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领袖故事”系列丛书自领袖人物的幼年到投身革命,到在战争舞台上叱咤风云,到在建设、改革开放年代”指点江山,挥斥方遒”均有描述,文笔清丽,细节生动,展现了创建、保卫和建设共和国的全景和历史航程,展现了领袖人物的千秋风采和崇高的精神境界。本丛书是给建国65周年的献礼。
《共和国领袖故事:邓小平》是其中一册,讲述了邓小平的故事。
共和国领袖的历史,是共和国的宝贵财富,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重要资源。“共和国领袖故事”系列故事采用故事体裁,讲述同共和国的命运紧密联系的共和国领袖人物的生动故事,时间跨度从上个世纪末到改革开放的今天。
巴蜀之子
少年时代
漂洋过海寻求真理
在十月革命的故乡
南疆上空的惊雷
巧用南瓜瓤
同甘共苦
200块铜板
“护身符”·炒菜铲子·棉衣
不要抓逃兵
压不垮的硬汉子
有盐同咸,无盐同淡
娃娃头儿
军民鱼水情
立马太行
七个日日夜夜
亲密无间
战友情兄弟谊
不握手会议
“孙膑减灶赚庞涓”
千里跃进大别山
邓政委发苹果
渡江战役显智谋
那片神奇的土地
重视民族工作
知识分子的贴心人
在财政部的日子里
“猫论”
吃不吃食堂都是社会主义
舌战赫鲁晓夫
蒙难江西
温暖的家
小平复出
面对面的较量
横下一条心
战友情深
农业会议斗江青
愿当大家的后勤部长
较量
为千万人摘掉“帽子”
心系百姓
寻找“长生不老药”
“邓小平时间”
踏遍青山人未老
与意大利女记者的智力角逐
对“铁娘子”直指其非
“对!办一个特区”
永久的纪念
国庆大典上动人的一幕
惊世之举
洒向人间都是爱
“上海变喽!”
永远年轻
搏击风浪
“高级桥牌迷”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
外国列强的入侵,清王朝的腐朽和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使中国的知识分子看不到出路,他们只能广为探索,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列主义。1919年5月4日北京爆发了轰轰烈烈的学生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5月下旬,革命的号角传到了广安。15岁的小平积极参加了这一运动。5月底广安成立了广安学生爱国分会,发出了宣传“公启”,组织了游行、罢课。之后,由于暑假,小平回到了家中。
随着年龄、知识的增长,小平的眼界开阔了,由于连年军阀混战,中国人民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中国应该怎么办?怎么消灭军阀?年少的小平无法回答。但他在五四运动中受德先生(民主)、赛先生(科学)两面旗帜的影响,认为中国要富强必须依靠科学。只要每个青年都有一技之长,立志为祖国献身,中国就会富强起来,帝国主义就不敢欺辱我们。于是,邓小平心中逐渐萌发了一种对国家、民族强烈的责任感。正是这种强烈的责任感驱使年仅15岁的邓小平积极为国家、民族寻求新的出路。
正是这个暑假,邓绍昌带来了重庆准备开设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的消息,他主张儿子以勤工俭学的方式去法国学习。小平十分高兴,因为这正与他科学救国、工业救国的想法相一致。但是心疼儿子的母亲却反对他漂洋过海去求学。她认为小平年纪还小,并且从未出过远门,一下就远离故土上万里,她很不放心。最后,她经不住父子俩的劝说,还是为小平收拾了行装。
1919年9月,小平带着父亲卖地给他凑的学费来到了重庆,考上了留法预备学校。次年,他去法国留学。年仅15岁的小平告别了亲人,告别了故乡,漂洋过海去寻求救国真谛。
1920年10月19日,邓小平和同伴们经过39天的长途颠簸,终于抵达了马赛。稍作休息,邓小平和同伴们又登上了第一班火车,经过16个小时的行程,来到了巴黎西郊的哥伦布,他们来到普安特大街39号巴黎法华教育会所在地。10月21日,法华教育会安排小平和其他20多个同学到巴黎附近一些学校补习法语,同时等待工作。他们想通过“勤工”来维持“俭学”。然而,实际情况与他们的愿望却大相径庭。
当时的法国,正处于经济危机之中。经济的萧条,失业率的上升,使勤工俭学学生陷入欲工不能、欲学不得的困境中。到1920年底,在法国的1600多名勤工俭学生中十有八九没有工作。
在这种情况下,勤工俭学生们被迫过着朝不保夕的穷困生活。为图房租便宜,一些学生只能住进巴黎的贫民窟。普安特大街39号的华侨协社当时搭起了一个长四丈宽五尺的布棚,以收留无立锥之地的学生。在如此狭窄简陋的地方常常要住40多人,拥挤不堪,卫生条件极其恶劣。尽管如此,大批失业的勤工俭学生仍源源不断地涌来。后来要想住上布棚,也得在大厅地板上睡一个时期,等待“过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