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与介观力学》为国内第一部系统论述纳米、介观和MEMS/NEMS力学的学术专著。所包含的内容均为国际上该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绝大部分内容在国际上未见有专著系统论述过,选题独特、新颖。
纳米力学研究的是特征尺度大致在1?~100nm范围低维物体的力学行为,介观力学作为正在兴起的介观科学的一部分则主要研究特征尺度大致在100nm~1m范围物体的力学行为。因此,纳米与介观力学研究的尺度介于1?~1m量级,是一门典型的交叉学科。《纳米与介观力学》由四篇、18章和六个附录组成。第一篇主要讨论纳米和介观力学的理论框架和基础;第二篇则主要讨论和MEMS/NEMS相关的黏附接触力学,界面剥离力学等;第三篇为MEMS/NEMS中的三个主要力学问题;第四篇则为近期国际上该领域的研究热点的材料与结构的介观力学和我国程开甲院士在TFDC理论主要贡献等。大多数内容为首次系统论述。
更多科学出版社服务,请扫码获取。
应用数学、非线性科学、微纳米力学、凝聚态物理学、纳微系统、机械工程等领域的研究生、科研人员、教师参考并用作教材。
赵亚溥,1963年8月生。于1994年7月在北京大学力学系固体力学专业获得理学博士学位。中北大学校友兼客座教授,现为中科院力学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于2000年9月-2006年1月担任非线性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LNM)主任。于2002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称号,2004年入选国家人事部等七部委批准的“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受聘担任JournalofAdhesionScienceandTechnology等多个国际期刊的编委,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力学学会微纳米力学工作组副组长,IEC国际MEMS标准委员会专家。作为通讯作者在Phys.Rev.Lett.,J.Am.Chem.Soc.,J.FluidMech.,J.MEMS,Proc.Roy.Soc.A等国际期刊上发表SCI论文200余篇,SCI他人引用3000余次。相关成果曾被美国Science和英国NewScientists评述或报道。2012年在科学出版社出版专著《表面与界面物理力学》。
目 录
第一篇 基础部分
第1章 分子模拟中的应力、表面张力、原子J积分描述 3
1.1 宏观作用力的微观来源 3
1.2 连续介质力学在纳米尺度是否仍然适用 4
1.3 Cauchy应力原理 9
1.3.1 连续介质假设 9
1.3.2 Cauchy应力原理与基本定理 10
1.3.3 关于Cauchy应力的讨论 11
1.4 位力定理与位力应力 12
1.4.1 针对气体压强计算所创立的位力定理 12
1.4.2 纳米力学中的应力位力应力 14
1.5 连续介质场微观表述的Irving-Kirkwood-Noll步骤 15
1.6 微观量和连续介质场的期望值之间的关系 16
1.7 逐点连续介质场的定义 18
1.8 考虑权函数和键函数的宏观Cauchy应力 20
1.9 Hardy应力 21
1.10 Tsai面力 21
1.11 位力应力的进一步讨论 23
1.12 位力表面张力(virial surface tension) 24
1.13 原子J积分 26
思考题 28
参考文献 29
第2章 纳米与介观力学和量子力学、连续介质力学之间的过渡区估计 34
2.1 纳米与介观力学和量子力学的过渡区估计 35
2.1.1 Barenblatt和Monteiro提出的量子效应显现的纳米力学特征只度 35
2.1.2 有关量子效应显现的特征时间的讨论 37
2.1.3 Bohr半径进行标度分析的下限 37
2.1.4 应用P1anck常数和表面能的关系对量子效应显现尺度的进一步分析指 38
