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以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为主要内容,试图以全新的理念、开放的姿态诠释与实践心理学。本书在内容上以幸福感为核心,系统介绍积极心理学各个领域的研究成果:怎样理解幸福和主观幸福感;积极心理学关注的主题:沉浸体验、希望与乐观、情绪智力、天赋、创造力与智慧;个人积极特质与动机的来源;塑造积极自我,增强社会适应力;在友谊、婚姻、家庭的生命周期过程中建立积极的社会关系;如何瞄准成长机遇,进行积极改变。本书既可以作为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相关专业大学生和研究生学习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又可以作为广大普通读者开发自身潜能、培养积极心理品质、获得幸福生活的自助读物。
第一章 积极情绪与幸福感
第一节 情绪与积极情绪
一、情绪概述
二、积极情绪的概念与区分
三、积极情绪的功能
四、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
第二节 幸福感的模型与测量
一、幸福感概述
二、幸福感的模型
三、幸福感的测量
第三节 幸福感影响因素及其提升
一、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二、幸福感的提升
第二章 沉浸、乐观与希望
第一节 沉浸 第一章 积极情绪与幸福感
第一节 情绪与积极情绪
一、情绪概述
二、积极情绪的概念与区分
三、积极情绪的功能
四、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
第二节 幸福感的模型与测量
一、幸福感概述
二、幸福感的模型
三、幸福感的测量
第三节 幸福感影响因素及其提升
一、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二、幸福感的提升
第二章 沉浸、乐观与希望
第一节 沉浸
一、什么是沉浸体验
二、沉浸的特征及产生条件
三、沉浸的测量与评估
四、如何获得沉浸体验
第二节 乐观
一、乐观概述
二、影响乐观发展的因素
三、乐观的作用
四、乐观的培养
第三节 希望
一、希望概述
二、希望的作用
三、青少年希望的培养
第三章 积极需要与积极动机
第一节 基本心理需要
第二节 自我决定动机
一、自我决定动机的连续体
二、内在动机及其影响因素
三、外在动机及其内化过程
四、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的关系——共存还是排斥
第三节 自我决定动机的个体差异
一、因果定向的个体差异
二、目标内容的个体差异
第四节 自我决定理论的应用
一、自我决定理论与学校教育
二、自我决定理论与运动和健康
三、自我决定理论与心理治疗
四、自我决定理论与组织管理
第四章 积极自我
第一节 自尊
一、自尊的概念
二、自尊的测量
三、自尊发展的特点
四、影响自尊发展的因素
五、自尊与幸福感的关系
六、提高青少年自尊的策略
第二节 自我效能感
一、自我效能感的概念
二、自我效能感的测量
三、自我效能感的来源
四、自我效能感的积极作用
五、增强青少年自我效能感的方法
第三节 自信
一、什么是自信
二、自信的测量
三、自信的发生与分化
四、自信的影响因素
五、自信的作用
第五章 积极应对
第一节 情绪指向应对
一、防御机制
二、应对
三、情绪指向——行为应对策略
四、情绪指向——人际应对策略
五、情绪指向——认知应对策略
第二节 自我评价指向应对
一、自我评价的实现途径
二、提升自我评价的策略
三、寻找积极力量与叙事疗法
四、为所能为,顺其自然
五、个人成长
第三节 问题指向应对与其他应对方式
一、问题解决
二、抽离应对
三、前瞻应对
第六章 情绪智力与幸福智力
第一节 情绪智力与幸福智力的概述
一、智力与情绪智力的概念
二、幸福智力的概念
第二节 情绪智力与幸福智力的测量及关系
一、情绪智力与幸福智力的测量
二、情绪智力与幸福智力的关系
第三节 情绪智力与幸福智力的研究与实践
一、情绪智力研究的发展
二、幸福智力研究的发展
三、情绪智力与幸福智力的提升方法
第七章 积极特质与积极人格
第一节 积极特质与积极人格研究的起源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积极人格思想
二、西方关于积极特质与积极人格的研究
第二节 积极人格的理论体系
一、智慧和知识优势
二、勇气优势
三、仁慈优势
四、正义优势
五、节 制优势
六、卓越优势
第三节 积极人格的相关研究
一、积极人格的测量
二、积极人格的相关研究
三、积极人格特质的培养途径
四、青少年的积极品质与培养
第八章 积极环境
第一节 积极关系
一、朋辈之乐:友谊
二、亲子之情:依恋
三、亲密之爱:爱情
第二节 积极教育
一、积极教育之势在必行
二、积极教育之推陈出新
三、积极教育之幸福感教育
第三节 积极制度
一、积极的国家制度
二、积极的工作制度
三、积极的社区制度
第九章 积极心理治疗
第一节 积极心理治疗概述
一、积极治疗的源起
二、积极治疗的原则
三、治疗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积极治疗的实施过程
一、积极治疗的特色
二、积极治疗的常用策略
三、积极治疗的“五个阶段”
第三节 积极治疗的有效性与评价
一、积极治疗的有效性
二、积极治疗的意义
三、积极治疗的局限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