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道歉的日汉对比研究:以“言语事件”为视角》是在作者单文垠博士学术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论文以日语撰写,很遗憾,因时间原因,并未将其译成汉语出版。期待今后有机会以汉语形式面世,与更多的学者展开探讨。本书通过构建“言语事件”的理论框架,以达到全面考察道歉言语行为的目的,探究并揭示道歉言语行为在日汉两语中的异同。
本书是在作者博士学术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论文以日语撰写,很遗憾,因时间原因,并未将其译成汉语出版。期待今后有机会以汉语形式面世,与更多的学者展开探讨。
本书通过构建“言语事件(speech event)”的理论框架,以达到全面考察道歉言语行为的目的,探究并揭示道歉言语行为在日汉两语中的异同。首先,第一章综述了前人关于道歉行为的研究成果,指出了既往研究中遗留的问题,并提出本研究的具体课题;第二章提出了“言语事件”的框架设想,阐述了道歉事件相关的几个主要要素,包括“话语本身”、“话语参与者”、“话语参与者的互动”、“言语行为实施时的背景”、“话语参加者的心理状态”五项,并举例说明了通过“言语事件”的框架探讨道歉行为的意义所在;接下来的第三章到第六章,以语料库中检索出的道歉例句为分析资料,分别对道歉实施的方式、道歉实施的背景、道歉在生成过程中话语参与者的心理状态(情感因素),以及道歉表达的语用功能进行了考察和分析;第七章,基于第三章到五章的考察结果,设定了八个场景,对日语和汉语母语者展开问卷调查,通过定量分析,力求研究结果更趋于客观合理。
研究结果显示,在“言语事件”的框架下观察日常会话中存在的道歉行为,可以把它们归纳为“真正意义的道歉”、“工具式的道歉”、“形式上的道歉”三种;同时,通过以上三种道歉行为的类别划分,揭示了道歉行为在日汉两语中的异同:日语的道歉,既包括由“后悔、罪恶感”引发的“真正意义的道歉”,还常见由“害羞、不安”引发的“工具式的道歉”;此外,“形式上的道歉”,主要通过说话人的对“说话人的责任”或者“听话人蒙受的不利”两个要素的主观把握激活道歉表达,常见于感谢和请求等日常会话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言语行为。另一方面,汉语中,“真正意义的道歉”类别里,除了由“后悔、罪恶感”等情感引发的道歉外,还大量存在着伴有“害羞”这一情感类别的道歉行为;再者,汉语的道歉行为,即使不出现明示的道歉表达,也可以通过陈述事实、申请补偿以及表达对对方的关切等策略来完成实施,并被认可为“真正意义的道歉”;最后,汉语中也存在为数不少的“形式上的道歉”,但与日语不同的是,它要求“说话人的责任”以及“听话人蒙受的不利”两个要素的客观存在,多用于拒绝、打断对方以及告辞等言语行为。
本书从“言语事件”的框架展开考察分析,不仅加深了对日汉道歉事件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对修复受损的人际关系以及促进日中交流有着积极的作用与贡献。期待本研究的成果能够对今后的语言教学以及跨文化交际起到积极的作用,并应用于其他言语行为的研究,取得更大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