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书单推荐
新书推荐
|
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 《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从小学生的心理发育特点、所学的文化知识特点、学习习惯养成、学习能力培养等方面,用凝练的文字讲述生动的故事。总结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提出相应具体的家教建议,相信在阅读完《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之后,父母和孩子都能够轻松地摆脱小学阶段的困惑,真正地体会到成长的快乐。
小学阶段是孩子成长中一个重要的分水岭,也是孩子可塑性最强的一个阶段,他们在这个时期形成的性格、习惯及个性往往会伴随他们一生。孩子在刚升入小学时也正是从幼儿期向儿童期过渡的关键时期,在他们身上往往还有着注意力不集中、贪玩、任性等幼儿的特点。 小学阶段一共有六年,每个年级的孩子都有着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容易出现的问题也都不同。其中,一年级学生因为刚进入一个新环境,往往很难适应。二年级学生基本已经适应了小学生活,但他们对一些常规的认识还不深刻,行为也不够规范。三年级学生则容易因为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出现性格暴躁、意志薄弱或遇到困难就想退缩等问题。四年级学生的独立意识逐渐增强。五年级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越来越强。六年级学生的竞争意识越来越强,需要父母的正确疏导。
柴一兵简介:
第一章 小学,是孩子起跑的关键一步
小学阶段是孩子教育的关键期 父母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陪伴 小学生需要具备学习能力 父母应转变“高分才能有出息”的观念 棍棒教育不出栋梁 父母应多关注孩子的敏感期 第二章 一年级,孩子由幼儿向儿童过渡的关键期 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幼小衔接期,父母陪孩子顺利过渡 如何唤醒孩子的自我意识 孩子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出来的 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把握孩子思维开发的黄金期 改掉孩子焦躁的习惯 第一章 小学,是孩子起跑的关键一步
小学阶段是孩子教育的关键期
郭涛今年7岁,刚上小学一年级。他所在的班级一共有50多个同学,这比起郭涛在幼儿园学前班时的同学几乎多了一倍。除此之外,郭涛还发现上小学后,上课时间比原来也延长了许多,以至于好几次他都快要坐不住了,下课铃声才会响起来。让郭涛感到苦恼的还有,老师开始每天都给他们布置家庭作业。而他经常因为记不清老师的要求而无法完成作业。这些问题不但将他对新校园的新鲜感冲淡了,而且还让他认为,上小学实在不是一件让人开心的事情。 一天,郭涛的爸爸发现了儿子有些闷闷不乐,就问道:“涛涛,有什么不开心的事情吗?跟爸爸说说,看看有没有爸爸能帮到你的。” 郭涛坐到爸爸身边,小声回答说:“我不喜欢上小学,我还想回原来的幼儿园上学。” 爸爸很快猜到郭涛有可能是不适应小学的环境,就笑着对他说:“儿子,你已经长大了,不需要再上幼儿园了。等你小学毕业,还有初中、高中和大学在等着你呢!你会认识更多的小伙伴,学到更多的知识。现在因为你刚成为小学生没多久,所以还不太适应,不过爸爸相信你一定能够战胜眼前的困难,成为一名快乐的小学生!” 听了爸爸鼓励的话,郭涛的自信心又回来了一些。在以后的日子里,他经常主动和其他同学聊天,遇到没听懂的问题也会及时询问老师。渐渐地,郭涛不仅认识了几个新朋友,还真如爸爸所说,变得越来越快乐了。 郭涛在刚进入小学后,因为在很多方面不适应新环境,所以内心很烦恼。不过,在爸爸的及时引导和鼓励下他慢慢克服了困难,并开始喜欢上了这个新集体。 很多刚上小学的孩子都会像郭涛一样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在上小学之前,他们都是以玩为主,习惯了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而在上学之后,他们需要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还需要尽快适应集体生活;上小学之前,他们很少做作业,几乎没有课业负担,但在上小学后,就需要每天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诸如此类的问题会让刚进入新环境的孩子感到不适应,甚至变得自卑、胆小,影响正常学习和身心的健康发展。 小学阶段是孩子一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它不仅是孩子成长中一个重要的分水岭,还是孩子可塑性最强的一个阶段。