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有两样东西是谁也搬不走的。第一是山水,所谓鬼斧神工,那是老天爷的手工作业,可能因为比较得意,一直留到今天;第二么,就是桂林米粉,越是小家小户小老百姓的纯手工经营,就越是让人一吃难忘。
“好耍”是桂林人面向生活的招牌式态度。在桂林,你会遇到很多人说这句话,说这话的人拿这话当泥巴,多难的处境,泥巴一糊,万事大吉。
“好耍”传达的轻描淡写和四两拨千斤,正是桂林人小城大志的心性的写意浓缩。写意的好处在于并不落在实处,没落在实处,也就无从追究。不要以为桂林人志大才疏,他们只不过更愿意营造避实就虚的情境罢了。
桂林人,心向往之的最高境界,就是胜也要胜得不显山不露水,最好就是“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它坐落在湘桂交界的山坡上,北方的风和南方的雨在这里交汇,形成都庞岭上空飘飞的雪,落在浮凸有致的山川大地上。一条河在这里一分为二,分路而行,往北经湘江汇入长江,向南由珠江注入南海,这一切都表明,桂林不可能是一座封闭的城市,在未来的岁月里,它注定要在各种文化汇集交融的痛苦中,造就自己海纳百川的胸怀。城市的发展永远需要新鲜力量的加盟,我们需要的是一种开放的城市心态。
沙地黑米,本名张谦,1969年生于云南省个旧市,199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居桂林。漓江出版社编审,桂林市政协委员。曾任《南方文学》杂志主编。著有《沙地黑米带你游阳朔》,译有《富兰克林自传》、《小公主》、《达·芬奇笔记》等,在《钟山》等杂志发表小说。获桂林市文艺创作“金桂奖”、桂林市首届青年文艺奖。
沈东子,1960年生,祖籍浙江,长居桂林。著有长篇小说《少不更事》,短篇小说集《空心人》、《小说·沈东子卷》,随笔集《西风·瘦马》等,译有《呼啸山庄》、《获诺贝尔文学奖丛书·大盗巴拉巴》、《都柏林人》(合译)、《世界悬念小说精选》等。获上海文学小说奖等文艺奖项,长年在新浪网、搜狐网、凤凰网开设时评博客。现为桂林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供职于漓江出版社。
浮生
桂林这地方
发呆的自由
手工的桂林
门户半开时的小城故事
“我们走!”
兄长
木土土木木
Mao's和Mouse
土花轿,洋新娘
把施瓦辛格嫁出去
七夕
马路上的绳子
桂林叔叔
麻雀与我
童年记忆
邻家打渔人
我的沙葫芦情结
十三岁的迷离眼神
怀念七叶一枝花
一种死于诗歌的寄生虫
第一次听说Computer这个词
我的湖南邻居
雪花那个飘
女店员
水样桂林
吃什么认什么
桂林米粉PK云南米线
头上的事
我的专属发型师
思乡的葡萄
陪床“两头尾”
病中记
无语白大褂
晨昏颠倒的女人
最冷的那天
最热的日子
一起吃糖
我成了“私房导游”
教练大人
我的黄金周生活
守桂望友
在冰岛等你
“淑女”也不是吃素的
凯蒂的美国红包
一川与卡诺
云节的木棉花
我的几件尴尬事
浮世
一日看尽千年
兴安粑粑
触着河流的脉搏
我的漓江步道梦
变形鱼
生长月亮的地方
冬瓜与西瓜
游戏阳朔
自己的筷子
南方的南方
阿尔卑斯山的玫瑰
把心当羊放的地方
思想常常跟清冷有关
秋天的九连
灵
无心之旅
小城的邓丽君
城里人?乡里人?
鹭鸶与人的对视
惟人与瓜难知
想起墨蚊子
桂树如伞
四月雨
花桥闲章
别人的进口,我的出口
那些蕹菜般水灵的空心女子
台北雨
三宅一生与三房一厅
有些弯曲,有些花
人看山水我看人
吃粉究竟吃哪家?
要怪只能怪日本人
穿山没穿衣,骑楼不骑马
七点五十五
暴走过春天
“为什么呢?”
话说桂林口音
好耍
巧
情人节桃花
斑马线惊情
玲珑地球村
浮云
美有什么用?
在这里做梦
距离
骆驼山与花生豆
造景者的境界
地摊上的钟乳石
还有哪里可以看到象鼻山?
鹅卵石上的灯光
桂林不需要“愚公”
与一群西方志愿者的即席谈话
看见一潭自杀的水
等到哪天喝上无锡的自来水
到此一游的方式很多
两边挣面子
会传染的自恋
连锁不到的地方
从风景里突围
翻手象鼻覆手鼠背
与神仙的距离
漓江与丽江
洋人眼中的桂林
国家大了,什么洋相都有
温顺的游客毕竟是多数
“去山西,就要去凤凰”
与省会比肩的城池
听见心里的声音
导游这行当
桂林山水甲天下吗?