2.2 纳米与介观力学和连续介质力学的过渡区估计 38
2.2.1 由表面能和弹性模量得到的特征尺度 38
2.2.2 由表面能和屈服应力得到的特征尺度 38
2.2.3 多晶软磁矫顽力的临界晶粒尺寸 40
2.2.4 Hall-Petch关系的极限:位错曲率和晶粮尺寸的竞争 41
2.3 纳米谐振器的量子极限 43
2.4 "Maxwell妖"和"分子棘轮"在分子机器中的实现 47
思考题 50
参考文献 52
第3章 力学相似性和数量级估计 54
3.1 力学相似性方法 55
3.1.1 保守系统与Poincare相空间体积不变性、耗散系统与平庸吸引子 55
3.1.2 力学相似性在保守系统中的应用 59
3.2 力学相似性方法在纳米与介观力学中的应用 61
3.2.1 利用力学相似性导出位力定理 61
3.2.2 力学相似性在液滴铺展前驱膜长度随时问标度关系中的应用 63
3.2.3 力学相似性在动态Hertz接触问题中的应用 64
3.2.4 力学相似性在van der Waals型破纳米管谐振器中的应用 65
3.2.5 力学相似性在碳纳米管塌陷多米诺骨牌效应分析中的应用 66
3.3 数量级估计和"封底计算" 68
3.4 "封底计算"在纳米与介观力学中的应用 72
3.4.1 水滴和超疏水基底碰撞接触时间的数量级估计 72
3.4.2 移动表面上原子所需力的数量级估计 73
3.4.3 "皮牛顿力学"中的数量级估计 75
3.4.4 对晶体材料表面能的数量级估计 75
3.5 应用无量纲数确定纳米与介观力学中的某些重要定性关系 76
3.5.1 用Bond和Weber两个无量纲数来确定昆虫在冰面行走的条件限制 76
3.5.2 微小生物在水下的氧气摄取 77
3.5.3 Peclet数在毛细血管与肾小管中的应用 78
3.6 讨论和结束语 79
3.6.1 有关量纲分析早期在我国的传播 79
3.6.2 有关力学相似性、数量级估计和量纲分析的适用范围 80
思考题 80
参考文献 81
第4章 纳米与介观力学中的非线性行为 84
4.1 自相似、自仿射、自相似解 84
4.2 分形 89
4.2.1 Hausdorff维数 89
4.2.2 基于Shannon信息熵的信息维数和Renyi熵的广义维数 91
4.3 受限扩散凝聚(DLA)模型 92
4.4分数布朗运动 93
4.5 分岔 95
4.5.1 从液滴的旋转稳定性谈起 95
4.5.2 分岔的主要类型 97
4.5.3 不动点和线性化,不动点发生分岔的条件 99
4.5.4鞍结分岔及其在MEMS、肥皂膜、气泡、肢体稳定性中的应用 101
4.5.5 叉形分岔 111
4.5.6 Hopf分岔 114
4.6 混沱 122
4.6.1 五十年前Lorenz发现混沌的经过 122
4.6.2 奇怪吸引子与Lyapunov指数 125
4.6.3 通向混范的道路之一——Feigenbaum普适常数与倍周期分岔 128
4.7 位错动力学中的混沌由Duffing方程的倍周期分岔通向温沌 131
4.8 同宿、异宿轨道 133
4.9 孤立波与孤立子 135
4.9.1 从FPU问题谈起 135
4.9.2 孤立波的发现 137
4.9.3 孤立子中的内禀局域模(ILMs)在微系统中的应用 138
4.10 同步现象、微流控中的气泡同步现象 139
4.10.1 同步现象的发现 139
4.10.2 McClintock效应 140
4.10.3 微流控中的气泡同步现象 141
4.11 公度非公度相变中的魔鬼楼梯和混站 141
4.12 涌现 147
思考题 152
参考文献 155
第5章 单原子链和单原子接触的物理力学 164
5.1 金单原子链和单原子接触的电导量子、断键力 164
5.2 机械控制劈裂结(MCBJ)方法 176
5.3 表面重构与单原子链的形成 177
5.4 普适力涨落(UFF) 179
5.5 硅单原子链形成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179
5.6 碳纳米管中受限Si 单原子链的负微分电阻性质 182
5.7 ZnO双原子链形成的分子动力学和第一原理模拟 184
5.8 碳原子的一维链状物Carbyne的力学行为 188
凰考题 189
