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为国家的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是科技界的精英,也是生活中的平凡人;他们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家人;深深地扎根在养育自己的这片土地上。华仁长等编著的《我的科学生涯》记载的是44位老中青科学家的科学生涯。
严东生 我和闪烁晶体的神奇缘分
蒋锡夔 理想之星永远照耀我的命运
尹文英 倾注毕生精力研究原尾虫
汤定元 漫漫海外求学路拳拳报国赤子心
褚君浩 有好奇心、求知欲,有追求真理勇气
陈桂林 我和风云气象卫星的不解之缘
龚惠兴 为中国气象卫星装“眼睛”
邹世昌 “两弹一星”与集成电路研制
朱振才 第一次释放了伴飞卫星
陆卫 最好的研究条件都为年轻人创造
干福熹 和玻璃打一辈子交道
郭景坤 用我微弱的光为国家再做点什么
宋力昕 要做好科学研究,首先要做好人
温兆银 为城市开源节流的钠硫电池
沈文庆 为核物理科学毕生付出不后悔
严东生 我和闪烁晶体的神奇缘分
蒋锡夔 理想之星永远照耀我的命运
尹文英 倾注毕生精力研究原尾虫
汤定元 漫漫海外求学路拳拳报国赤子心
褚君浩 有好奇心、求知欲,有追求真理勇气
陈桂林 我和风云气象卫星的不解之缘
龚惠兴 为中国气象卫星装“眼睛”
邹世昌 “两弹一星”与集成电路研制
朱振才 第一次释放了伴飞卫星
陆卫 最好的研究条件都为年轻人创造
干福熹 和玻璃打一辈子交道
郭景坤 用我微弱的光为国家再做点什么
宋力昕 要做好科学研究,首先要做好人
温兆银 为城市开源节流的钠硫电池
沈文庆 为核物理科学毕生付出不后悔
卜智勇 用新技术为地震灾区架设无线网络
徐元森 追随时代需求,科研亦无界限
刘新垣 生命不息,誓与肿瘤顽症战斗不止
叶叔华 从“世界时”走向“深空探测”
匡定波 给“风云”卫星一双明亮的“眼睛”
洪茂椿 十年磨一剑,跨越纳米王国的门槛
沈学础 潜心于奇妙的物理世界
沈允钢 一生痴迷光合作用的研究
丁光生 让美国首次仿制中国人发明的药
谢毓元 在瓶瓶罐罐中收获人生
沈志强 科学是充满魅力的“黑洞”
董显林 这一路,那些大师影响着我
袁承业 科学研究的灵魂是创新
王恩多 好奇心与童心让我充满活力
戴立信 求实治学豁达做人
徐洪杰 十五年执著,为了建成世界一流光源
王建宇 三年艰辛只为“中国第一幅立体月球图”
金国章 汗水机遇理念
金善炜 为传统中药现代化尽一分力
韩济生 用科学理论揭示针灸镇痛治疗原理
朱民才 从沙盘写字到挑战太空
唐歌实 为航天器轨控精度毫厘必争
江东亮 从陶瓷开始的科学生涯
叶大年 科学研究的本质在于创新
沈自尹 毕生从事中医科学内涵的发掘与研究
徐匡迪 名师的教诲和点拨,令我受益终身
江元生 不管境况如何,都要有志气、明是非
李家治 中国古代陶瓷研究的学问真多
杜祥琬 “享受辽阔”是我的人生感悟
序
本书记载的是44位老中青科学家的科学生涯。华仁长、严建平同志嘱我作序,虽是诚惶,却不敢辞却。
2010年恰逢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建院60周年,在新民晚报的支持下,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与新民晚报共同举办了《我的科学生涯》征文,共发表了44位科学家的文章,叙述他们自己难忘的科学人生。
44位科学家在各自的领域中,为国家的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是科技界的精英,是不平凡的英雄。然而在生活中,他们又是最平凡的人。他们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家人,深深地扎根在养育自己的这片土地上。这些科学家们虽然专业不同,性格各异,但都具有鲜明的人格魅力和优秀的个人品质。
44位科学家用各自独特的视角,将他们自己的学术见解和人生体悟娓娓道来。读者可以从中看到这些科学家们各自有着怎样的成长历程,他们为事业付出常人无法想象的艰辛劳动的同时,有着怎样的喜怒哀乐。他们丰富的人生阅历、精到的学术经验和平实的人格风范,构成本书的精神内核,读者当能从中得到厚重的收获。
我们钦佩科学家的淡泊名利、甘于奉献,也为他们创造的辉煌而感动。然而,更重要的是把这些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转化为不断前进的动力。
我们的国家生机勃勃、欣欣向荣,我们的科学春天充满希望,孕育突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人民期待广大科技工作者继续创新为民,服务社会,再创辉煌。
是为序。
2011年]O月20日
理想之星永远照耀我的命运
蒋锡夔/文
如果我们把理想也看作为一个梦,那么,我的一生从幼到老,就是一个梦的追求。这个梦就是:热烈地去追求真理、美和高尚的品德,热烈地希望自己能为祖国的昌盛作出贡献。发现理想
我年轻时常会借用德沃夏克的《新世界交响曲》的旋律来唱自己编的歌词,“在那遥远的天边有一颗明亮的星,它是我的理想,它永远照着我的命运”。
