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49岁的弗朗索瓦·特吕弗已经在职业生涯中拍摄了二十一部电影,他接受了电视采访。本书就是根据那次采访配上大量图片记录而成。这些谈话描绘出作者的本色:一位关注图像、谦虚谨慎的知识分子。特吕弗坦诚直率,回顾了他的电影导演生涯,认真地讲述了自己在职业初期的能力欠缺,而且很严厉地批评了在摄制中的种种不足。本书内容丰富,作者在其中和读者分享了自己的故事和电影艺术。
弗朗索瓦?特吕弗
作为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代表人物,让?雷诺阿与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的继承人,弗朗索瓦?特吕弗激情捍卫电影作者的身份。他创建了自己的电影制作公司“马车影业”,执导了约二十部长片,有的改编自文学作品(古迪斯、 罗谢、布拉德伯里),有的是原创剧本。他的作品有几个偏好的主题:童年(《四百击》《零用钱》),两人世界的坎坷(《偷吻》《婚姻生活》),写作(《阿黛尔?雨果的故事》《痴男怨女》)。他的《四百击》(1959)与《最后一班地铁》(1980)受到公众的热烈欢迎,《日以作夜》(1973)摘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令他享誉全球。特吕弗于52岁英年早逝,但他的作品至今传播、出版不衰,并被赞誉为法国电影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
贝尔纳?巴斯迪德是电影史教师、研究者,著有《弗朗索瓦?特吕弗的〈淘气鬼〉》一书,并编订了另两本关于特吕弗的学术研究资料:《〈艺术?演出〉评论集,1954—1958》和《与作家的通信》。
让?科莱(1932—2020)是电影教授、作家和影评人,曾为包括《电影电视》《电视广播电影周刊》与《研究》在内的多家媒体撰稿。他发表过多部有关让-吕克?戈达尔、弗朗索瓦?特吕弗与费德里科?费里尼的研究。他的《弗朗索瓦?特吕弗的电影》一书是该领域标杆之作。
杰罗姆?普里尔是作家、电影人。他生于1951年,原为《新法兰西杂志》 影评人。他为其崇拜的作家——其中包括马塞尔?普鲁斯特——写过20部左右的评论。他执导过多部纪录片,包括与热拉尔?莫尔迪亚合作的《基督圣体》系列。他近年的作品有:《电影快来吧》《海莲娜?贝尔,沦陷巴黎的一个年轻女孩》《我在希特勒德国的生活》等。
若泽?玛丽亚?贝尔佐萨(1928—2018)是西班牙裔电视导演。他执导过许多关于绘画与文学的电影。他是著名的四集系列纪录片《智利印象》(1976)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