孩子在这个时期形成的性格、习惯及个性往往会伴随他们一生,很难再改变。如果父母对孩子的一些不良习惯“听之任之”,那么在将来,即使父母付出再多的努力也是难以纠正的。因此,对于学龄前孩子在性格、品德和习惯等方面出现的问题,父母应当在其小学阶段就加以正确引导和矫正,以帮助孩子形成良性循环。 在小学阶段,父母还应帮助孩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就简单方面讲,只需一句话,就是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很多父母喜欢一到孩子做功课时就在旁边监督着,还会不遗余力地帮孩子检查作业,当发现孩子的错误时立刻就指出来并予以纠正。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很难养成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因此,父母要改变自己的做法,明白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情,要学会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小学阶段也是孩子的身心发展趋向成熟的一个时期。因为孩子在小学之后就会面临青春期,如果在小学阶段没有形成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状态,就很容易在青春期出现发育迟缓、叛逆、早恋、孤僻等问题。因此,父母需要在小学阶段为孩子保证充足的营养,并且关注孩子的情绪状态和心理健康。 总而言之,小学六年是孩子成长中非常关键的一个阶段。父母要用心陪孩子走过这一时期。这听起来似乎并不难,但需要父母付出极大的耐心和爱心,认真对待孩子出现的每一个问题,引导孩子走好小学六年的每一步。 父母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陪伴 张鹏今年正在上小学三年级,他的父母工作都很忙,还经常需要加班,平时很少和他沟通和交流。每当张鹏想和他们聊天时,爸爸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在工作呢,去找你妈”,而妈妈则会说“儿子,你看妈妈这里有忙不完的事情,你先自己去看书吧!” 六一儿童节快到了,张鹏非常希望父母能陪自己出去好好玩一次,他做梦都想去北京动物园或者海洋馆看看,别的同学几乎都去过,只有他总是因为父母没时间无法实现这个愿望。这天,张鹏的妈妈回家后,将一套精美的城堡拼图递给他说:“儿子,这是妈妈送给你的儿童节礼物,我跟你爸这几天都有事情,就不带你出去玩了。” 张鹏听了,失望得差点儿当场哭出来,他忍不住问妈妈:“我到底是不是你们的亲生儿子啊?别的同学都跟爸爸妈妈出去玩了,你们每天总说自己忙,既然没时间管我,当时为什么还要把我生下来啊?” 张鹏因为父母从来都没时间陪伴自己而感到伤心难过,就连妈妈给他买的礼物都不能让他开心起来。有很多父母和张鹏的父母一样,他们因为工作繁忙,或是意识不到陪伴孩子的重要性,往往忽略了孩子内心的需求,有的父母经常给孩子买各式各样的玩具,却很少有耐心和孩子聊天。事实上,对于孩子来说,他们最需要的并不是花样繁多的玩具,而是父母用心的陪伴。 上小学的孩子不再是父母心中不懂事的“洋娃娃”,随着学习任务的一点点加重,内心的困惑越来越多,很多时候,他们非常想和父母说说自己的心里话,但往往与父母之间的交流达不到孩子预期的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父母不懂得倾听的艺术;其次,父母经常用命令的口吻对孩子说话;最后,父母总是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以上这些原因都会造成父母和孩子沟通不畅,影响到孩子的性格和学习。尤其是对于一些原本性格就比较内向的孩子来说,如果和父母沟通太少,他们的性格会越来越孤僻,甚至对学习失去信心。久而久之,父母和孩子之间就很容易出现隔阂,也就无法达到良好的教育目的。教育是一门学问,父母应当多抽出些时间用心陪伴孩子。需要注意的是,父母在与孩子沟通交流时需要注意一些技巧,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的几点可供父母参考。 1.父母要学会倾听孩子的想法 哲学家伏尔泰曾说过,“耳朵是通往心灵的路”,可见倾听的重要性。同样,在与孩子交流时,父母学会倾听的艺术也是非常必要的。倾听可以帮助父母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并成为孩子的朋友。 首先,父母不应经常打断孩子的话,这同样也是人们在与他人沟通时最基本的礼仪要求。父母不应将孩子视为“什么都不懂”的小孩子,而要意识到孩子与自己是平等的。其次,父母在听孩子说话时注意力要集中,不能东张西望、心不在焉,这会使孩子认为父母对自己所说的话题没有兴趣,从而失去倾诉的欲望。最后,父母要学会通过“同理心”来理解孩子的情绪。有很多孩子会因为受了委屈或者感觉生气等原因向父母倾诉,有的父母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与其产生共鸣,有的还会一味指责孩子,使沟通陷入僵局。