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其中包含了许多对宇宙和天人关系所作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考,有着极其丰富的生态文化思想。很多思想和理念与今天的环境学、生态学、资源学等学科理论一脉相承,这是我们从传统文化吸取营养,走文明发展新道路的独特优势。传统文化的孕育发展,融合了各民族的共同贡献,侗族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侗民族历史悠久,历史上具有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时至今日,仍然存留了一些古代先民独特的原生态文化遗产,它们反映着侗民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念、道德意识、风俗习惯、行为方式、管理制度等,具有珍贵的价值和启发借鉴意义.
陈幸良 男,1964年12月生,研究员,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林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兼任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生态文化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林学会森林工程分会理事长、中国林业科技期刊分会副会长、北京林学会副理事长。多年从事林业经济与政策、森林资源与环境管理、重大生态工程管理、生态文化与乡村发展等方面研究。在生态工程、林下经济、森林生态与资源环境、山区发展、森林可持续经营等领域,特别是林业政策、集体林权制度、现代林业与区域发展等方面取得研究成果。参编代表著作有《中国森林资源与可持续发展》《新中国生态演变六十年》《世界重点生态工程政策研究》等,发表论文数十篇。
邓敏文 男,侗族,l943年2月生,贵州省黎平县竹坪村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著有《中国多民族文学史论》《神判论》《没有国王的王国——侗款研究》《中国南方民族文学关系史》《美的心声——西部文学》《蝉声中的文化——侗族大歌拾零》《珠郎娘美》、“中国少数民族人口丛书”(《侗族》)等图书。l988年4月获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人物”称号及奖章证书。
序言
第一章 侗族生态文化概论
第一节 文化与生态文化的内涵
第二节 生态文化的兴起
第三节 侗族生态文化的形成
第四节 侗族生态文化传承面临的问题
第五节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共同任务
第二章 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
第一节 “两江”上游和分水岭
第二节 肥沃的土地与温暖湿润的气候
第三节 丰富的物种资源
第四节 世外桃源
第五节 侗族祖先对地理环境的初始认识
第三章 悠久独特的民族历史
第一节 古代越人的后裔 序言
第一章 侗族生态文化概论
第一节 文化与生态文化的内涵
第二节 生态文化的兴起
第三节 侗族生态文化的形成
第四节 侗族生态文化传承面临的问题
第五节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共同任务
第二章 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
第一节 “两江”上游和分水岭
第二节 肥沃的土地与温暖湿润的气候
第三节 丰富的物种资源
第四节 世外桃源
第五节 侗族祖先对地理环境的初始认识
第三章 悠久独特的民族历史
第一节 古代越人的后裔
第二节 侗族的自称与他称
第三节 独特的侗族民间习俗
第四节 汉文古籍中关于侗族的记载
第四章 同宗共祖的原生观念
第一节 龟婆孵蛋在溪边
第二节 侗族人心目中的“生命之网”
第五章 万物有灵的原始信仰
第一节 侗族的民间信仰
第二节 神树崇拜
第三节 山神崇拜
第四节 入神崇拜
第五节 天神崇拜
第六章 依山傍水的人居环境
第一节 青山绿水侗乡美
第二节 鼓楼花桥侗寨奇
第三节 汪汪鱼塘家家有
第四节 清清泉水处处流
第七章 固土保水的耕作制度
第一节 耕作制度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第二节 以种植糯稻为主的传统农业
第三节 独特的湿地生态系统
第四节 天然的有机肥料
第五节 多样化的糯稻品种
第六节 稻鱼鸭并养的生态模式
第七节 独特的糯稻人文生态
第八章 植树护林的民族传统
第一节 杉木、油茶等林特产品之乡
第二节 遍及侗乡的木质建筑
……
第九章 协调节 制的人口繁衍
第十章 天人和谐的艺术追求
第十一章 自我约束的民间规约
第十二章 侗族生态文化现状
第十三章 侗族生态文化的田野调查
第十四章 黎平侗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
第十五章 建立”侗族生态文化保护与发展试验区“的构想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