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研究欧洲经济的专家,张健雄先生几十年来数十次往返于欧洲和大陆之间。在用放大镜探讨欧洲发展变化背后的经济原因时发现,经济原因总是和政治、文化原因纠缠在一起,剪不断,理还乱。文化渗透在一个民族的血液里,在推动历史进程中具有什么样的分量,这就是《当东方相遇西方(感受文化的分量)》探讨的问题。
这是一位学者对制度、历史、社会、民族等重大问题的深入思考,这是一场和东西方历史人物的精神对话。《当东方相遇西方(感受文化的分量)》中行文豪气兼有温情,健朗而不失细腻,图文并茂,时见精彩,意趣绵长。
在经济和政治之后的第三个冲撞着历史轨迹的力量常常被人们所忽略,那就是文化。一个民族的文化包含着其特有的哲学理念、民族传统、社会习俗、语言文字、神话故事、宗教信仰、文学作品以及思维方式。各个文化脉系间的差异常常导致文化圈或亚文化圈之间的冲突。《当东方相遇西方(感受文化的分量)》所展示的是文化在推动历史进化动力中所占的份量。作者张健雄将影响和改变历史进程的文化现象称为政治文化。中国与欧洲经历过相似的历史发展阶段和相似的历史事件,然而由于各自文化间的差异,各自的思维模式和行为反应不尽相同,两地经历的历史轨迹便大为不同。本书旨在探讨和比较中国与欧洲各自历史轨迹中的文化根源。
张健雄 欧洲研究学者,曾就读于北京大学经济系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系。曾在法国国立陆桥学院、英国利物浦大学、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德国波恩大学、西班牙巴伦西亚大学、意大利卡塔尼亚大学、瑞士日内瓦大学、美国匹兹堡大学、布鲁塞尔欧共体研究会世界联合会进修、讲学、报告、合作研究或考察访问。曾作为中国学者代表团成员出席在海牙举行的“中欧智库圆桌会议”、在柏林和华盛顿举行的“中关欧21世纪三边对话会”,并应邀出席葡萄牙“第12届阿拉比达年会”。研究方向为欧洲经济与国际关系,但个人对文化和历史问题有着浓厚兴趣。
自序1 “长恨歌”罢长问天2 和亲、王室联姻和新时代的灰姑娘3 怎一个爱字了得:阿拉比达修道院和鹊桥仙4 舌尖上的尊严5 方言的故事6 悠悠胡天情7 溯流尼罗河8 比水还淡的血9 为神而战10 牵星借风渡重洋11 蜗居的“圣人”12 两个帝国的背影13 皇冠下的女人14 卢浮宫效应与拿破仑悖论15 远古的使者和异邦的知音16 褪色的王冠后记
“长恨歌”罢长问天到楼观台一游。不去不知道,去了才知那是个了不起的地方,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紫气东来”与那里还有些关系。
在距今2500年前,函谷关令尹喜在关旁草楼上观天象,忽见东方一片紫色云彩滚滚涌来,其状如飞龙,长达三万里。尹喜精通历法,善观天文,见此云大喜,称:“紫气东来三万里,圣人西行经此地。”他就此料定将有圣人到来。这个典故就是成语“紫气东来”的来历。于是他每天沐浴熏香,在关旁恭候。那圣人就是老子。不久,老子果然骑青牛到来。尹喜将老子留在函谷,拜老子为师。老子在此写就了不朽名篇《道德经》。尹喜筑草台请老子讲经。那草台就是楼观台。800年后产生的道教,将《道德经》奉为圭臬,将老子尊为该教的开山鼻祖“太上老君”。
尹喜所指的“紫气”就是带有吉兆的彩云,即祥瑞之云。那祥云的紫颜色,只有像尹喜那样道行高深的术士才能辨别出来,我们凡胎肉眼在祥云面前都是色盲。
函谷关之所在,至今颇有争议。河南省灵宝市北的王垛村,修于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有“紫气东来”和老子创作《道德经》一说,河南省灵宝市王垛村因此被称为道教圣地。但是,还有另一个说法,尹喜所筑的楼观台不在函谷关,而在秦岭山脉终南山的西段。楼观台之所在,在西安以西75公里周至县境内。
我们乘坐的汽车沿着八百里秦川向西行驰,右边是一片金黄的麦浪,左边是绵延巍峨的秦岭,一路风景美不胜收。楼观台现已辟为森林公园,园内以竹类植物品种繁多著称,原生和移栽的各类竹子共128种。楼观台有主殿四座,配殿两座。主殿是老子祠、斗姥殿、救苦殿和灵宫殿。配殿是太白殿和四圣殿。
