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文化的起源,若从牡丹进入《诗经》算起,距今约有3000年历史。牡丹花种植始于隋,兴于唐,甲天下于宋。《本草纲目》中这样描述牡丹:“虽结子而根上生苗,故为牡。其花红色,故为丹。”东汉出土的陶器中就已经有了以牡丹为装饰的器物,魏晋南北朝及后来出土的文物中,牡丹的图案开始大量出现。
牡丹文化的起源,若从牡丹进入《诗经》算起,距今约有3000年历史。牡丹花种植始于隋,兴于唐,甲天下于宋。《本草纲目》中这样描述牡丹:“虽结子而根上生苗,故为牡。其花红色,故为丹。”东汉出土的陶器中就已经有了以牡丹为装饰的器物,魏晋南北朝及后来出土的文物中,牡丹的图案开始大量出现。 徐文生编著的《牡丹(中国画写意大课堂)》内容详实,尤其侧重于基础技法的讲解,在笔法、墨法、色法、水法及构图方面论述充实,文字与图解相对照便于初学者自学。
牡丹花雍容华贵,百般妖娆,五彩缤纷,颜色艳而不俗。自古就有“国色天香”、“花中之王”的美誉。
牡丹文化的起源,若从牡丹进入《诗经》算起,距今约有3000年历史。牡丹花种植始于隋,兴于唐,甲天下于宋。《本草纲目》中这样描述牡丹:“虽结子而根上生苗,故为牡。其花红色,故为丹。”东汉出土的陶器中就已经有了以牡丹为装饰的器物,魏晋南北朝及后来出土的文物中,牡丹的图案开始大量出现。到元明清,从民间工艺到绘画,牡丹更是被大量运用,可见人们对牡丹的喜爱,真是“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疑是洛川神女作,干娇万态破朝霞。”(《牡丹》徐凝)
诗仙李白《清平调》有“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牡丹与贵妃都如此美丽动人,使君王都直笑着看。李正封的“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第一次将牡丹比喻成“国色天香”。接着又有刘禹锡写道“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被誉为诗中有画的王维用拟人化的手法描绘出“百花之王”的“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表现出牡丹气象万千的娇美色彩。
同梅兰竹菊相比,牡丹在绘画史上没有专攻。历代画家都有表现牡丹的杰作。南北朝时,北齐杨子华是有据可查的最早将牡丹作为绘画题材的画家,其原作己失传,但我们从苏轼的诗中可见一斑:“丹青欲写倾城色,世上今无杨子华”。至唐代,牡丹在逐渐确立的中国花鸟画中成为重要的花卉题材,且当时国势隆盛,善画牡丹者众多,尤其是边鸾画牡丹“花色红淡,邑雨疏风,光彩艳发”、“妙得生意,不失润泽”,开折枝牡丹先河。其间牡丹在唐代人物画的进程中也同样得到了发展。在唐代周昉的《簪花仕女图》中,庭前观赏的植物,仕女头上的簪花,衣服上的图案无一不是牡丹,人物的造型亦具有牡丹的雍容之气。历史上黄荃与徐熙也同样是画牡丹的高手。据《宣和画谱》记载,黄荃牡丹用笔精致,不见墨色,以青色染成。而徐熙画牡丹则“以墨笔为主,殊草草,略施丹粉而己”。而牡丹花到今天的这种样式应归功于徐渭。徐渭是晚明画坛的一朵奇葩,他身世奇、性格奇、构思奇,因为画面多用泼墨,只用寥寥数笔勾勒连缀,用笔粗放简约,故称“减笔”。
近现代画牡丹的任伯年、吴昌硕、齐白石以及王雪涛也都是画牡丹的高手。尤其王雪涛的小写意牡丹更是为人们所喜爱,很早就被冠以“牡丹花王”的称号。王雪涛所画牡丹,借鉴西法,注重色调的和谐,摆脱了画牡丹易出现的艳俗之气。他通过写生从生活中提炼出生动多姿的牡丹画作品,一改文人士大夫“不似之似”、毫无生气的程式化模式,跳出模式和公式化,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徐文生,祖籍山东省。1990年毕业于沈阳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现为辽宁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第一课 中国写意画的工具材料介绍
第二课 古画解析
第三课 写意牡丹的笔墨基础技法
第四课 画牡丹的基础知识
一、牡丹花各部位的名称
二、牡丹花冠绘画技法
三、牡丹色彩的调配
四、牡丹的枝干与茎
五、牡丹叶的结构及画法
第五课 牡丹写生训练
第六课 创作步骤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