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小时读懂周朝》上起远古人类,下至公元前221年秦王一扫六国,漫漫几千年的历史,笔者姜若木力图通过对历史文献的分析,对神话传说、杂文野史的拾遗,尽量在重大事件上还原历史本色,给读者一个真实可靠的信史。
《3小时读懂周朝》是一目了然速读史系列丛书之一。
《3小时读懂周朝》是一本简易元朝史。它精选了周朝最具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作为介绍对象,如姜尚,牧野之战,成康之治,周穆王环游天下,伍子胥与孙武,吴越争霸等均在其中。语言通俗,故事性、情节性、可读性很强。有了本书,你就能对周朝历史有个大概的了解。
历史是昨天的云,随吹荡在时空中的长风逝去,永远不可能旋回。我们站在时空中的一点,站在今天,回眸昨天,回视随长风吹去的&"云&",遥远而空旷,神秘而飘渺——在天地之间,只留下昏黄且苍茫的余晖……
历史是先人们曾经走过的路,曾经做过的事,是记载在竹简、纸张上的文字,是无法再现的过去。阅读一个民族的历史,就是了解一个民族的过去,就是在继承一个民族的文化。通过品味那些沉淀的苦涩与酸甜,参阅那些王侯将相的是非功过、贤哲圣人的智慧结晶、平民布衣的喜怒哀乐、奇人异士的趣闻野史,以及国家的兴亡、朝代的更替,可以在休闲中靠近昨天,靠近先人,靠近那些承上启下的文化。
本书上起远古人类,下至公元前221年秦王一扫六国,漫漫几千年的历史,笔者力图通过对历史文献的分析,对神话传说、杂文野史的拾遗,尽量在重大事件上还原历史本色,给读者一个真实可靠的信史。
在殷商以前,缺少可靠的文字记载,在公元前841年以前,我国的历史没有明确的纪年,这些都为这部史书的编写带来了许多麻烦。但值得庆幸的是,考古工作与先民的神话传说,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尽管对于从原始社会到夏商时期的许多问题都还处于假说阶段,有些甚至可能要成为永远的谜团,可这些并不影响我们在宏观上把握历史,了解上古时期,以及那些更为遥远的过去的人们的生活概况。
当然,在历史文献中,常常会出现许多谬误,对于同一个人、同一件事,不同的人、不同的时代,在不同的书中,会给予不同的评价。比如黄帝、女娲、蚩尤、周文王姬昌、商纣王、西施等,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对于这样的人或事,本书在众人皆知的历史事件上,杂叙其他学者观点,以求尽力还原真实。不过,对于那些伟人或奇人的历史,恐怕永远都会存在争议,当今天所发生的一切都成为过去时,几十年,抑或几百年,上千年后的人们,也会对我们有所误读吧?人们对过去的争论是永远不会停止的。
编写《3小时读懂周朝》这本书,其内容的主体是从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256年这一段历史。西周是封建社会形成与奴隶社会解体的时期,而东周则是封建社会的初期,是一个大变革时代。东周又分为春秋时期与战国时期两个阶段,前者的主要时代特征是&"争霸&",后者的主要时代特征是秦对六国的&"兼并&"与&"统一&"。在传统意义上,战国时期从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开始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结束,终结时间要略迟于周朝灭亡。为了能让读者对这一段历史有一个整体印象,本书尊重惯例,在叙述上亦兼顾到战国末期的历史。
第一章 始建大周
一、商之无道与周之有道
二、周之强盛与文王之治
三、周武雄风之辅臣姜尚
四、周武雄风之牧野之战
五、周公辅政成周室王道
第二章 华夏雏形
一、多姓族的周朝