山门两侧有钟、鼓二楼。山门前石阶盘道,蜿蜒而上。山门西侧外有一石砌泉池,名为上善池,池内一石雕龙头终年吐水不断。讲经台南800米外山岭上有老子的炼丹炉,东北方是老子墓所在,北二里则是宗圣宫遗址。老子本名李耳,唐代帝王也姓李,故将老子奉为先祖,在老子讲经处修建家族祠堂,后改名宗圣宫。
讲经台园区有碑石170余块,留下名人诗词150余篇。唐代的王维、李白、白居易、李商隐,宋代的欧阳修、苏轼等都在这里留下墨宝。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先生常年居住在此。据此,我倾向于挺它为《道德经》的诞生地。
《道德经》凡五千字,分为上篇《道经》和下篇《德经》。《道经》论及宇宙的根本及变化规律。《德经》说的是为人处世之术和长生久视之道。几千年来振聋发聩、不绝于耳的“道德”一词原来指的是人的世界观和行为准则。想想也对。老子的学说思想十分丰富,最著名的是他朴素的辩证法,认为世界万物都由正反两面组成,并且由对立而转化,如“无”和“有”,“祸”与“福”等。东汉末年产生的道教源于老子的道论。道教有其拜鬼神、做斋醮、求仙境的唯心主义的一面,但其“阴阳”学、“天人合一”、“顺其自然”论却继承了老子的辩证观点。
“天人合一”和“顺其自然”体现了人类与自然的融合、和谐、互补。现代社会人类活动的巨大张力冲击和毁损着自然环境,人与自然的对立日益明显。
道教中的“天人合一”和“顺其自然”的观点重新受到国内外的重视。当今,退耕还田、退耕还林、退耕还海成为时尚,是对被讴歌了几百年的“征服自然”的谬误的修正。今人对自然的回归正是“顺其自然”和“天人合一”的实践。
早在20世纪初期,欧洲便掀起了“天人合一”运动。此运动的倡导者认为社会的发展使人忘却了自己的自然本性。要回归自然首先要去除人与大自然间的隔膜。于是,一群群男女走进森林、草地、海滨,脱得一丝不挂,尽情地让肌肤享受与阳光、空气和自然美景的亲密接触。衣服是人类社会幽的符号,是人与自然之间的隔膜。去除了这个符号,人类就还原到天地之中,热烈地拥抱大自然。于是,这些人便把自己称为“自然主义者”(Naturalists),国内有人将之翻译为“天体运动”。“天体运动”的益处尽管有种种理论依据,但仍然被社会尤其是教会视为有伤风化。官方采取了折中的办法,允许他们随心所欲地裸裎“天体”,但活动被圈定在有限的场地里。德国慕尼黑的英国公园和英国南部的布赖顿海滨浴场便是欧洲最有名的“天体运动”中心。每年盛夏,“赤条条”便成了那两个地方的特殊风景线。
今天,“天人合一”的观念也融入表演艺术中。广西阳朔推出的山水实景表演《印象·刘三姐》和陕西临潼华清池的歌舞剧《长恨歌》将演出舞台从剧场搬到自然环境中,展现“天人合一”的美学价值,令观众体验了人文元素、科技元素与自然元素的三重冲击。
《印象·刘三姐》的演出场所选在阳朔漓江与田家河的交汇处,河的对岸便是秀丽的书童山。演出水面方圆两公里,背景是漓江沿岸的12座山峰。
观众席建在刘三姐歌圩上,为梯台式造型,在2200个坐席上可将180度水面演出尽收眼底。为突出声光对视觉的引导效果,演出在天黑后进行。
“天人合一”的演出,打破了传统表演艺术的种种局限。电影《刘三姐》虽然展示了刘三姐和漓江的美好风光,并具有快速切换画面的种种特点,但它毕竟是投射在墙幕上的光影,缺乏立体感和人物的质感。舞台剧让观众看见了有血有肉的“刘三姐”,但那漓江风光却是画在板材上的布景或投在布幕上的幻灯。刘三姐坐的“船”也是木制的道具,下面装上轮子,由幕后的工作人员牵引而行。
这布景和道具只是“象征物”。它们与实景间的视觉鸿沟只能由观众动员自己的想象力来填补。观众的审美享受不得不打了大大的折扣。舞台艺术中的象征物在京剧里尤其典型。那关云长率领的千军万马,用的是插在戏服后面的四面小旗来代表。观众看见哪位武生后身插着四面小旗,就必须启动自己大脑的主观能动性,想象此刻的舞台上千军万马在主帅身后驰骋疆场。
P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