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第二版)》在吸收国内外微观经济学教科书的优点和当代微观经济学最新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而详尽地论述了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在讲解微观经济理论、内容和方法的同时,努力将理论论述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将创新性与求实性相统一,将个别现象与一般分析相联系,培养学生运用微观经济学原理与方法分析和解释经济现象的能力。《微观经济学(第二版)》配有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指导手册、习题集、教学支持网站等多种立体化教学支持系统。《微观经济学(第二版)》既可用作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本科生的教材,也可以用作高等院校成人教育以及自学考试教材。
更多科学出版社服务,请扫码获取。
《国家级精品课程教材·科学版精品课程立体化教材·经济学系列》根据教育部“十二五”教材建设思路,汇聚各学科优秀教学名师精心编写而成。强调以创新型教学改革为先导,以科学性、先进性、适用性为指针,突出中国情景下人才培养特色,贯彻分层分类指导原则,理论功底与能力培养并重,努力构建一个包括教师手册、习题集、试题库、教学录像、教学网站等的立体化教学资源系统。选用教师可通过以下地址与出版社联系,以获得相关支持。
目录
第二版序言
第一版序言
导论 1
第一节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
第二节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6
第三节 经济学的发展脉络与核心价值观 11
导论小结 17
第一章 需求、供给与均衡分析 19
第一节 需求价格曲线 19
第二节 供给价格曲线 22
第三节 供给与需求的均衡 25
第四节 需求弹性与供给弹性 29
第五节 供求分析的应用 34
本章附录 38
本章小结 46
第二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 49
第一节 预算约束 49
第二节 效用理论概述 52
第三节 边际效用分析 54
第四节 无差异曲线分析 62
本章附录 79
本章小结 83
第三章 生产理论 85
第一节 生产与厂商 85
第二节 生产函数 87
第三节 等成本线与最优投入组合 99
第四节 长期内的规模报酬分析 101
本章附录 106
本章小结 109
第四章 成本理论 111
第一节 成本与成本函数 111
第二节 短期成本 113
第三节 长期成本 118
第四节 收益与利润最大化 123
本章附录 128
本章小结 130
第五章 完全竞争条件下的产品市场 132
第一节 完全竞争市场的基本特征 132
第二节 完全竞争条件下的短期均衡 135
第三节 完全竞争条件下的长期均衡 142
本章小结 147
第六章 完全竞争条件下的要素市场 149
第一节 生产要素市场概述 149
第二节 完全竞争条件下的要素需求 153
第三节 完全竞争条件下的要素供给 156
第四节 完全竞争条件下的要素市场均衡 161
第五节 边际生产力与收入分配 163
本章小结 166
第七章 一般均衡理论 169
第一节 一般均衡理论概述 169
第二节 交换的一般均衡 170
第三节 生产的一般均衡 174
第四节 生产与交换的一般均衡 178
本章附录 180
本章小结 180
第八章 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产品市场 183
第一节 不完全竞争市场的特征 183
第二节 完全垄断条件下的产品市场 185
第三节 垄断竞争条件下的产品市场 198
第四节 寡头垄断条件下的产品市场 202
第五节 市场结构与经济效率 209
本章附录 212
本章小结 213
第九章 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要素市场 216
第一节 卖方垄断的产品市场和完全竞争的要素市场 216
第二节 不完全竞争的要素市场 219
第三节 固定要素的价格:经济租金和准租金 223
本章附录 227
本章小结 228
第十章 博弈论 231
第一节 博弈论概述 231
第二节 完全信息静态博弈 236
第三节 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243
第四节 不完全信息博弈 250
本章附录 254
本章小结 255
第十一章 信息不对称、外部性与公共产品 258
第一节 信息不对称 258
第二节 外部性 265
第三节 公共产品 273
本章附录 278
本章小结 279
第十二章 福利经济理论 282
第一节 帕雷托最优与竞争性均衡 282
第二节 社会福利及其政策标准 285
第三节 收入分配与福利政策 291
本章小结 296
后记 298
导论
在经济学尚未有“微观”与“宏观”之分的时候,它的研究对象和基本方法就已经被确定了。本章介绍经济学的基础知识,包括研究对象和方法、经济学发展脉络、经济学基础理论产生及其理论体系形成的过程、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划分,等等。
第一节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经济问题的一门社会科学,它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而要具体阐明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就必须首先从任何社会都面临的基本经济问题谈起。
一、欲望的无限性和资源的稀缺性
经济学常常被定义为一门研究如何有效地分配和利用有限资源,以满足人们无限欲望的学科,即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资源的最佳配置。这一定义的实质是基于人类欲望的不可满足性与经济资源的相对稀缺性,这是经济社会所面对的基本事实。
1. 欲望的无限性
欲望也可称为需要,与市场经济中有支付能力需求概念不同,它是指人来自生理或心理的需要。这种需要包括生活必须的物品、劳务,也包括更进一步的享受性的需要,如娱乐、旅游和高层次文化环境等。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Maslow)认为,每个人都有一个必须被满足的需要层次,其范围从基本的生理需求到爱、受尊敬和自我实现。当一个需要满足时,情绪层次中下一个较高水平的需要便支配了意识功能;缺乏食物、住所及感到自己所处环境不安全的人不能表现出对高一层次的需要。
一般地说,同一个人在一定时期内对同一种物品(如面包或牛奶)的需要是有限的。但从总体上看,人类的需要或欲望是无限的:有黑白电视机的人想换成彩色电视机,有了普通彩色电视机,又希望得到平面直角和大屏幕彩电;步行的人想得到一辆自行车,骑自行车的人想驾驶摩托车,有了摩托车的人又希望开小汽车;游览了本国名胜古迹的人希望周游世界,居住在地球上的人又企望遨游太空。原有的一种需要满足了,一种新的需要又产生了,所谓“欲壑难填”,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2. 资源的稀缺性
人类的需要是无限多样、永无止境的,而社会满足需要的手段即资源是稀缺的。所谓资源就是用来生产出产品的劳务、设备和材料等。资源分为经济资源和自由取用资源,前者是稀缺的,要使用它就必须付出一定的代价;后者如空气,其数量是如此丰富,人们不付分文便可以得到它。判断一种资源是经济资源还是自由取用资源的标准是价格。经济资源要求有一个大于零的价格,而自由取用资源则无价格。用于生产和提供各种产品或服务的经济资源叫做投入或生产要素。现代西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