参考文献 191
第6章 考虑弛豫时间的输运理论和动理学 195
6.1 近平衡态的输运理论 195
6.2 Onsager倒易关系 196
6.3 考虑弛豫时间的Maxwell黏弹性流体模型和Oldroyd B模型197
6.4 考虑弛豫时间的非Fick扩散定律 200
6.5 考虑弛豫时间的非Fourier热传导定律 201
6.5.1 经典的Fowier热传导定律以及MaxweIl-Catt扭曲公式 201
6.5.2 双相延迟热传导模型 203
6.5.3 考虑非局部效应的Guyer-Krumhansl公式 204
6.5.4 弹道扩散传热模型 205
6.5.5 考虑"双相延迟非局部效应"的传热模型 207
6.6 考虑弛豫时间的细胞毒古弹性模型 208
6.7 结束语 208
思考题 209
参考文献 209
第7章 纳微系统的机械噪声与能量耗散 213
7.1 Langevin方程 214
7.2 Johnson-Nyquist噪声,Nyquist定理,涨落-耗散定理 216
7.3 NEMS与MEMS中的机械书噪声与系统精度分析 218
7.3.1 微机械加速度计中的机械热噪声 218
7.3.2 微机械陀螺仪中的机械斗如噪声 220
7.4 微悬臂梁的最小可探测质量(minimum detectable mass) 221
7.5 热弹性耗散 223
7.5.1 滞弹性的Zener耗散模型 223
7.5.2 Euler-Bernoulli梁的热弹性耗散模型的详细分析 225
7.6 声波热声子相互作用,Akhiezer和Landau-Rurner阻尼 227
7.6.1 Akhiezer阻尼(扩散型) 228
7.6.2 Landau-Rumer 阻尼(弹道型) 230
7.7 微纳悬臂梁的品质因子和能量耗散 230
7.8 两能级系统(TLS)和纳米器件的能量耗散 232
7.8.1 两能级系统(TLS)的由来 232
7.8.2 两能级系统(TLS)在纳米谐振器能量耗散分析中的应用 233
7.9 基于微悬臂梁的弱力的精密测量 235
思考题 236
参考文献 237
第二篇 纳微黏附接触力学、界面剥离力学与黏附接触滞后
篇首语 黏附接触力学研究大事记 245
参考文献 248
第8章 纳徽尺度弹塑性黠附接触力学 251
8.1 Feynman于1959年的预言以及MEMS中的薪附失效的实验案例 251
8.2 纳徽尺度弹性载附接触理论 253
8.2.1 内聚功、Dupre黏附功以及Young-Dupre方程 253
8.2.2 分子间作用势与黏附功 256
8.2.3 Bradley理论和Derjaguin-Muller-Toporov(DMT)理论 258
8.2.4 Johnson-Kendall-Roberts(JKR)理论 259
8.2.5 引入Tabor数对Bradley和JKR理论不一致的分析 260
8.2.6 几种黏附接触力学模型之间的比较 263
8.2.7 黏附数θ与芯片键合 268
8.3 纳微只度塑性教附接触理论 270
8.3.1 塑性指数与塑性黏附因子 272
8.3.2 塑性新附接触理论Maugis-Pollock和Chowdhury-Pollock模型 275
8.3.3 分形粗糙表面的塑性黯附接触模型 277
8.4 有关薪附接触理论的尺度效应和奇异性的讨论 282
8.5 MEMS结构的敬附判据 284
8.5.1 剥离数的物理意义及导出 284
8.5.2 表面粗糙度对剥离数的修正 288
思考题 290
参考文献 294
第9章 薄膜的界面剥离力学 299
9.1 Obreimoff的云母剥离实验与教附接触三个基本过程的提出 299
9.2 Rivlin界面垂直剥离力学模型 301
9.3 Kendall任意角度薄膜剥离力学模型 302
9.4 薄膜从基底的自发剥离力学模型 304
9.5 脱薪条和鼓包实验中的薄膜剥离力学方程 304
9.5.1 脱薪条实验的薄膜剥离方程 304
9.5.2 二维鼓包实验的薄膜剥离方程 305
9.5.3 轴对称鼓包实验的薄膜剥离方程 306
9.6 薄膜动态剥离方程与剥离中的惯性效应 306
9.7 界面薪附功的剥离速率和温度依赖性,速率-温度等效性 307
9.8 薄膜剥离界面微结构的产生和形貌演化 310
