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学术著作出版基金·25周年精选丛书:苏共执政模式研究》以独有的理论视角、详尽的历史资料,对苏共执政理念、执政体制、执政方略、执政党自身建设等诸多问题进行了深层次的思考和研究。对于了解苏联政治生活的奥秘,探求苏联解体和苏共败亡的原因和教训,进而探求社会主义国家民主政治的发展、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研究共产党执政规律,借鉴世界上一些执政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有较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苏共执政模式研究》以史实为依据,作了深入的、细致的、历史的、具体的分析和阐述,提出了实事求是而又令人耳目一新的评述,包括这种执政模式的思想理论渊源与演变。众所周知:研究是创新的前提与基础;创新是研究的追求与成果。《苏共执政模式研究》这本专著,就是研究与创新的辩证关系的精彩体现。当然,从世界历史的长河看,研究一些大党老党丧失执政地位的经验教训,苏共执政模式的兴衰还只是一件个案。从这个意义上说,对苏共执政模式的研究,对认识和把握共产党的执政规律,还需要长期的艰苦的探索和实践。
周尚文,1935年生,上海市人。1957-1961年就读于华东师范大学政治教育系,毕业后留校任教。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副会长。长期从事国际共运史、苏联史、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教学和研究。曾主持和完成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社科研究项目、著有《苏联兴亡史》(合著)、《社会主义150年》等,发表论文200多篇。曾获得多项省部级社科研究优秀成果奖。
总序
序
前言
第一章 布尔什维克:新型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
第一节 世界历史视阈下的新型无产阶级政党
第二节 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的特征
第三节 对布尔什维克诞生的评价
第二章 苏共的执政理念
第一节 一党制和一党执政理念的形成
第二节 列宁的执政理念
第三节 斯大林的执政理念
第三章 苏共对国家的全面领导
第一节 苏共对国家全面领导的表现
第二节 苏共对国家实行全面领导的动因
第三节 苏共对国家全面领导的特征
第四节 苏联党政体制造成的政治后果
第四章 苏共对社会的全面控制
第一节 苏共对社会实行全方位控制的表现
第二节 苏共干预和控制社会的手段
第三节 苏共对社会干预和控制的后果
第五章 苏共对意识形态的管理
第一节 国家和社会的意识形态化
第二节 苏共对意识形态管理及其特征
第三节 意识形态崩溃与苏联解体
第六章 苏共执政时期的经济发展战略选择
第一节 围绕“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几场争论
第二节 高度集权体制下的赶超战略及其后果
第三节 国民经济的畸形发展及其后果
第七章 苏共执政时期的对外战略
第一节 第一次转折:从“世界革命”到确保自身“安全战略”
第二节 第二次转折:从阵营对抗到霸权战略
第三节 第三次转折:戈尔巴乔夫全面“缓和”下的“收缩战略”
第四节 世界革命中心论与帝国思想的契合
第八章 苏共的组织结构与组织制度
第一节 苏共的组织结构
第二节 苏共的组织制度
第三节 领袖交替制度的演进
第四节 苏共基层组织
第九章 苏共干部制度
第一节 执政初期的干部制度
第二节 官职等级名录制的确立
第三节 后斯大林时期干部制度的改革与僵化
第四节 苏联干部制度评析
第十章 苏共监察制度的演变与党内腐败现象
第一节 苏共监察制度的建立和演变
第二节 苏共的清党运动
第三节 苏共党内的腐败现象
第十一章 党内矛盾和党内斗争
第一节 列宁时期的党内矛盾和党内争论
第二节 列宁逝世前后的党内矛盾
第三节 斯大林时期的党内斗争
第四节 后斯大林时期的党内矛盾和党内斗争
第五节 苏共处理党内矛盾的经验教训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丛书后记
《上海市学术著作出版基金·25周年精选丛书:苏共执政模式研究》:
鉴于欧洲革命可能性趋弱和俄国农奴制改革后资本主义的发展,俄国避免卡夫丁峡谷“耻辱”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的希冀完全成为泡影,民粹派也趋于分化,其革命的积极作用逐渐走向反面,随着俄国马克思主义者对民粹派理论上的空想性和实践上的崇尚个人恐怖行为进行深刻的批判,加上沙皇政府对其无情镇压,民粹派迅速走向衰败。
在俄国社会民主党建党过程中,包括普列汉诺夫、列宁在内的马克思主义者对民粹主义理论的批判,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也为建立无产阶级革命政党扫除了思想障碍。但另一方面,也不可否认,民粹主义理论和实践拉开了俄国现代革命运动的序幕,给19世纪下半叶的俄国历史进程打上了深刻的烙印,也不可避免地对俄国无产阶级政党,尤其是布尔什维克那样激进的革命政党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特别是民粹主义革命家那种无畏的勇气和对人民的赤炽之情,甚至运用个人恐怖手段献身革命的精神曾激励一代又一代革命党人;民粹派的组织原则和组织模式也对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制度产生了潜在的影响。
第二,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传播和西欧政党政治尤其是西欧社会民主党为俄国无产阶级政党建立树立了样板。
早在19世纪50-6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就开始传人俄国,但是长期以来俄国民粹派断定马克思主义不适用于俄国现实。一直到19世纪80年代以后,俄国革命运动代表掌握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才成熟起来,一些脱离民粹派的革命知识分子开始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接受马克思主义、传播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影响逐渐扩大起来。格·瓦·普列汉诺夫创建的“劳动解放社”,开始第一次有系统地而且是用一切实际的结论来阐述马克思主义。1883年9月,“劳动解放社”发表了出版“现代社会主义丛书”的声明,这项声明是俄国马克思主义者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它表示要通过把马克思和恩格斯最重要的著作翻译成俄文来传播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也表明了他们转向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而与民粹主义的思想体系决裂的态度和立场。他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俄国资本主义的不可避免性,认定俄国工业无产阶级注定要成为革命的主要力量。
普列汉诺夫和“劳动解放社”其他成员,如阿克雪里罗得、查苏利奇等早期的俄国马克思主义者把马克思、恩格斯的重要著作翻译成俄文,同时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著书立说,分析俄国社会现实和俄国革命的一些基本问题。由于他们的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在俄国得到广泛传播,这为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产生在思想上做了准备。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列宁)于19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登上俄国的政治舞台,他是当时俄国新一代马克思主义者的代表。列宁不像“劳动解放社”的老一代理论家,他首先是革命者,更讲究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进行革命实践的过程中,列宁一边积极地向俄国社会主义小组传播马克思主义,同形形色色的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作坚决的斗争,一边紧张地筹备建立无产阶级组织。1895年11月,列宁等发起创立了“彼得堡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协会领导了1895年和1896年彼得堡工人罢工运动,第一次在俄国实现了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完成了从小组内的马克思主义宣传到群众性政治鼓动的转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