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内首部研究反剽窃法律制度的专著,本书一方面从反剽窃的理论依据入手,提出文化发展利益说,创造了“反向剽窃”等概念,致力于建构科学的反剽窃法律制度,将形形色色的剽窃现象纳入法律调整的范围内;另一方面也设置了案例解读和延伸阅读两种模式,提供了众多的案例以及阅读材料,用以说明、解释反剽窃法律制度,力图使读者对反剽窃的理论、制度和案例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和把握。
王坤,男,生于1975年6月,汉族,江苏盐城人;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获法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知识产权法学研究;现为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法学所副研究员;最近两年主要学术成果:《著作人格权制度的反思与重构》《作品概念的科学建构及其在著作权法上的意义》《商标俗称注册行为的实体法思考——以“巴黎之花”一案为分析对象》《论美术字组的著作权问题——以方正诉宝洁“飘柔”倩体字一案为分析对象》《知识产权对象中存量知识、增量知识的区分及其功能》《剽窃概念的界定及其私法责任研究》《论反向剽窃》《论反剽窃的理论依据及其对制度建构的影响》等等。
导 论
上篇 剽窃基础理论
第一章 反剽窃理论依据
第一节 劳动说
第二节 人格说
第三节 激励说
第四节 文化发展利益说
第五节 不同理论依据对于判断剽窃行为是否成立的影响
第二章 剽窃概论
第一节 剽窃概念界定
第二节 剽窃与相关概念的区别
第三节 剽窃分类
第四节 剽窃行为的性质
第三章 剽窃对象 导 论
上篇 剽窃基础理论
第一章 反剽窃理论依据
第一节 劳动说
第二节 人格说
第三节 激励说
第四节 文化发展利益说
第五节 不同理论依据对于判断剽窃行为是否成立的影响
第二章 剽窃概论
第一节 剽窃概念界定
第二节 剽窃与相关概念的区别
第三节 剽窃分类
第四节 剽窃行为的性质
第三章 剽窃对象
第一节 作品概念
第二节 作品元素和要素
第三节 作品分类
第四节 软件
第五节 民间文艺作品
第六节 其他作品
第七节 思想观点
第八节 情节
第九节 艺术形象
第四章 剽窃例外情形
第一节 不会混淆出处的情形
第二节 基于职务行为在他人作品上署名的情形
第三节 依照作品性质不能标明出处的情形
第四节 依照惯例无须标明出处的情形
第五节 作者同意由他人署名的情形
第六节 作品要素在客观上无法注明出处的情形
第七节 单位在作品上署名的情形
第八节 借鉴他人作品创意的情形
中篇 剽窃行为私法责任
第五章 影响剽窃行为侵权责任的各种因素
第一节 剽窃者的主观过错程度
第二节 损害结果
第三节 剽窃诉讼主体
第四节 剽窃部分的数量和质量
第五节 剽窃之作的著作权及社会影响力
第六节 著作权法上关于剽窃问题的建议条款
第六章 与剽窃行为侵权责任相关的问题
第一节 演绎作品的署名
第二节 自我抄袭
第三节 署名次序
第四节 合理使用
第五节 出版者的法律问题
第六节 作者精神损害赔偿问题
下篇 剽窃行为公法责任
第七章 剽窃行为的行政责任
第一节 著作权管理部门对剽窃行为的行政处罚
第二节 学校对学生剽窃的行政处罚
第三节 学校对教师剽窃的行政处罚
第四节 研究资金资助单位的处罚
第五节 中国剽窃行为行政处罚述评
第八章 剽窃行为的刑事责任
第一节 剽窃行为不能入罪的理由
第二节 剽窃入罪的理由
第三节 中国刑法对剽窃罪的规定
附录 著作人格权制度的反思与重构
参考文献
后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