二、四海分封成大周
三、成康之治
四、周昭王南恨荆蛮地
五、周穆王环游天下
第三章 西周之秋
一、王师多败绩
二、西周末世诸王
第四章 西周哀怨
一、烽火狼烟散九州
二、镐京城破走洛邑
第五章 西周社会
一、礼乐征伐出于天子
二、西周的社会体制
三、西周的农业与百工
第六章 周室衰微
一、平王东迁后的局势
二、缔葛一战射散天威
第七章 春秋争霸
一、第一霸主齐桓公
二、愚蠢的宋襄公
三、过花甲而称霸的晋文公
四、西进扩疆秦穆公
五、问鼎中原楚庄王
第八章 春秋吴越
一、吴国的兴起
二、伍子胥与孙武
三、吴楚大战
四、吴越争霸
五、范蠡与西施
第九章 战国风云(上)
一、三家分晋
二、战国之七雄
三、李悝在魏国的变法
四、一代奇才吴起
五、政治家商鞅
第十章 战国风云(下)
一、魏国的兴衰
二、纵横变幻的战国风云
三、战国之四公子
(一)信陵君
(二)春申君
(三)孟尝君
(四)平原君
四、秦、赵、齐三国间的对抗
五、秦赵争衡
第十一章 东周的灭亡
一、东周最后的灭亡
二、天下一统
附录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思想
一、儒、道、墨、法四大家
二、战国时期的都市发展
三、稷下学宫与士阶层的兴起
四、周代的文学
(一)《春秋》、《左传》与《国语》
(二)《战国策》的特点
(三)先秦诸子的散文
(四)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五)宋玉的文学成就
附录二 生产力的革新
一、铁器的使用
二、鲁班的传说
附录三 周朝历史时间表
乱世出能臣,这是古今不变的通理。周人经过三代君主的苦心经营,&"剪商&"大计万事俱备,所需要的就是能够运筹帷幄、掌控全局的智者。同夏亡商立时期一样,成汤有伊尹,西周文武两代君主得到了能臣姜尚的辅佐。
姜尚,名望,字子牙,姓吕,属东方夷族。武王灭商后被分封到齐国,成为齐国的始祖,是中国历史上享有盛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谋略家。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姜尚不姓姜却姓吕,而且人们还经常称他为吕尚呢?这一点今天的人可能会不大明白,但春秋以前这是极为正常的事情。因为中国人的姓和氏原本是分开的,姓是母系氏族时期的产物,所以&"姓&"即&"女生&"。在原始氏族公社早期,人们知母而不知父,前边说到的商人的祖先契和周人的祖先弃,都是在神话传说的遮掩下莫名其妙地降生的,究其原因就在这里。到父系社会,氏族观念开始产生。姓是同祖的血缘集团,是由远古图腾制度演变而成;氏则是政治性的单位,也是姓的分族。如契被舜封到商,赐姓子氏,所以商族人就是子姓。姜尚的祖先也曾经辅助大禹治理过洪水,后来舜将姜氏族人有的封到了吕,有的封到了申(两地都在今河南南阳附近),姜尚的祖先也就以吕为姓了。春秋以后宗法制度被逐渐打破,姓氏慢慢合二为一,到最后就演变成只有家姓,没有族氏了。
夏亡以后,申吕两姓子孙繁衍分化,有的变成了庶人(普通百姓)。在商朝末年,姜尚家道中落,生活十分贫穷。为维持生计,年轻时姜尚曾在商都朝歌靠宰牛卖肉糊口,后来有了一些资本,他又辗转到达孟津做起了卖酒生意。但姜尚并不是一个只图安逸生活的人,他胸怀大志,勤习苦读,始终都在研究治国兴邦的方法,期望有朝一日能够为国效力,大展宏图。可上天似乎在有意考验这位有志之人。传说姜尚在商王朝做过小官,一直都不被重用,由于直言诤谏还差点丢掉性命。后来他从朝歌逃出来,在海滨过起了隐居生活,据说他在这段时间里曾四处游说诸侯,希望得以重用,但都无功而返。光阴荏苒,不知不觉中岁月染白了他的须发,都已经七十多岁了,姜尚仍旧一事无成。