因此,父母要学会通过“换位思考”来理解孩子的负面情绪,以得到孩子的信赖,使亲子关系得到更好的发展。 2.父母要学会和孩子商量 小学阶段的孩子自尊心会越来越强,他们非常渴望能够得到父母的尊重。因此,父母要学会放下家长架子,去掉家长的威严,用和蔼可亲的态度和商量的口吻与孩子说话,真正做到与孩子平等交流。也只有这样,父母的一些观点才能更容易被孩子心悦诚服地接受,也能够促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以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3.父母要通过以身作则来教育孩子 父母要想让自己对孩子的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那么,要求孩子做到的事情,父母也要做到。比如,父母想让孩子爱学习,那自己就要热爱读书,尽量远离看电视剧、玩电脑游戏等活动;父母希望孩子勤俭节约,自己就不能铺张浪费;父母要求孩子要养成规律的作息习惯,自己就不能经常熬夜;等等。总之,父母要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行动为孩子树立榜样,给孩子传递更多的正能量。 小学生需要具备学习能力 陈锋是一名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在班上排名倒数。在一次家长会上,陈锋的班主任向他妈妈反映,陈锋在班上属于“坐不住”的孩子。每次在课堂上,他都喜欢做很多小动作,不是和其他同学传纸条,就是东张西望,总之,他的注意力经常不在讲台和黑板上。即使经过老师的提醒,陈锋也只有“三分钟热度”,过不了多久就又会玩别的了。 班主任还说,陈锋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有一次在数学课上,老师给学生们出了一道有一定难度的思维题,班上只有少数几个学生做对了,陈锋就是其中之一。只要他能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成绩一定能够快速提高。 陈锋因为在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这样的情况在很多小学生的身上都很常见,我们经常会听到有的父母这样说,“我女儿特别聪明,就是太贪玩”,或者“我儿子总是对学习不上心,管不住自己,前一天还跟我说要好好学习,第二天就又恢复原形了”……这些小学生有的因为专注力不够,还有的因为自控能力不强,总在上课时做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情,使得课堂效率很低,最终影响他们的正常学习。可以说,学习能力欠缺是影响小学生学习成绩的主要原因。 顾名思义,学习能力指的就是孩子获得知识的能力,除了专注力和自控力,小学生应当具备的学习能力还有观察力、思维力和记忆力等,其中任何一方面发展不足都容易使孩子在学习上出现问题。如果孩子缺乏良好的观察能力,则有可能出现不会审题、发现不了事物的特点或抓不住重点等问题;如果孩子不具备敏捷的思维能力,就容易在一个问题上钻牛角尖,找不到突破口,最终落后于他人;如果孩子的记忆力较差,则会因为不能熟练运用公式解决问题,或无法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而影响学习效果。 刘娟今年正在上小学三年级。因为从小身体不好,父母对她很是溺爱。自从刘娟开始记事起,父母就很少让她去自然中观察各种事物,并且包办了刘娟的很多事情。一有空余时间,妈妈就会让刘娟在家看书,或者背诵一些古诗文。在进入小学之后,刘娟的学习能力表现出了严重的失衡。她的记忆力很好,能够用最短的时间将知识点记住,但她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较差,尤其是在三年级之后,她写的作文都很空洞,观察事物也总抓不到重点。 通过刘娟的例子我们可以知道,孩子的学习能力发展失衡也是影响孩子学习的一大原因。学习能力失衡如果得不到及时纠正,就会给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不利影响。孩子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是学习的基础,需要父母加以重视。那么,在培养孩子的各项学习能力时,又有哪些问题是需要父母注意的呢?以下的几点建议可供父母们参考。 1.父母要有针对性地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 父母要想有针对性地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就要首先了解孩子在哪些方面有所欠缺,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地加以培养。