
试论康有为的“仿洋改制”
试论清末京城立宪派
试论辛亥革命的世界意义
民国元年孙中山与袁世凯北京会谈新论
五四运动在东京新探
辑二 中国与世界
晚清中国改革先驱者的世界认识
晚清中国人走向世界的历史轨迹
1887年海外游历使新探
晚清中国官员三次集体出洋的比较
晚清民初中国参与世界博览会的历史回顾和启示
晚清民初中国人日本观的变迁
辑三 文献与传播
黄遵宪《日本国志》初探
康有为《日本变政考》初探
林之望《庚申日记》初探
魏源《海国图志》在日本的传播和影响
日本《革命评论》与中国同盟会
辑四 北大校史丛考
戊戌维新与京师大学堂的创立
京师大学堂与日本
辛亥革命与民国初年的北京大学
孙中山与北京大学
五四时期北大师生与日本思想界的交流
康有为在《日本变政考》中认为设立民选议院是变法的纲领:“夫人主之为治,以为民耳。以民所乐举乐选者,使之议国政、治人民,其事至公,其理至顺。”(卷六)他甚至还鼓吹“天之生人,并皆平等,故孔子谓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卷五)。这种认识带有西方“天赋人权”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色彩,并反映了他为中国资产阶级争取政治地位的要求。康有为又从古代历史中找寻设立议院、君民共主的根据。他说:“昔先王治天下,无不与民共之。传言文王与国人交,洪范云谋及庶人,虞廷之明白达聪皆由辟门,周礼之询谋询迁皆会大众,凡此皆民选议院之开端也。”(卷六)可是,“三代之下,其君日尊,其民日卑,上下不交,于易为否。天下多乱而少治,难存而易亡,皆古义不明,驯至之弊”(卷六)。他尖锐地揭露批判:“遂至君尊极而无权,民卑极而愚鲁。外国来争,干戈不已,由是大权不失于内,则失于外。亚洲诸国,莫不皆然。夫近世民智日开,岂能复以循故以治之,但高拱深官,不达外情乎?”(卷一)他认为设议院可使君民相亲相爱:“君之保民如保其子女,民之爱君如爱其父母,互相爱也,互相保也,虽万年长存而不亡可也。”(卷六)他十分向往这种所谓“君民共治”的君主立宪政体。竭力称颂:“此民选议院之良制,泰西各国之成法,而日本维新之始基也。”(卷六)因此康有为认为只有“改定国宪”,即立宪法、设议院,改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才叫做真正的变法。他强调:“购船置械,可谓之变器,不可谓之变事。设邮便,开矿务,可谓之变事矣,未可谓之变政。改官制,变选举,可谓之变政矣,未可谓之变法。日本改定国宪,变法之全体也。总摄百千万亿政事之条理,范围百千万亿臣民之心志。建斗运枢,提纲挈领,使天下戢戢从风,故为政不劳而易举。”(卷七)所以他的《日本变政考》最后写到明治二十三年(1890)十一月二十九日天皇亲临国会开幕典礼,正式实行君主立宪,以此作为日本变法完全成功的标志。康有为总结道:“日本变法二十四年,而后宪法大成,民气大和,人士知学,上下情通。而后议院立,礼乐莘莘,其君亦日益尊,其国日益安,此日本变法已成之效也。”(卷十二)像日本那样保留天皇很大权力的君主立宪制度和资产阶级议会政治,正是康有为倡导变法运动的根本纲领,也是他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