9.9 藤壶蛋自从石墨基底剥离的分析和MD模拟 314
9.9.1 MD模拟中和拉伸和剥离相关的时间尺度分析 315
9.9.2 藤壶胶蛋白剥离的MD模拟 318
9.10 细胞从基底的剥离力学 323
9.11 单个受体配体键的随机分离与再键合的Zhurkov-Bell模型以及多个分子键的协同事古附 325
9.11.1 Zhurkov-Bell模型 325
9.11.2 单个受体配体键的随机分离与再键合 327
9.11.3 多个分子键的协同希附 328
思考题 330
参考文献 330
第10章 黏附滞后和接触角滞后 336
lO.l 黏附滞后和接触角滞后的基本概念、皮牛顿力学 336
10.2 缺陷对三相接触线的钉扎作用以及接触线的弹性系数 339
lO.3 毛细凝聚形成液桥对教附滞后的影响 342
10.3.1 毛细凝聚的概念 342
10.3.2 应用AFM进行毛细凝聚的实验研究 343
10.3.3 毛细凝聚实验结果的理论分析 345
lO.4 液滴合并诱发垂直方向的自推进行为 351
10.4.1 研究背景概述 352
10.4.2 理论模型的建立 353
10.4.3 对模型的进一步讨论 356
思考题 358
参考文献 360
第三篇 纳微系统中的残余应力、键合与眼合动力学
第11章 纳微系统中的残余应力 365
11.1 薄膜中残余应力的起源 367
11.1.1 残余应力的经典理论 367
11.1.2 程开甲基于表面电子密度差的残余应力理论模型(TFDC) 368
11.2 薄膜中残余应力的计算 369
11.2.1 Stoney公式 369
11.2.2 多层薄膜情形 372
11.2.3 薄膜厚度与基底厚度可比时的情形 372
11.2.4 一级近似的薄膜残余应力梯度分布 373
11.2.5 TFDC理论在薄膜残余应力确定中的应用 374
11.3 薄膜中残余应力的测量 378
11.3.1 基底曲率法 379
11.3.2 X射线衍射法 380
11.4 残余应力对徽结构力学行为的影响 383
11.4.1 残余应力的梯度分布使徽悬臂梁翘曲 384
11.4.2 造成徽梁屈曲的残余压应力临界值 384
11.4.3 残余应力对希附的影响 384
11.4.4 残余应力对谐振结构响应频率的影响 384
11.5 结束语 385
思考题 386
参考文献 387
第四章 纳微系统阳极键舍中的分形图案与树状纳米结构 390
12.1 MEMS阳极键合以及玻璃/Al/Si微尺度阳极键合实验实施 390
12.1.1 阳极键合工艺简介 390
12.1.2 玻璃/AlfSi微尺度阳极键合试件的设计 394
12.1.3 玻璃/AlfSi微尺度阳极键舍试件的加工制作 395
12.2 玻璃/Al/Si阳极键合中的分形结构二维DLA的典型例子 399
12.2.1 金属Al膜厚度对分形图案的影响 399
12.2.2 阳极键合温度和键合电压对分形图案的影响 400
12.2.3 阳极键合金属Al膜上分形图案的分形维数 400
12.2.4 阳极键合金属Al膜上分形图案的微区分析 405
12.2.5 阳极键合金属Al膜上分形图案对键合质量的影响 407
12.3 玻璃/Al/Si阳极键合中的纳米树状结构 408
12.3.1 玻璃jAljSi阳极键舍中的耗尽层 409
12.3.2 玻璃jAljSi阳极键合中的纳米二树状结构 411
12.4 阳极键合试件的拉伸实验 414
12.4.1 拉伸试件断口的显微检视 414
12.4.2 阳极键舍电压、温度、膜厚度对键合强度的影响 417
12.5 结论 418
思考题 420
参考文献 421
第13章 纳微系统的眼合动力学与同宿、异宿轨道 425
13.1 吸合动力学研究的起源、集总模型 425
13.2 考虑综合效应的吸合模型及其无量纲控制参数 427
13.2.1 考虑综合效应吸合方程的导出、无量纲数 427
13.2.2 基于无量纲数的分析、无量纲吸合阑值电压 429
13.3 考虑分子间力时的吸合稳定性分析、分离长度的提出 430
13.3.1 Van der Waals力作用下纳米致动器吸合的同宿轨道分岔和分离长度 431
13.3.2 Casimir力作用下纳米致动器吸合的同宿轨道分岔和分离长度 435
13.4 旋转型纳致动器在分子间力作用下的吸合动力学稳定性 437