比如,孩子的自控能力和专注能力差,父母就要考虑是不是因为自己太溺爱孩子使其行为失去了规范,或者家里的活动过多没能够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氛围等,从而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 如果孩子的观察能力和记忆能力差,父母可以教孩子一些简单有效的观察和记忆方法,比如,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或通过联想来记忆等;如果孩子的思维能力较差,父母可以经常让孩子做一些思维训练,或者多在生活中让孩子练习举一反三,以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 2.父母要避免孩子的学习能力失衡 父母在培养孩子学习能力的时候要注意避免孩子各项能力失衡的问题。比如,父母不应只侧重培养孩子某一方面的学习能力,而应该追求孩子的全面发展。毕竟制约孩子最终发展的是他各项能力中的最差的能力。因此,孩子的观察力、思维力、专注力、自控力和记忆力要同步发展,不能顾此失彼。 3.孩子连续学习的时间不能太长 很多孩子从开始上小学起,肩膀上的担子就突然加重了。他们在每天放学回家后,需要做很长时间的功课,除此之外,有些对孩子期望特别高的父母还会有意延长孩子的学习时间。其实,这样的做法是不正确的。如果孩子的学习时间过长,就容易对学习产生厌烦心理,渐渐养成粗心大意、磨蹭等不良习惯,注意力也会变得不集中。因此,父母应将重点放在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上,而不是延长孩子的学习时间。 父母应转变“高分才能有出息”的观念 齐鑫今年升入小学五年级了。她从小就非常喜欢跳舞,并从5岁开始进入一家“小明星”艺术特长培训学校学习民族舞。但自从她升入五年级之后,妈妈便以“跳舞会影响学习”为由不再同意她继续学习舞蹈。齐鑫向妈妈争取道:“妈妈,舞蹈是需要坚持的,我如果现在放弃了,以前学习的也都白费了。” 妈妈对齐鑫说:“对于你来说,学习才是最重要的,你再有两年就要参加升学考试了,如果考不上实验中学,你以后上‘一中’的概率就会很小,要是考不上大学能有什么出息呀?” 齐鑫刚想再反驳,妈妈又说:“就这么定了,你以后不要再去学习舞蹈了,好好学习吧!”从那以后,齐鑫的妈妈就连家务也不让她做了,还经常把“高分才能有出息”这句话挂在嘴边,齐鑫一想到自己心爱的舞蹈就特别伤心,有时候她还会在去学校的路上偷偷到原来的舞蹈班偷看伙伴们跳舞。在期中考试之后的班级排名中,齐鑫比原来落后了十名。 齐鑫因为在妈妈“高分才能有出息”的观念影响下,放弃了自己心爱的舞蹈,但她的学习成绩反而下降了。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父母和齐鑫的妈妈一样,他们只是片面追求孩子的学习成绩,认为孩子只有在考试中拿到高分,以后被重点学校录取才能有出息,给孩子造成了很大的精神负担。有的孩子就像齐鑫一样,成绩不升反降;也有的孩子会因为担心自己的名次排在后面就抄袭别人的答案,然后在自卑和不安中陷入恶性循环。 事实上,分数并不能衡量一个孩子是否优秀,考试成绩非常好的孩子也未必就都是人才。我们经常说到的“高分低能儿”就是这样的,他们非常擅长考试,总能取得优异的成绩,但是在自理能力或者人际关系等其他方面的表现却很差;还有的孩子虽然学习好,心智却不够成熟,遇到事情容易冲动,也不能很好地融入新环境。相反,有些学习成绩一般的孩子却有着非常强的综合素质,他们因为人缘好、懂礼貌、活泼开朗、宽容大度等深受周围人们的喜爱。 可见,成绩并不能代表孩子的全部,父母应当改变自己“高分才能有出息”的观念,重视孩子的全面发展,并以正确的心态教育和引导孩子,帮助孩子度过快乐充实的小学时光。以下的两点建议可供父母们参考。 1.父母要鼓励孩子全面发展 张萱今年正在上小学六年级,是一个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孩子。她不仅经常作为学校的大队长主持一些活动,还参加了一个腰鼓队,经常参加一些演出。张萱的运动能力也很强,每次学校组织运动会,几乎所有的短跑项目冠军奖牌都是她的,除此之外,她已经连续五年被评为“三好学生”。张萱之所以各方面发展得都很好,是得益于父母对她的培养。他们从不以考试成绩来要求张萱,而是给了她很多的自由空间,鼓励她全面发展。每当他们发现了张萱的兴趣点,就会鼓励她去勇敢尝试挑战自己。就这样,张萱越来越优秀,也越来越自信了。 张萱父母的教育理念是值得其他父母学习的。学习成绩对于孩子来说固然重要,但是孩子的品德修养、运动能力、身体素质和兴趣爱好也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父母要注重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比如,父母不仅要培养孩子诚实勇敢、正直善良、尊老爱幼等优秀品质,而且要培养其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好习惯,还要鼓励孩子发展一项业余爱好作为特长。此外,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父母更要着重培养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这将关系着孩子一生的幸福。