就在这个时候,周文王姬昌为了完成他的&"剪商&"大计,倡行仁政,发展经济,广招天下人才,正是思贤若渴。姜尚听说周国国势日强,文王正在寻找英才,有澄清寰宇的志向,便离开商朝,来到陕西岐山脚下,渭水河边的蹯溪,一边继续过着他的隐居生活,一边等待时机观察文王的为人。
姜尚在皤溪,每天都到河边垂钓。他钓鱼很有特点,不用鱼钩渔饵,渔竿握在手中,渔线上系着个直针,直直地垂在河面上。行人经过这里,看到这位奇怪的老人,有的觉得好笑,就问姜尚:&"老先生,没有渔钩怎么能钓到鱼啊?&"
姜尚听了,捋着苍白的胡须笑着说:&"只要鱼儿愿意,即使没有渔钩,它也会被钓上来啊。&"人们听了,都觉得这是个老糊涂,便嬉笑着离开了。又有谁能想到,就在姜尚邻近八十岁的时候,一条&"大鱼&"真的被钓到了。
一天,姜尚仍然如往日一样,垂钓在皤溪河畔。这时一位穿戴铠甲的猎手为追逐猎物驾车来到了姜尚身旁。他看到眼前这位老人钓鱼的方法没有笑。他从马车上下来,走到老人身旁坐下,恭敬地打过招呼,像话家常似的,两人闲聊起来。渐渐地猎手被老人的谈吐吸引了,他钦佩老人的知识与眼光,被老人的气度与远见所折服。两人谈着谈着,猎手将话锋一转,向老人请教起治国兴邦的良策起来。老人也没有回避,他笑着说:&"治国兴邦,必须以贤为本,一要能举贤,二要能任贤,三要能敬贤。&"
猎手听后喜出望外,高兴地说道:&"我的先祖太公(古公宜父)就曾预言:‘当有圣人来到周国的时候,周国才会兴盛。’您就是那位圣人吧?我的太公盼望先生已经很久了!&"这个猎手当然便是西伯侯姬昌,而姜尚由于周文王的这番话,也有了一个后人皆知的尊称——&"太公望&"(即太公所盼望的人),也称姜太公。二人的这次不期而遇使历史的进程发生了改变。文王姬昌以尊贤的礼仪,亲自把姜尚扶上车辇,一起回周宫,拜姜尚为太师。从此这位困顿于天地间的旷世奇才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在姜尚的辅佐下,文王对周国的国策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他向文王提出了&"修德以倾商政&"的策略。上文所说的禁酒止猎、&"裕民&"政策和&"搜索逃亡奴隶,归还本家&"等措施,都是在姜尚的制定下实施的。这一系列德政的出台,使得周国在各诸侯国中的地位迅速提升。不久虞、芮两国的君主为争夺田地发生了纠纷,在双方僵持不下的情况下,竟然想到周国。两国国君认为周文王是&"仁人&",一定能够做到公平决断,于是就跑到周国来请求姬昌出面解决。事情很快就传开了,天下诸侯听说后,更加确信周文王是&"受命之君&",于是有四十多个诸侯国先后归顺了周国。
为了发展势力,姜尚帮助文王对周边进行扩张,伐犬戎、密须,击败黎国、邗国和崇侯虎,并且还出兵远征,对蜀和巢实行作战。姜尚促使文王实施的这些对外战争并不是只图土地的扩张。对犬戎、密须的战争解除了周人灭商的后顾之忧;对黎国、邗国和崇侯虎的战争则剪除了商王朝的羽翼;远征蜀和巢,既增强了周国的实力,更重要的是起到了对商王朝迂回包抄的作用。通过重用姜尚,到周文王晚年时,&"天下三分,其二归周&",造成了包围商王朝的形势。
文王逝世后,武王继位。周武王尊姜尚为&"师尚父&",即&"师之,尚之,父之&"的意思。武王刚继位时急需树立威信,稳定周国内部的政治。一天武王问姜尚:&"我想要减轻刑罚提高威严,少进行奖赏却要使更多的人得到好处,将政令简化但要让百姓接受得更容易,那么用什么方法可以做到呢?&"
姜尚回答说:&"如果杀一个人能让千人惧怕,杀两个人能让万人惧怕,杀三人能震慑三军,那么就杀;如果赏一人能让千人欢喜,赏两个人能让万人欢喜,赏三人能让三军欢腾,那么就要奖赏。如果命令一人就能带动千人,那么就要对这个人下命令;如果禁止两个人的行动就能让上万人停止前进,那么就要禁止这两个人的行为;如果教导三个人就能正三军将士,那么就教导这三个人。杀一惩万,赏一劝众,这就能确立并得到明智君主的威望与幸福。&"武王听从了姜尚的建议,时时慎于行赏,力求令行禁止,周国的政治果然变得更加清明。
……