13.4.1 元量纲运动方程 437
13.4.2 定性分析 438
13.4.3 在表面力作用下的非线性振动 441
思考题 443
参考文献 445
第四篇 材料与结构的介观力学行为
第14章 徽纳结构槽皱的叉形与倍周期分岔 451
14.1 硬膜-软基底系统的"ruga"力学 451
14.2 硬膜软基底系统槽皱失稳的叉形分岔 452
14.3 硬膜软基底系统槽皱失稳的倍周期和四倍周期分岔 456
14.4 硬膜软基底系统的多层级槽皱:嵌套自相似性 457
14.5 薄膜水基的毛细槽皱 459
14.6 拉应力诱导弹性薄片侧向的压缩屈曲 461
思考题 462
参考文献 465
第15章 AFM测试中的非线性动力学行为 468
15.1 应用能量均分定理确定AFM微悬臂梁的弹簧劲度 468
15.2 AFM在状态空间中的动力学方程 469
15.3 AFM的双稳态 470
15.4 AFM测试中的混沌 472
15.4.1 噪声极限、Lyapunov指数与混油 472
15.4.2 用噪声极限和Lyapunov指数方法来判别AFM测试中混沌的出现 472
15.4.3 擦边碰撞、擦边动力学、擦边分岔与AFM混沌 473
15.5 AFM测试中的混沌模型 475
15.6 AFM测试与细胞声学 478
15.7 应用AFM研究软物质的婿弹性行为 481
15.7.1 娟弹性 481
15.7.2 应用AFM进衍蛋自质的去折叠:单分子力学谱方法 483
思考题 486
参考文献 488
第16章 裂纹失稳扩展中的分岔行为 491
16.1 动态断裂中的非线性现象 491
16.2 动态断裂中Hopf分岔的实验研究 495
16.3 动态断裂Hopf分岔的分子动力学和相场动力学模拟 498
16.4 裂纹失稳的理论解释一一局部对称性原理(PLS) 502
16.5 裂纹动态失稳的理论解释修正的局部对称性原理(MPLS) 503
16.6 裂纹动态分岔的位错发射机制 506
思考题 507
参考文献 509
第17章 液滴蒸发诱导薄膜干裂介观动力学 513
17.1 血清液滴蒸发残留图案在疾病诊断中的潜在应用 514
17.2 牛血清白蛋白液滴蒸发干裂的动力学实验和分析 516
17.3 不同实验条件下血液液滴蒸发的干裂图案演化 519
17.4 眼泪液滴的蒸发干裂 521
17.5 蒸发干裂时螺旋状裂纹的形成机理 524
17.6 移动接触线诱导的蛋自质薄膜的干裂实验和理论分析 527
17.6.1 实验装置与实验设计 528
17.6.2 裂纹的起源与表面张力作用下薄膜的槽皱 529
17.6.3 移动接触线诱导下的受控裂纹发展 531
17.6.4 无接触线诱导的随机裂纹 535
17.6.5 受控裂纹与随机裂纹的过渡 536
17.6.6 薄膜弹性模量的测量 538
17.6.7 薄膜断裂强度的估测 539
思考题 541
参考文献 544
第四章 纳米与介观力学的电子理论 546
18.1 Thomas-Fermi(TF)模型,Thomas-Fermi屏蔽长度 546
18.2 应用Thomas-Fermi模型研究金属表面能 548
18.2.1 纳米结构金属表面能的曲率依赖性Thomas-Fermi模型的结果 548
18.2.2 金属表面能的Thomas-Fermi计算模型 549
18.2.3 应用Thomas-Fermi模型研究平面及球面表面能 551
18.3 Thomas-Fermi-Dirac(TFD)模型 556
18.4 Thomas-Fermi-Dirac-Cheng(TFDC)模型 557
18.4.1 "量子袋"模型 557
18.4.2 薄膜残余应力的程氏模型 558
18.5 应变工程、形变势理论 560
18.5.1 应变工程 560
18.5.2 线性形变势理论 561
思考题 563
参考文献 565
第五篇 附录
附录A 常用基本常数及能量换算 571
附录B 常用单位前缀一览表 572
附录C 晶质因子和声波吸收系数 573
附录D 超弹性本构关系 577
附录E 量子涨落与零点能
附录F Duffing方程和Duffing共振器 588
索引 594
彩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