总之,父母要尽量让孩子得到全面发展。 2.父母要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父母转变“高分才能有出息”的观念,并非是父母不再关注孩子的学习,而是父母要学会正确的方法,从适宜的角度和不同的侧重点出发,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孩子提高学习效率的前提,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对于小学生来说,只要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并形成良好的习惯,就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游刃有余,学习兴趣也会越来越浓厚,最终形成良性循环。 棍棒教育不出栋梁 吕洋是一个正在上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作为家中的独生子,他被父母寄予了厚望。妈妈对吕洋的要求非常严格,并奉行“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老话,每次吕洋犯了错误,妈妈都会对他进行体罚,轻则打手心或拍后背,重则就用皮带抽打屁股。一天,吕洋因为在学校和别的同学打架被老师通知了妈妈,回家之后,妈妈照例又要“教训”他,吕洋说了一句让妈妈大吃一惊的话,“您打吧,我现在打不过您,等我长大了,您可别怪我会还手!” 吕洋因为经常被妈妈体罚,出现了“长大以后就会还手”的想法,可见,妈妈的体罚已经在他心里埋下了暴力的种子。有很多孩子和吕洋一样,从小被父母溺爱,但自从上小学之后,就开始因为达不到父母的期望而经常挨打。 “棍棒底下出孝子”是我国的传统陋习,很多父母都有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当孩子的表现不能让他们满意或者孩子不听话时,他们就会用暴力来解决问题。其实,这样的做法是非常不可取的,不仅无法让孩子受到正面教育,还容易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或者用暴力手段来对待周围的人,这样的例子有很多。 2010年10月,在西安音乐学院读书的药家鑫在开车的过程中不慎将路人张妙撞倒,为了极力掩饰自己的过失,逃避父亲对自己的惩罚,他不仅没有及时救助受害者张妙,还用随身携带的刀具向对方连刺数刀, 导致受害者死亡。根据调查了解,药家鑫从小就没少挨过父亲的打骂,他平时是父母眼中的乖孩子,可是他的灵魂却早已被扭曲了。2014年5月,一个年仅11岁的小学四年级女生因为抄别人的作业,被自己当保安的父亲拖到车棚里面吊起来毒打,最终因为伤势太重不治身亡。 “棍棒底下出孝子”的陋习伤害了多少像药家鑫一样的孩子的身体,又扭曲了多少孩子原本美好的心灵!经常被父母体罚的孩子内心其实都会受到很大的创伤,父母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也会影响和改变孩子的一生,包括他们的性格、习惯、价值观和处事方式,甚至长大后对爱情和婚姻的态度都会受到或多或少的负面影响。还有很多孩子因为经常被父母打骂而感受不到家庭温暖,选择离家出走,这样的孩子一旦被坏人利用,就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小学阶段正是孩子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时期,孩子的性格塑造也会在这一阶段基本定型。因此,父母要转变“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观念,用正确的方式来教育孩子,以下的几点建议可供父母们参考。 1.父母要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和修养 父母要想教育好孩子,就要先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并在正确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对孩子进行正面引导。父母要意识到,打骂的方式永远代替不了教育,而且打骂也不会让孩子心服口服,只有热爱学习的父母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到孩子,使孩子也能够发现学习的乐趣,并实现自主学习。 同样的道理,如果父母希望孩子长大以后成为一个孝顺懂事的人,就要给孩子做出一个孝顺老人的表率。有的父母经常对家中的长辈出言不逊,甚至觉得他们是累赘,并时常将这种态度和想法在孩子面前表露出来。那么,孩子长大以后也会用这种方式来对待自己的长辈。只有父母注重言传身教,用良好的道德品格与素质为孩子做表率,真心实意地对待长辈,孩子才能成 为真正的孝子。 2.父母要做到与孩子理性沟通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应尽量让自己更趋于理性。