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文化书系·韶文化研究丛书:惠能韶州弘法行迹考》主要内容包括:韶州曹溪在禅宗发展中的地位、惠能与韶州曹溪结缘、惠能与宝林道场的重修和扩建、惠能“竟不奉诏”的史实与原因、惠能的真身、惠能在韶州等地学经、惠能的自悟成佛、韶州大梵寺弘法和《坛经》演绎等。
韶关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为岭南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宋代乐史撰《太平寰宇记》所引《郡国志》言:“韶州科斗劳水间有韶石,两石相对,大小略均,有似双阙……昔舜帝游此石,奏韶乐,因以名之。”其实,“韶”字来源于“舜帝南巡奏韶乐”的千古美妙传说早在隋唐时期就已流传。隋开皇九年(589年),韶州以“韶”为州名,千百年来始终未改。此后,在中华大地上以“韶”命名的古城韶州成为岭南著名州府。迄今为止,韶关是唯一以“韶”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马坝人的发现证明了早在十多万年前,人类的祖先就在韶关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繁衍生息。石峡文化遗址的发掘又告诉人们,在四五千年前,这片区域已经与长江流域在经济文化方面有了密切的联系,及至秦破百越、收岭南,韶州成为岭南最早归属中央政权管辖和开发的地区之一。汉晋以降,珠玑先民持续南迁至珠江三角洲,衍成广府民系和广府文化。可以说,韶文化是岭南文化早期的一个主要源头。唐代著名文学家皇甫浞在为韶州作《韶阳楼记》时写道:“岭南属州以百数,韶州为大。”韶关作为广东北大门及粤北历史文化中心,自古就发挥了传输中原文化、弘扬岭南文化的先进作用。
韶关自古为岭南重镇,又是人杰地灵之都、山川灵秀之域。唐初,禅宗南派创始人六祖惠能在韶州弘法近四十年,述成了第一部中国化的佛家经典《六祖坛经》,形成了著名的禅宗文化。南北朝时期以勇猛刚烈著称的风烈将军侯安都,唐开元盛世名相、以风度名扬天下的张九龄,学深刚毅、文采拔萃、以风采而著名的北宋政治家余靖,明代抗倭名将陈璘,清代著名思想家廖燕等,都是受韶文化滋养的土生土长的韶州人杰。唐代大文豪韩愈,北宋文学家苏东坡,南宋诗人杨万里,著名理学家朱熹,名臣文天祥,明代才子解缙,著名学者丘睿,理学家陈白沙,科学家徐光启,军事家袁崇焕,清代著名诗人王士祯、朱彝尊,以及民国时期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新中国创建者毛泽东、朱德、陈毅等一大批名人都在韶关留下了千古流芳的诗文和历史足迹。在中华世纪坛上铭刻的一百多位对中国历史文化产生深刻影响的人中有两位外国人,其中有一位是被誉为“中西文化交流第一人”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他也曾经于明代在韶关活动六年,对西学东渐和东学西传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从古代相传“舜帝南巡奏韶乐”到岭南名州、历史文化名城,韶关经过代代相传,已经形成了岭南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韶文化。因此,我们说,韶文化是指分布在粤北地区的、受历代行政区划和自然环境影响孕育滋生的一种有着较为突出特征的史志阶段的区域文化,简言之,韶关本土的历史文化就是韶文化。韶文化的核心是以“韶”为主的包容、和谐、善美的传统精神,其文化结构的主要元素是舜韶乐文化、客家文化、南禅宗佛教文化、历史名人文化、瑶族文化、矿冶文化、山区生态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等,在文化形态上既表现了与岭南文化的同一性,又表现出自然与人文各方面的多元性和独特性。正是由于以上在地域特征、自然生态、族源构成等方面显示出的诸多特殊性,以“韶”为主题的韶文化才得以确立,并在数千年的历史中不断融合发展。
李明山,1951年9月生于神秀故里河南开封尉氏县。先后任河南大学学报编辑部编审、编辑学研究室副主任,韶关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常务副主编。河南大学新闻编辑学、版权法学硕士研究生导师,韶关市第五、六期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广东省南粤优秀教育工作者。
先后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课题3项、子课题1项,主持完成省、市社科基金课题10项。主要著作有《当代中国学术思想史》、《中国古代版权史》、《中国近代版权史》、《中国当代版权史》、《中国版权保护政策研究》、《中国近代编辑家评传》等。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
总序
绪论:惠能韶州弘法行迹概略
第一编 惠能与韶州结缘
韶州曹溪在禅宗发展中的地位
惠能与韶州曹溪结缘
惠能与宝林道场的重修和扩建
惠能“竟不奉诏”的史实与原因
惠能的真身
第二编 惠能南禅思想的形成
惠能在韶州等地学经
惠能的自悟成佛
韶州大梵寺弘法和《坛经》演绎
《坛经》的书名
《坛经》的作者
《坛经》的版本
《坛经》的偈语
第三编 惠能的重要人事关系
惠能与韶州刺史韦璩
惠能与神秀
惠能与神会
第四编 惠能禅宗文化的影响
苏东坡与韶州的禅缘
惠能与禅宗文化
附录
基于语料库的惠能韶州弘法行迹考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