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思考:解读后危机时代的经济大势》将中国经济放在全球工业化格局的图景中做出分析,剖析了近几年世界和中国经济的风风雨雨,探讨美国以及欧洲经济危机的根源及其未来发展,把脉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所涉及的一系列热点问题,并为未来几年的经济走势导航,帮助读者“正确认识和积极顺应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党和国家面临的大事”,是开展理论学习、了解国际国内经济问题和走向的参考读物。
本书共分为六辑,主要内容包括:剧作法;剧作赏析;导演与剧作;表演与剧作;舞美音乐与剧作;古典美学与文学(存目)。
然而,就在奥运会开幕式举办前后,世界以另一个方式告诉人们,奥运会的盛况只是真实世界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则是丛林法则主导下的世界秩序,不乏混乱与弱肉强食。
2008年北京奥运会,被解读为近代中国一雪百年耻辱,从此步人盛世坦途的转折点。国人开门喜迎盛世,海内外华人为之欢呼雀跃。在奥运会开幕式当天,笔者为所供职的《国际金融报》撰写了一篇社论,以试图表达国人对举办奥运盛会的心境。笔者在那篇题为《16天奥运盛宴告诉未来》的草稿中写道:
今天,我们与大多数世界人民一样,每一个细胞里都洋溢着喜庆:有着数千年好客传统的国人敞开国门,拱手迎客,来自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们齐聚古都北京,出席一场史无前例的盛宴,其中包括80多个国家的元首和政要。今晚,一场持续210分钟的盛大演出将在国家体育场开幕。
这场演出启幕的正是第29届夏季奥运会。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历史肯定会证明,这届奥运会注定将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长存奥运会乃至人类运动史册,中华民族也必将给世人展示一个不同过往的新面容。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就曾如是表态:“这将是一次历史性盛会,其实,这次奥运会已经成为奥林匹克运动的里程碑。”
即使5年后的今天,要做出“这次奥运会的举办会成为近代中国崛起的转折点”的判断,也仍显得过于草率和急迫。“中国崛起”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或许要在更长的时间轴中才能看得更清晰,同时,这也远非是一场体育盛会所能承担的。或许,这只不过是我们这个民族再次走向世界征途中的一点记忆,更无关“中国崛起”与民族复兴。然而,站在中华民族近200年的语境中,我们很容易理解,赋予一场盛会以如此意义,除了政治层面的考量外,还有深藏在我们这个民族心底的悲情记忆和对人类平等的普遍渴求,我们太奢望通过这一场民族狂欢来洗却心底的耻辱与压抑。
许凯,现任人民日报社《国际金融报》总编辑助理、编委、总编室主任。国际金融观察者,社会问题研究者,资深财经媒体人。
序一
序二
序三
前言古老大国期盼百年复兴
为了民族复兴,国人等了逾百年
丛林法则主导世界,混乱仍是常态
世界提醒中国,“成人礼”注定很痛
走过2012,我们期盼更多“改革红利
第一篇 不平静的世界
第一章 美国的一只脚已踏进亚洲
继任的奥巴马格外青睐亚洲
遇到麻烦的美国并不想说再见
宿主中国被迫吞下“美债苦药
遏制中国,美国的新玩法
华盛顿会不会向华尔街下狠手
第二章 欧债突然危机,世界吓了一跳
希腊危机拷问全球“赤字经济
“欧元夭折论”时不时惊吓欧盟
欧央行一心想当“超级监管者
贸易保护主义不出意外地抬头
欧盟坚持的紧缩快扛不住了
难阻下滑,欧洲仍在危机中徘徊
2013年,欧洲仍有“三囵”
谁更担忧“金融恐怖均衡”,中国?美国?
第三章 小贩死了,亚太乱了
阿拉伯之春引爆中东变局
裹挟政治,美金融制裁别国买油
坠落“黑金陷阱”,世界呼唤新思维
从港人被劫案到中菲争端
钓鱼岛主导2012中日关系
第二篇困境中的中国
第四章 地方借的债,总是要还的
地方政府都爱“举债办大事”
地方融资平台欠了不少钱
银行是下一个风险引爆点
融资平台仍处在危机中
第五章 产业陷困境,“罢工”回来了
富士康12跳“跳”出转型难题
劳资矛盾从来没有这般凸显
产能怎么越治理越过剩
国外的空间也越来越狭小
从“家电下乡”到“以旧换新”
向西部去,那里有大机会!
第六章 房价涨不迭,各地忙着吃土地
金融危机不改楼市涨势
中南海屡次调治房产泡沫
“土地财政”壮胆地方政府铤而走险
中国当警醒“后土地红利时代
居高不下的房价仍将炙烤中国
“休克疗法”之父献策中国挑战
第七章 2013,A股有机会吗?
“不熊”几率大于“慢牛”
混乱的世界暗藏利好
谁说熊市不能获利
A股心酸而不浪漫
雾霭笼罩经济路途,中国股市还将徘徊多久?
炒“洋”股,你敢试吗?
……
第三篇 突围之路何在
欧央行的行动是,像美联储和英央行一样,决定维持利率不变,也没有启动市场渴盼的紧急救市措施——新一轮债券购买计划、新一轮长期再融资项目以及给予ESM(欧洲稳定机制)银行牌照等暂时都不会落实。德拉吉甚至模仿着德国的语气说,欧央行将“继续推进财政紧缩、结构性改革和欧洲机制化建设”。
欧央行看似怪异的表态不难理解。表面看,维持利率暂时不变的决定既有观望的成分存在(欧债危机爆发之初的宽松对策收效甚微),也受到美联储和英央行的激励。更深层的意蕴则是,欧央行的表面平静正折射出欧债危机的复杂和形势严峻。从2012年季度数据看,欧洲诸国经济存在不同程度的萎缩。西班牙、意大利国债收益率居高不下,希腊退出欧元区风险并未根本消除。中国央行判断称,欧债危机“有引发全球经济二次探底的可能”。以至于,法国总统奥朗德与美国总统奥巴马通电话,共同呼吁欧元区保持金融稳定和经济增长。相信,经济的下滑正是促使欧央行行长德拉吉一周一变脸的深层原因。
西班牙随后的反应印证了笔者的判断。2012年8月3日(周五),西班牙首相一反往常“排除申请救助可能”的态度(EFSF和ESM的附带救助条件让其打退堂鼓),暗示可能会考虑向欧元区救助基金寻求支持来帮助缓解不断深化的债务危机。同时,西班牙公布一项价值1021亿欧元的三年期节约计划,试图恢复外界对其公共财政的信心。西班牙与欧央行态度的转变,让渴望解决欧元问题的人们看到了一丝希望。
这一沙堆上的希望根基却异常脆弱。11岁的欧元(2002年1月1日,欧元纸币和货币正式进入市面成为流通货币)未经成熟已显衰老之态,债务危机的恶化让年轻的欧元看起来力不从心。短期的风险是,希腊、西班牙等债务高危国风险依旧,由于缺乏足够的经济支撑均有恶化可能,比如态度陡然转变的西班牙政府,资金最多只能撑到9月份。而在救助上的博弈仍在胶着,德国为首的债权国的坚持,正是希腊等债务国的巨大政治风险,如何平衡矛盾考验着同样年轻的欧央行。
欧元会就此夭折吗?从欧债危机爆发,甚至从欧元诞生之初,这个问题就伴随着怀疑与不信任而高悬欧元区上空,并时不时地成为世界舆论的关注焦点。笔者的判断是,欧元夭折说(或称崩溃说)短期内仍有些杞人忧天,当前真正应该担忧的是如何应对弱势欧元可能给世界带来的冲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