当孩子犯了错误之后,父母不应大打出手,而要与孩子进行平等、理性的沟通,严肃的批评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打骂只会让孩子学会暴力,而不含有其他有益的收获。另外,根据国外的行为专家研究发现,经常挨打的孩子抗打骂的能力也会逐渐提高,简单地说就是孩子容易被“打皮了”,这样的孩子对父母的训斥和打骂往往会是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同样达不到教育的目的。 3.父母要多看到孩子的优点并给予鼓励 经常打骂孩子的父母大多喜欢盯着孩子的缺点和不足,总觉得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没法比。因此,聪明的父母应当擦亮自己的眼睛,随时发现孩子的优点和特长,并在孩子取得进步的时候及时予以鼓励,这样才能够让孩子在快乐中不断进步。 父母应多关注孩子的敏感期 王芳今年正在上小学三年级,前几天她刚过完自己的10岁生日。一天, 吃过晚饭后,王芳对妈妈说:“妈妈,我来洗碗,您付给我钱行吗?” 妈妈笑着回答:“可以呀!洗一个碗给你一毛钱。” 王芳想了想说,“一毛钱太少了,至少要五毛钱。” 妈妈说:“好吧,就这样说定了,洗一个碗五毛钱。但是妈妈一会 儿要检查,如果碗洗得不干净或者洗洁精冲洗得不彻底,妈妈可不能给 你付费哟!” 王芳做了个鬼脸,“不会的,您就放心吧!保证洗得干干净净 的!”说完,她端着餐桌上的碗碟就去了厨房。王芳一边洗碗一边说: “妈妈,我这里一共有四个碗,洗一个是五毛,四个就是两块。以后我 每天晚上都洗碗,如果一天两块的话,一个月就能挣六十块呢!” 王芳通过帮妈妈洗碗来赚钱,这正是她进入“财商敏感期”的表现。在孩子的身心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敏感期,是意大利著名的教育家蒙台梭利的重要发现。敏感期指的是孩子在某个时间段内,自发地专心关注某一事物,并从中获取不同经验的过程。当孩子正处于某个敏感期时,他们会对某一特定事物具有非常旺盛的学习热情,并且会不厌其烦地进行反复尝试,这种自发的动力几乎是不可抑制的。蒙台梭利认为:“处于敏感期里的孩子会以一种特有的强烈程度接触外部世界。在这一时期,他们能轻松地学会每样事情。” 孩子从一出生就会开始进入一个又一个的敏感期,比如视觉敏感期、秩序敏感期、审美敏感期、绘画敏感期、人际关系敏感期、婚姻敏感期、数学逻辑敏感期、动植物敏感期以及实验敏感期,等等。当孩子正处于某个敏感期时,他们在相应的方面就会表现出不同以往的热情和专注,每当顺利度过一个敏感期后,孩子的心智水平就会得到提高。 对于不同孩子来说,敏感期到来的时间也各不相同。一般来说,在孩子6岁之前就能够经历大部分的敏感期。当然,有的孩子在这一阶段因为受到父母和其他家人的过多干涉,导致敏感期没能得到良好的发展。那么,在他们12岁之前还会有弥补的机会。因此,对于正在上小学的孩子,父母要善于利用其敏感期来帮助孩子成长。以下的几点建议可供父母们参考。 1.父母要学会发现孩子的敏感期 对于正在上小学的孩子来说,常见的敏感期主要有语言敏感期、工作敏感期和文化敏感期。首先是语言敏感期。蒙台梭利认为,这一敏感期是在孩子出生后两个月开始一直到8岁。孩子会依次经历发音,说单词、句子,到掌握语法知识,能够与别人顺利交流这几个阶段。工作敏感期一般出现在孩子的3岁到7岁。“工作”是蒙台梭利教育理念中一个特别重要的概念,孩子的工作往往是无意识的行为,但这却是他们得到各种发展的基础。文化敏感期一般出现在孩子的6岁到9岁。在这一时期孩子会表现出想探究事物的强烈需求,需要成人为其提供丰富的文化信息和资源。 除了上面提到的三个敏感期,孩子还有可能在小学阶段弥补自己之前没能顺利度过的敏感期,比如婚姻敏感期、书写敏感期,等等。父母只有学会发现孩子的敏感期,才能很好地帮助他们顺利度过,并从中发掘孩子的潜能。 2.父母不应过多干涉孩子 正处于某个敏感期的孩子会有着很强烈的求知和探索欲望,他们大多不喜欢被父母打扰。另外,父母的干涉往往会使孩子的敏感期中断,阻碍孩子的正常发展。 比如,当孩子正处于婚姻敏感期时,可能经常会说要跟谁结婚或喜欢和谁在一起的话,他们还开始对婚姻有了初步的认识。能够顺利度过这一敏感期,对于孩子以后的婚姻态度都是至关重要的。如果父母因为面子或者不理解等原因粗暴对待孩子的婚姻敏感期,就容易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 因此,父母应当顺应孩子的内在发展,少干涉、多观察,在保证孩子生命安全的前提下,要勇于放手让孩子去探索。 3.父母要学会写观察记录 为了更加了解孩子在敏感期内的各方面发展,父母可以为孩子写一些观察记录,将孩子在做某件事时的状态记录下来并进行分析。写观察记录不仅有助于父母对孩子进行更细致的观察,还能够帮助父母发现孩子在成长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需要注意的是,写观察记录必须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帮助父母分析孩子的成长过程,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引导孩子。 ……
你还可能感兴趣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