我的喀斯特籍贯
浮雕
漓江波似镜,倒影清芙蓉
月色下的贞节牌坊
道生医院小记
曾经的模范省省会
龙隐与灵隐
凤凰岭下的美丽孤魂
打通关的“鸭司令”
悠悠母子情
白氏三不料
遥远的桂林人
泮塘岭
桃花千万朵
那年的冰叶子
月冷霜浓
海明威在桂林
碧玉簪与金字塔
亚当斯与优胜美地
福曼与民国旧照
“要命的是,这钟还在走”
少年梦多老来结果
那些热爱诗歌的大胡子
斯文而体面的职业
“需要面包的,不要把石头给他”
驾一辆破车在路上
桂林老字号
个头小,力气大
去踏青,看碑林
谈顿悟
有一种力量叫无言
后记
邻家打渔人
我小时候住在漓江边的一座大杂院里,院内有十来户人家,除了一户上岸的渔民,其他都是单位职工。渔民本来在漓江打渔,为什么会上岸呢?因为市区的河段变浅变窄了,没几条鱼可打,加上渔船也破了,不好住,于是政府给这户船上人家在岸上找了个住处,就在这院子里,靠外边的头一家,可以看见河。
渔民家的男主人是个老渔夫,我一直以为他很老,其实只是长得老而已,也就四五十岁,想想整天在风雨里撒网,自然比一般人要黑些,也老些。
他很沉默,喜欢蹲在一块石头上,望着河抽闷烟,粗砺的赤脚紧紧抓着石头。他以前可以蹲在竹排上,指挥鹭鸶抓捕深水里的游鱼,现在只能蹲在石头上抽烟,当然闷。
渔翁的儿子没念过什么书,但长得蛮帅的,留撮小胡子,属于港星郑中基那款。儿媳挺妖冶的,一双眼睛左顾右盼、艳光流溢。
夏夜经常敞开衬衣在暮色中进出,白色的胸衣若隐若现,或者撩裙子扇凉快,露出两条白花花的大腿,看见我的眼睛直了,她还冲我坏笑。我觉得她好有姿色,至少符合我那时的口味。
我那时13岁,口味蛮重的。不过这小两口经常吵架,还打架。
我们小伙伴一听见尖叫声,就兴高采烈地往渔翁家跑,挤到门缝前看热闹。那时的门缝隙可大了,别说挡风,连老鼠都挡不住,里面的情景可谓一览无余。
那情景也够奇特,只见女的缩在男的胯下,两手死死揪住男的命根,男的则抓住女的头发,一拳一拳往下砸,可往往一拳砸下去,嚎叫的是他自己,因为他每砸一下,女的就狠揪一把,有点像开山打炮眼的动作。这样交战数十个回合,男的告饶了,说放手吧,放手吧。女的在他裆下闷声问,还打我不?男答不打了。还打不?不打了。真不打了?真不打。女的这才披头散发钻出来。
接下来轮到媳妇鬼哭狼嚎了,至少是十来分钟的痛殴,伴随着男的恶骂,你抓,你抓,看你抓,看你还抓!骂声和拳头声交替响起,女的东躲西藏,但始终躲不开如雨的拳点,挣扎中肩带都落到胳膊上。遇上这种情景,渔翁还是很沉默,照旧蹲在门口抽烟。我们把看到的场面转述给大人听,大人听得比我们还津津有味,不过每次听完后都厉声斥责:“小孩子,懂什么,做作业去!”其实那时哪来什么作业呀,唯一的作业是听广播,而院子里的喇叭总是嗡嗡的,好像播音员每天都带着重感冒坚持上班。有次广播里响起哀乐,可听不清楚死者名字,几个大人好焦急,互相问谁死了?谁死了?还是我耳尖,告诉他们是陈毅。
小两口每过三五天就要闹上一回,过程基本类似,只不过时间有些变化,有时下午有时傍晚。有文化的人大概以为,这种日子过不长了,光天化日之下揪扯给人看,太丢人了,丢人丢到家了。可渔家孩子不这么想,打归打,日子还是要过的,打过后两人的感情还更好呢,双双手拉手在院子里进出,男的胳臂上有乌青的抓痕,女的脸蛋上有粉色的娇羞。所谓一日夫妻百日恩,可见人家这对夫妻既是一日,也是百日,当中的奥妙,光有文化也未必懂。
渔民家有渔夫,自然还有渔妇。那渔妇终日操持家务,长得很庞大,我们都叫她渔婆。她喜欢搬一只木盆到院子中央,坐在那里搓衣服。那是很大的木盆,大到像一只船,可以坐进去洗澡。渔妇一边搓一边自语——说自语是不准确的,她的声音很大,各家各户都能听见。她大概也希望各家各户听见:搭傍毛主席他老人家,我们才有房子住云云。我们不懂什么叫搭傍,傍是傍大款的傍,估计是依靠的意思,用如今的话说,就是傍上毛主席,才有房子住。这院子里的住户,除了渔民家,其余原来都是有房子住的——住的还是更好的房子,被从不同的地方撵到这儿来,所以她这样说也算属实。
毛死后,大杂院十来户人家,只有一家哭了,对,就是渔民那家。渔民家也只有渔妇一个人哭,眼睛都哭肿了,老渔夫依旧像鹭鸶那样,蹲在门口抽闷烟,粗砺的赤脚紧紧抓着石头。
……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