我小时候特别喜欢幻想,爱玩、爱看书,到四年级时,《小学生文库》中的小说我都看了,特别喜欢的有《三国演义》、《岳飞传》、《西游记》、《水浒传》。这让我养成了善于思考及不盲从的性格。升入华童公学后,有一次上课,我听到英文老师把英文单词“enormous”说成了“animous”。我觉得不正确,就去翻查词典,果然发现是老师的发音不正确。从这以后,我就确信对于任何问题都要想法弄明白,依据事实证据,而不是以名人、权威的观点讲话作标准。
在华童的初一、初二年级时,我的学习成绩虽好,但主要还是靠下死功夫读书取得的,在思维方法上并没有显著升华。到了初三,由于一场大病,给了我更多读书和独立思考的时间。我开始讨厌一些需要死记硬背的功课。那时,我做了一件轰动全班的事情:在中国文学史、中文语法、应用文等这些我认为是浪费时间的课程科目考试中,故意只抄写了题目,没有回答问题就交了卷子。现在想来,还是颇为后悔的,有些古文范文需要背咏才能记牢、应用,否则泛读易忘,并且单纯学理,就很难突破研究的瓶颈,只有文理兼长,才能达到融会贯通的至高境界。
对于理科,我却深深地为之着迷。在华童初中时,我就与表哥冯成萃一起阅读科技杂志,并根据杂志的介绍,到专门的商店采买了试验器具,在家中卫生间布置了一个小实验室。有一次,我在杂志上看到一份氧气和两份氢气放在玻璃瓶内,遇到明火,瓶内就会着火产生水。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与表哥一起做了这个实验。水确实做出来了,但因为操作不够熟练,剧烈的反应把玻璃瓶也炸掉了。幸亏事先按照杂志提醒用毛巾把瓶子包了起来,才没有让手指头被玻璃瓶碎片击伤。
在圣约翰附中的高中时代,我又对生物学产生了强烈兴趣,自己读了《生命的科学》。在圣约翰大学三年级时,我学会了科学研究的第一步,即查文献,并找到了有机化学中电子理论和共振论等较新概念。从此,真正对有机化学产生了兴趣,尤其对其中的反应机理和结构一性能关系有特别浓厚的兴趣。
在自己的专业之外,大学一年级后,我还读一些好的小说,如《约翰·克利斯朵夫》,对哲学和心理学的兴趣更浓。当时圣约翰大学所用的心理学方面的参考书我均读过,并看了《如何思想》、《历史大纲》等书。另外还看了些概括性的哲学书,例如《哲学大纲》,讲述哲学家们如何思想。
童年时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爱幻想的好奇心,以及多方面的知识,让我找到了自己的思想和信念,那就是终生追求“真、善、美”。在20岁时一篇总结性的日记里,我以下面四句化作为结束语:“SacredFire:这儿,燃着神圣之火,莫用虚伪来亵渎;一切魔鬼到此,个个化为飞灰!”
捍卫理想
我尊重事实,敬爱我善良的父母,讲信用,是我为人的基本准则。
在科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要有扎实的基本概念,加上自己的独立思考,不墨守成规,不依赖权威的结论,这样或许才能作出创造性的工作,同时也捍卫了学术的“真、善、美”。
1953年,我在美国凯劳格公司工作。有一次,公司邀请了康奈尔大学化学系教授米勒到实验室作学术报告。米勒是当时国际上著名的有机氟化学家。美国上世纪40年代启动了著名的制造原子弹的“曼哈顿工程”,负责这一工程的军事领导人格拉福斯将军称米勒是“在曼哈顿工程中起到关键作用的科学家之一”。正是由于米勒发明了氟氯烃聚合物,美国才顺利地提纯出浓缩铀,于1945年研制出原子弹。
米勒在报告中以大量事实指出,氟烯只会与亲核试剂反应,而不与亲电试剂反应。这也是当时公认的看法。我从反应机理的概念出发,基于自己具备的物理有机化学的坚实概念基础,并从中找到了规律性的东西,于是就想到:某些特性在一定范围内是相对的,万事皆有限度。因此,我提出相反的观点,即若用特强的亲电试剂,如三氧化硫,则可能会与氟烯发生反应并形成一种四元环的新型化合物。我将这项发明设想上交公司后,随即用实验证实了这一观点,即用全氟、多氟烯烃和三氧化硫反应,合成了新型化合物——磺内酯。若干年后,这个新反应演化为制备含氟化合物和材料之中间体的一种有用方法。
与学术上的创新相比,为祖国的昌盛作出贡献则是“真、善、美”更重要的内涵。我一直铭记出国前向父母说过的话:学成后一定回国,一奉献国家,二孝敬父母。1955年年初,我向美国移民局提出了回国申请,负有网罗人才使命的移民局力劝我放弃回国念头。他们派了两个官员到我的住处,直截了当地告诉我,只要我愿意,移民局可以帮我办理加入美国国籍的一切手续。他们主动提出愿意帮我寻找称心如意的美国淑女成亲。两位官员还承诺,不管我是否离开美国,都不会把申请回国的事情告诉凯劳格公司,以免丢了饭碗。两个官员可说是尽心尽责、费尽了脑筋,然而我只是心平气和地告诉他们:“讲信用是我为人的基本准则,作为一个从小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科学工作者,我不能因为有所贪图而违背自己的诺言。”
1955年年底,我回到上海。而在1948年5月19日的日记里,我就已经写道:“我懂得将来的中国是怎样地需要工业人才,也懂得自身气质适合怎样一种生活方式。无论如何,他日为祖国人民服务,是已下了决心了。”P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