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大诗人故事集:诗杰·王勃》用浅显易懂的叙述,将诗人们的生平事迹、文学成就、性格爱好以及轶闻趣事等娓娓道来,让读者在感受唐诗魅力的同时,也能用自己的想象与思考,与这些伟大的诗人们成为朋友与知己,感受不一样的人生。
《唐代大诗人故事集:诗杰·王勃》以最轻松的方式阅尽大诗人繁华一生。
第一章 才华初露
第二章 九岁作《汉书注指瑕》
第三章 从医曹道真
第四章 上书刘祥道
第五章 海内存知己
第六章 檄文获罪
第七章 挥泪别长安
第八章 山野识好友
第九章 绵州别薛华
第十章 相聚玄武山
第十一章 九九望乡台
第十二章 南江泛舟
第十三章 蒙冤入狱
第十四章 患难见真情
第十五章 南下探父
第十六章 名作出世
第十七章 一字千金
第十八章 魂归南海
王勃出身于名门望族。其祖父王通,字冲淹,是隋末唐初的大学问家。王通去世之后,他门下的弟子私下为他封了个谥号——“文中子”,这是取自《周易》中的“黄裳元吉,文在中也”一句,足可见其学问之精深。王通本人不仅继承了孔盂之说,而且在儒学方面也有着很深的造诣,并且还专注于创建河汾学说,对唐王朝后来的贞观之治有着直接的重大影响。据说,在王通的家门上贴着一副对联,上联是:教衍河汾,门罗将相;下联是:道存子集,名著隋唐;横批日:道不在位。只可惜,在公元650年时王通就去世了。王勃若是能得到其祖父王通的言传身教,其成就必定会更上一层楼。
王通次子名为王福峙,也就是王勃的父亲。王福峙官路坎坷,一生当中做了不少的官,从太常博士、雍州司工到交趾县令,到最后的齐州长史,官路磕磕绊绊,有升有贬。因此,王勃虽然出身于书香门第和官宦世家,但是家庭条件却不是很优越,没有锦衣玉食,也没有早已铺好的飞黄腾达之路,但是这并没有妨碍后来王勃事业上的成功。
王勃,字子安,山西绛州龙门人氏,也就是今天的山西省万荣县。
王勃六岁的时候,就已经聪慧过人,在作诗和做学问上远超于一般孩童。
一日,王勃的父亲路过王勃的窗前,透过窗子听见王勃正在读书,父亲就隔着窗户问道:“子安啊,你在读什么?”
王勃听了父亲的问话,毕恭毕敬地回答:“父亲,我正在读古文。”
父亲笑了:“你可明白它的意思?是否只知其文不知其义?”
王勃听到这就不服气了,反驳道:“父亲,休要小看我,我已经能够通晓它全篇的意思了。”
父亲听后更是哈哈大笑,一眼瞅见王勃手里捧着一本《论语》,就说道:“好,好,那你跟我说说这论语里面‘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讲的是什么意思?”
王勃见父亲有心要考考自己,自己也想展现一下学识,就回答道:“孔子认为,把学习过的知识时不时地好好温习一下,这不也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嘛?拥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过来看望自己,这不也是一件令人身心愉悦的事情嘛?不因为他人不了解自己而生气,这才是君子的处世风尚啊!孔子所说的这些无非是告诉我们一种为人处世的道理,告诉我们在学习、交友方面所应该具有的一些素养。孔子是杰出的大哲学家、思想家、儒学家,他的一言一行,所流传下来的名言警句都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钻研的。”
父亲没想到王勃小小年纪竟能如此完整地理解这儒学思想,不禁很是高兴:“不错不错,倒还是有些见地,孺子可教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